木屋部落︱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告別強華
接到消息時我在填請假單,得把積存的補假清完。有一種空,從空無處往我眼裡擴散,回過神發現自己仍在這世間。這世間。拿著手機,猶豫著不知如何應答──
我從五樓走到底樓
想像你最後這段
下坡路
那些失足的詩意
也曾經踩踏
那麼堅實的泥土
往下挖掘
你爽朗笑聲
往下挖掘
一朵向日葵
往下挖掘
愛情殘骸
往下挖掘
女兒的洋娃娃
往下挖掘
感知與無感知
往下挖掘
詩的地基
「你會在地下道等我嗎?」
幸福遠走以後
世事便不再鬼祟
那些透明的管子
口袋裡的藥
傍晚朦朧的閃光
以詩之名的殺戮
這世間──
我從五樓走到底樓
推門,風從空無來
枯葉翻飛,雨不曉得
何時這麼兇了
芒果樹已經開花
「每一回告別都是一次重生。」
大山腳無山
往後我會
經過,抬頭
看你以溫馴人生
躺成的一個墓塚
3.3.2014
[ 點閱次數:196748 ]
*這篇稿我完全忘記了,無意中在網上看到,才驚覺自己原來青澀的模樣。為什麼標題叫〈眼睛的音樂〉?我一點也想不起來。不過我慢慢想起來了,以下確實是我啊。
眼睛的音樂 曾翎龍(刊於日新獨中《向日葵》第14期)
1994年,魔岩文化(現為魔岩唱片)企劃、中國火制作、滾石唱片發行了三張擲地有聲的專輯,聲音傳到香港,引起好大一番轟動,現雖已沉寂,但余音繚繞,卻罷不能。彼時,我們朝西膜拜的身軀,以及不斷緬懷台灣80年代全盛時期的靈魂,終于緩緩起立,似乎聽到了中國音樂的希望。如今我們雖不至于任爾東南西北風狂刮,仍佇立不倒如盤石,但終于也有了崇拜的偶像。
原先,我最喜歡的是張楚。《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那种夾帶滿滿清高式的自嘲,附加字里行間的詩境魅力,讓人不免混淆詩人與歌者的暖昧錯亂,設身處境般玩起角色變換的把戲,享受一些奢侈的淡淡的哀愁,大呼過癮。
[ 點閱次數:52645 ]
圖/龔萬輝
蒙宇哲騎上摩哆彷彿回到少年時光。輕便型鋼盔堪堪遮到耳朵,帶子扣子壓在腦後與頭髮成一色──黑暗業已成形。出門時母親還囔:媽打會捉的。管他,總不成一臉呆樣去見人。規規矩矩扣帶子,總叫他想起《星星知我心》的養鴨人家,戴了那許多年的斗笠。他叫陳如藝抱他,陳如藝伸手過來,肚臍上面,擋掉一些寒風。但這輛110cc的野馬,後邊座位不夠斜,陳如藝坐得別扭,改把手放他兩邊大腿。出於對死者的尊敬──或者說,想起了某個諾言──他突然煞車。鋼盔篤的一聲碰上了。陳如藝沒罵,她用頭再敲了一下。他笑了,往後回敲。篤篤篤,這下可成了木魚。
一管原子燈照著:廣東義山。石前有香燭,燈籠紙圍住,防風吹滅。蒙宇哲拐了進去,陳如藝喊:不是去吃消夜?他朝前指了指,開玩笑:應該有得吃。臨時搭起的棚,一位道士兀自繞圈,揮著根細竹唸偈;似乎頗受場面冷清感染,懶洋洋的調。蒙宇哲寫了帛金,四下望望,見一穿孝女子,便牽著陳如藝過去:阿嫂,你好。女子抬頭看他:你是阿哲?蒙宇哲點頭,有點詫異。女子說:凱凱威給我看過照片。你沒什麼變,就頭髮少了些。蒙宇哲笑:我們許多年沒聯絡了。搖著手指逗女子抱著的孩子:女的?叫什麼名字?女子答:黃曉欣。說著臉上漾開了笑容。
[ 點閱次數:19080 ]
鄭愁予七十五歲了,我還看著他三十歲以前寫的詩。
最早的一首寫於1950年,十七歲,齊豫唱過的〈雨絲〉:“我們底戀啊,像雨絲,/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我們的車輿是無聲的。”詩齡已知天命,然而雨絲斷斷續續,“斜斜地,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永留星斗間拒絕與紅顏同老。
因為要寫這篇稿,掃視書櫥詩集,終於還是抽出《鄭愁予詩選集》。新潮文庫22,葉珊編,志文出版,封面依稀可見激雨中的山居和海。彼時買書不記日期,但看此書包有塑膠透明紙(啊多麼古老的行業),應是妹妹手筆,和村上春樹博益版小說同期。翻看版權頁,1974年初版,1995年再版,剛進大學,正值“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賦別〉,頁125)的年紀。
