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自述

我能否相信自己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與李憶莙聊天  ◎  米卡
問答集 2006-10-20 02:43:33
Bookmark and Share


訪問、整理:施慧敏
刊登:南方學院《叫醒太陽》,1998年。


李憶莙的文章,無論是喜怒哀樂,愛憎褒貶,無不烙印著她獨特的個性;無論是笑,無論是哭;甚至是罵也都使人一望「非她莫屬」。這次,她以同樣鮮明的個性談她自己對創作的真切感受。

1.可以談談你的創作經歷和你早期的生活嗎?

答:生於太平盛世,常有感生命過於蒼白。從不認為生命中曾有過什麼不平凡的經歷。而所謂的創作經歷具體來說,實際就是個人的心理狀態;將個人的心理狀態反映在文字上,即謂創作。早期的作品內容以個人感情為寫作主體(其實最大的反映在於心路歷程,是青春少女初探談人世情感的錯愕與無盡的迷惘)。第一本散文集《去日苦多》收集便是早期的心路歷程。如今回過頭去看,其幼稚淺薄雖一目了然,卻不因此覺得臉紅心跳,只視作平常——誰不是這樣走過的呢?


2.你寫過散文、專欄,但卻似乎偏愛小說,不寫詩,這是否有什麼原因?

答:於我而言,創作有明顯的階段分期。開始時以寫散文為主,小說其次。而後致力於專欄,卻沒有寫過詩。除了無意當個「文壇多面手」,對詩的「感而不通」也許是對大的因素吧。致於後來「偏愛」小說創作,是因為小說的創作空間比任何文體都大,而且小說創作無規矩極限,除了深度,廣度,更具自由度。創作的藍圖從思考出發,以體驗濃縮形式表達最複雜的人性,最深沉的現實,這些都很具挑戰性,也很「有趣」。但我更明白,小說創作可以是一種理想的寄託,也可以是某種現象的說明,又或者是根據現實生活而尋覓出繼續前進的更好理由,卻無需解決問題。致於散文,在現時階段,靈感已非信手拈來,更非純粹的個人感情宣洩,而是對人生或對生活的感悟。固此散文就不如小說那樣具有廣泛的開拓性。雖有人認為散文可以虛構,但我終覺得那種感情不是直接的「原型」,畢竟是隔了一層的。對於專欄,在寫了十年後停下筆來,最大的傷感是:「這框框雖小,卻委實太是非了!」當自覺專欄文字變成一種巧偽之技,更大的危機是因產量過高而自淨效制的失控——回顧所走過的路,往事已然蒼老!


3.可以談談你文章的取材與來處嗎?會不會比較依賴生活經歷?

答:文章無疑是靈魂的聲音。故真情實感比什麼都更重要。當然,真的情實的感都來自生活。文章更不可能是無中生有的。基本上,文章取材於生活之說是沒有錯,可文章又確實是創作,這「創」字已然說明寫作並非如實反映真人真事。所以與其依賴「生活經驗」倒不如開拓視野;視野的開闊無疑於寫作更有利。


4.你提過人格與文格,可以談談你文章的態度嗎?

答:人格與文格,我始終堅持人格比文格更重要。中國作家阿成說:「藝術到了最後,不是比技巧,而是比人格。」這話直說到我的心坎裡去——我不要求文人是百科全書,什麼都懂,學問淵博(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局限),但卻認定了文人必須有格。文章乃經國大業?有沒有那麼偉大,各人看法。但文章絕對需要良心。文人無格是很令人難過的事。


5.在您的創作生涯中,碰到過什麼障礙嗎?(生活或文思上)你如何對待?

答:人生不可能只有坦途。若以生活上與創作生涯中的障礙作個比較,則生活上的遠比創作上的為大。生活上的障礙(我更願意稱之為煩惱)實際上是人與事互相牽連的相糾相葛。而人事一詞雖泛指一切日常事務,卻是人類的煩惱根源。這就是說,人,總免不了會陷入因無法溝通而產生互相怨懟之中。也因人們常念及當初而耿耿於懷得不到回應——我就曾這樣固執天真,認為做人必須遵守規矩,不可以欺騙朋友,不可霸佔真理,蔑視道德、……而今我雖仍沒有妥協,卻不再因此而被刺傷了心。這正證悟著宇宙人生這個蒼涼世界,我們自己的精神導向自己來引導。當你可以解決自身的難題時,便再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障礙了。創作亦然。


6.可以說說你喜歡的作家嗎?

