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 我是激流島上一棵樹。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这两年,亚洲电影已经甩脱了上世纪各大悲剧历史的伤痕元素,转拍小题材(小情小爱?)又或大制作(大动作大布景)的影片。张艺谋、陈凯歌相继告别老毛时代的余毒,以全新包装堕进《卧虎藏龙》勇夺奥斯卡外语片所形成的窟窿里,而且越陷越深,逐渐听不见一代导演的声音了。他们错以为中国史诗片也能够像几年前的《神鬼战士》(Gladiator)过关斩将,毕竟电影艺术还是以“人”为本,武打片、战争片只是形式之一二,他们忘了讲故事的本质是要感动人的。
而其他华语国家的电影工作者似乎也着了电影奖项的魔,不论走艺术路线,还是以商业为主的电影。大家急于放大自己,一方面掌握了资源,却将还未成形的东西,急就章地拼拼凑凑。总是以配乐、特效,不然就是演员的精湛演技,加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去烘托一部影片,然而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是电影走向解构形式的多元歧义,还是观众的思想停滞跟不上思潮?
幸好还有一些导演如蔡明亮、王家卫、金基德、岩井俊二,以循序增进的体悟去探讨永不被磨灭的主题——爱情与欲望。他们像剥洋葱一层层的绞痛着亚洲人民的心。《你那边几点》在法国却延续台北的孤独,《春光乍洩》在阿根廷显露的则是香港的快速、疏离、压抑。这就是了,电影中的亚洲往往在“人”身上,而非关拍摄场景的所在。他们的电影之所以会感动,因为他们都在诉说自己,自己与地域的关系,而同观众一样都是“东方主义”的。
在电影世界里,我们该重视亚洲的文化,而不是亚洲的版图(如何扩大)。
--原刊于《亞洲眼》創刊號,2005
[ 點閱次數:8315 ]
無國籍詩人來到地球找尋食物,逐漸消瘦中。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