[ 點閱次數:11069 ]
這篇稿見報時,英超冠軍業已出爐。非常遺憾,我多年來追隨的球隊阿申納,又與冠軍無緣。這彷彿是一個氣質的魔咒──總要這樣才能體現出阿申納式的憂鬱;但因季中形勢大好,臨尾一腳踢空,總還叫人扼腕不甘。
由此可見聯賽穩定性決定一切。利物浦再次展現神經刀風采,強隊相遇得忌他三分,然後下一場莫名其妙竟輸掉。切爾西韌度十足,皆因板凳實力夠,二線隊也可當一線踢。且我認為切爾西最是團結,精神可嘉(巴拉克和德羅格巴爭踢自由球,賽後也相擁和解)。紅魔自有一股魔氣,氣至神來,勢所難擋。莽漢魯尼常叫人搖頭,卻總在關鍵時刻進球。特維斯頸項那道長疤活脫是魔之標記,以致不願整容讓魔性稍平。素來不喜羅那多那副嘴臉,但必須承認他是天之魔子。配上表現神奇的斯科爾斯和費迪南,老中青濟濟一堂,三線實力最是平均耐操。
[ 點閱次數:10322 ]
人體真奧妙。
呵這真是平平無奇的開場白。然而事情總是平凡裡見真章。我這篇文章要寫成流水賬,只希望它還能帶點酒香。
四月十九日早上六時醒來,匆匆洗刷後趕往康樂中學當詩歌朗誦評審。和金城育陶若鵬及老師們一起喝咖啡吃炒米粉,真是稀事,我像陳升歌裡說的,已經二十年沒和人吃過早餐。若鵬甫開聲便叫人擔心:感冒加劇,晚上如何以魔術玩詩?將錯就錯,金城為他想了開場白:魔術師,也會感冒的。
我和金城一組,最後評了個勇於唱歌的組合第一。簡章規定詩不能唱,但詩能配樂,便當成配樂好了。免不了想起游川,記得一次和他同組,便見他為了唱詩、道具和方言的禁用頗有微言。然後他便不當評審了。
[ 點閱次數:9492 ]
此次到吉隆坡國際書展轉了一圈,不由得感慨種族與語種的距離──同在一片土地但隔了條河,兩岸雖近猶遠。九十五巴仙巫裔同胞比率,大概也相等於海外華文書市我族中人。這是國語教育的失敗或母語教育的成功?橫陳兩岸之間的英文書,竟許才是溝通與諒解的源頭。
除了中學預備班完整讀過一本《Riwayat Hidup Ai Ling》,我有多久沒讀過巫文書了?雜誌倒有一些,Dewan Siswa,Masyarakat和Sastera,SPM過後也就摻進舊報紙堆賣斷。剛剛打著Masyarakat時竟也猶豫──有沒拼錯啊?睽違經年,不留情面地生疏起來。大學時教科書近半巫文,但多是複印本──留給學妹也覺寒酸。打那以後,馬來語(除了在嘛嘛檔與政府機構)被邊緣化到生活之流外邊,河水流過來又流過去,只偶爾浮起一些殘言斷句──roti canai、teh tarik……kuat-kuat dan kurang manis。
就連逛巫文書展,為的也不是買書,而是取經(此經非彼經)。這麼一個比華文書大得多的市場,總有值得參考的優質出版吧。逛完人潮最多的樓上樓下三個展場,不曉得該不該自豪──我們(kami)寒傖的華文出版竟也似比他優勝。架構是有的──大眾雜誌愛情小說搞笑漫畫宗教書和作業本──橫樑柱子倒還堅固,只是沒雕樑畫棟,沒鋪地磚──怎麼說呢?一間亞答屋。
[ 點閱次數:9223 ]
從讀者分身而出,一隻腳踩入出版,凡書之種種,已不能只憑個人喜好。能力範圍內做自己該做的事,偶爾卻也應望出窗外,看看有無陌生但或可擷取的風景。海外華文書市五月開檔,從未來之書校對中抬頭,匆匆去了趟吉隆坡國際書展──巫文書大本營。
規格上其實和年杪的書香華文書展比較像,是由各個出版社主導的書展──各個攤位擁有自己的收銀機。這樣一寫立刻覺得不對──中文書香怕是由書商主導,即業者所謂的中游。出版社是上游,源頭來的。書局是下游,匯集處。海外華文書市即由下游主導。這樣說來,吉隆坡書展彷彿跟台北書展較像,由相關組織承辦(前者大馬國家圖書委員會(Majlis Buku Kebangsaan Malaysia)及大馬圖書工業諮詢委員會(Malaysia Book Industry Council),後者台北書展基金會),各出版社參與。
[ 點閱次數:8915 ]
首先,他是一位詩人。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