答:因為看的書很雜,喜歡的作家亦很多。總的來說是各有特性,很難列出特別喜歡的。況且閱讀是長期不斷的,觀點會隨著人生的閱歷,不同的階段而改變。因此當初對某位作家的創作個性很激賞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認知的角度上便會有不同。至今唯一不變的只有一個蕭紅,對她的偏愛來自歷史處境當然是原因之一,而更大的凝定理由是她的精神特質和文學智慧含量深深地令我傾倒。


7.談談學生週報與您的淵源,好嗎?

答:跟《學生週報》的淵源,是這份刊物帶我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因為每期都看,看得十分專注,那時我十七歲,不諳世道人心,卻對文學世界無限嚮往,覺得那萬種愁情的境界非常浪漫,漸漸地便有了動筆的激情。而又很幸運每次投稿都獲得發表的機會,感覺上「寫作」彷佛是很「容易」的樣子,卻寫得慘兮兮的滿懷愁緒(少年強說愁呀),非常可笑兼矛盾。


8.文學在您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位置呢?您說過您不認為文章的經國大業,卻同意是不巧盛事吧。談談您對文學的看法 ,好嗎?

答:文學在我的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並不大,我只當它是一種嗜好,而且是樂趣無窮的那種。因此在這一方面的得失心可以說全無。我認為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所做的。寫作於我而言,當初並不很明白這是怎麼的一回事。但寫了若干年後便全明白了(這當然是指我自己而言),那即是:在本地,寫作不可能帶給你名利雙收——何謂名?何謂利?若你的期待是:名字一亮出來,人人都曉得;所到之處,萬人空巷。那你肯定不會等到這一天。因為根本不可能。利呢?期望著作以印刷便是好幾十萬冊,然後不斷再版?你當然可以如此期望,但問題是有這樣的可能嗎?答案是:否。因為在本地,根本就沒有這個數目的文學人口。清除了這兩項「不可能」之,為什麼還要寫作呢?唯一的理由便是你喜歡寫,是真的喜歡文學。我寫了二十幾年,從來不說堅持二字。堅持什麼呢?這根本就是我愛做的事情。因為愛做,所以才能夠從中獲得無窮的樂趣;堅持有咬緊牙根的意味,如此一來,就不算是件有樂趣的事情了

不認為文章是經國大業,是時代環境使然。文章是不朽之盛事?沒有不同意的理由。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甚至是溝通不同的文化,這麼浩繁而重要的工作由文章來達成成果,這當然是不朽盛之事;好文章也將像文化一樣成盛不衰萬世求存。


9.可以談談你自己的作品嗎?

答:我的作品風格基本上跟我做人的態度一樣,帶著鮮明的個人烙印。文如其人,其實不是我刻意營造的,而是風格即人;也曾想寫得隱藏一點或造作一點,反而越見苦困難期艾——也罷,我現在更願意用古老的方法寫作——我手寫我心。


10.很多人認為寫文章的人心思較細膩,敏感,觀察力也較強,你說呢?基本上,您認為自己是怎麽樣的人?

答:「寫文章的人心思較細膩,敏感,觀察力也較強。」這是一般人的觀念,基本上亦如此。

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實難予以評說。而我希望自己是個怎樣的人,這種概念準備與思想準備倒是可以提出來。我希望我能修成一顆寬容的心,可以寬諒人生刺心的矛盾,減輕心靈載負;而外在的行為皆出自內心的一種道德;當然我也不會不明白即使要做到一半也是很難很難的。可是這確實是一個真正讀懂了的概念,經常神會心胸——概念與行為同步,未及的驚訝有可能是一尊微笑著的菩薩,而有神無神這個問題不值得爭論。道德是一種自我律令,這不僅是一個想法 、概念,也是一種活法,自覺自重。

[ 點閱次數:5494 ]

| RSS2 | Atom

鏡相自述

「我的憂鬱是人們所不懂的/羨我舒捲之自如麼?」 ——〈周夢蝶〉

miccasee@gmail.com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4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122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