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 我是激流島上一棵樹。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向陽解讀2002七月份〈台灣日日詩〉
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3﹞曾以「鏡象理論」揭示「自我」形成的想像性和虛構性,他以嬰兒對鏡時通过「鏡象」而產生對自我的虚假的圓滿感覺。拉康認為,當一個嬰兒對鏡之際從鏡子裡認出自己所感覺到的愉悅,乃是因為他看到的「鏡象」比他所體驗的真實的自我更完全、更完善,「識別」與「誤識」因而重疊:被識別的「鏡象」被視為是自我身體的反映,而錯誤的識別則將這個身體作為理想的自我而投射到他者,形成一個認同與抗拒兼而有之的主體性建構過程。拉康鏡象理論的淺顯解釋,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第四種目光」──不是我真正的眼之所視,而是通過我在他者的立場上想像出來的目光。
詩的寫作,基本上也類似拉康的鏡象理論,是通過語言的符號運作,在一個一如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所說的符號系統之中,藉由符號具﹝signifier﹞、符號義﹝signified﹞的指涉,形成象徵秩序,來呈現詩人筆下的想像、象徵與真實。詩人以語言作為主體,在對鏡的同時,尋索想像與真實的對話。在詩人的語言符號運作下,為世界命名的過程一如「鏡中之象」在讀者的眼前具現。這使詩的創作和閱讀,想像和真實,才都產生了意義。詩﹝語言﹞讓我們和世界連在一起,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而在我們閱讀詩之際,同樣也在對鏡,我們解讀﹝而多半是誤讀,一如拉康所說的「誤識」﹞詩人的語言,與詩人的符號世界對話,因此每一次的對話,都帶來一種新的感覺,新的發現,產生新的意義。
用這個角度來看七月份「台灣日日詩」,閱讀的愉悅於是存在。
七月初,大考中心的國文作文題目揭佈,要考生以「對鏡」為題,描述他們面對鏡子的感想或啟發,這個考題出得鮮活有力,卻也可能寫得陳腐不堪,考生多半援引魏徵提醒唐太宗「以銅為鏡、以人為鏡、以古為鏡」典故發揮,新意不多。巧合的是七月二日刊出的日日詩就是旅人的〈對鏡〉,這首詩以對鏡所見所想為取材,呈現對鏡的心境與情鏡,語言素樸,但想像則豐富,其中「看你在鏡中/伸展新靈魂/我不再悶窒於/有限的軀殼」,應是詩人表現的主旨。這首詩,詩人採取與鏡中之象對話的方式,隱隱之中也表現了與拉康鏡象理論中的主體論,而鏡中象「逃脫於鏡中/咀嚼光線/養活自己」,則更突出了主體的異化,耐人尋味。
與此相近的,是詹冰的〈銀髮族〉,這首詩寫老人「對鏡」的心情,同樣採取明朗的語言,透過形式的對稱來表現人入老年之後,面對「一天又一天,黑髮變成白髮了/一天又一天,白髮變成銀髮了/一天又一天,強壯變成衰弱了/一天又一天,青年變成老年了」的句式排列,表現時間與歲月在人生之鏡中的催化;接著語氣一轉,「可是,銀髮族不必失魂落魄了」,因為「一年又一年,經驗變成豐富了/一年又一年,智識變成增長了/一年又一年,愛心變成深厚了/一年又一年,心情變成快樂了」──整首詩,就像一面鏡子,鏡中的我標誌著青春的老化現象,對應的是鏡外的我的成熟與智慧,主體性的建構和認同於焉完成。
子建的〈框〉也是,這首短詩共四行,表現「我」因夢想而不被「框」限的詩想,鏡子、窗戶或者其他帶有框架的符號具,可能侷限了符號義的的多義性,打破框架,想像「就比翅膀輕盈」、「可以飛得比鳥更高」,可以「將窗戶內的風景悄悄偷走」。這首詩正好表現了拉康所謂的「第四種目光」,從框外看到新的感覺,給了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新的圖像。
林婉瑜的「那個」,寫女性對月事的經驗。「怎麼會有那個/從不可說的那個/大量湧出」,再加上「一切,都那個極了」,「那個」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有幾層意涵,一是指稍遠處可見之物,二是指不必明說而對方心知肚明之事物,三是常俗禁忌或忌諱而不可說出之事物。在禪宗公案中,頗多「還有這個在」的語式,「這個」多半意指雜念或俗念,放下「這個」才能悟道。不管「這個」或「那個」作為一種符號具﹝符徵﹞,因此可能指涉多重意涵,產生多義性。本詩詩題「那個」即具多義指稱。以引句為例,「怎麼會有那個/從不可說的那個/大量湧出」,再加上「一切,都那個極了」中,首句「那個」指經血,次句則指陰道,末句則是對月事來了之後無以名之的感覺。作者善用符徵的多義性,面對「那個」猶如面對鏡象,識別和誤識交替的趣味因而產生。
另有兩首詩作,歐陽柏燕的〈隨想九則〉、木焱的〈台北蒼蠅〉,則是以形式的對照和內容的對應表現了「對鏡」般的情境。〈隨想九則〉是以九則兩句式小詩串聯,如珠玉連綴,每則獨立而又互有關聯,如九式對鏡之姿,舉其中一則為例:
河水想像卵石磨礪成珍珠的竅門
我想像從你的掌心起飛的無限可能
九則首句皆以「名詞+動詞+名詞+動詞+名詞」的語法,作象徵詞語的推演,給出一個眼中可見的鏡象,次句則根據設定的鏡象,對照出「我」的反應。這在詩中本來就是常見的句式,每為寫詩者所慣用,好處是可見練句功夫,缺點是容易流於刻板單調。〈台北蒼蠅〉則以美國轟炸阿富汗為題,表現作者對於戰爭的嘲諷。詩共五節,每節皆以「一隻蒼蠅停在一名營養不良的阿富汗難童」為鏡中之象,詞句則用「其他蒼蠅」停在其他所在來呼應此一起句,而最終結於「其他蒼蠅呢 停在台北市垃圾豐盛的菜渣上」,使詩的張力因而突出,無飯可食的難童與豐盛的菜渣成為強烈對比,戰爭的悲哀具現;與此詩性質相近的是郭楓的〈春天‧炸彈季〉,春天以「兩種,那麼不同的,炸彈季」的對照圖像在詩人筆下出現,歡樂與死亡、美麗與枯萎,形成嘲諷性的對比。
從「對鏡」延伸開來,詩人也可能以土地和生活作為鏡子,觀看土地,詮解生活於其中日日對應的景觀,重新賦予意涵或感覺。渡也的〈八掌溪〉、詹澈的〈坐在山坡〉、黃徙的〈在詩之鄉〉、陳明仁的〈午後的咖啡店事件簿〉、陳煌的〈瀑布〉、李長青的〈溪仔邊〉等都是。這些詩作昰通過詩人之眼看到的土地鏡象、生活鏡象,其中藏有作者程度不一的「再現」﹝representation﹞意圖,渡也筆下的八掌溪,詹澈的山坡,李長青的溪仔邊,還有黃徙和陳煌筆下所繪,以及陳明仁的寫實嘲諷,都不只是一個景象,而更是來自他們內在感情、記憶與認同的心象,這些詩不止表現景觀,也凸顯詩人的經驗與心識世界。
時間也是一面鏡子。本月詩作中不乏此類作品,黃文鉅的〈沙漏〉表面上寫沙漏的形與象,實際上則企圖表現人們面對時間「沉寂數百年的光,傾倒出幾朵乾在岸上的浪」的感慨,最後兩行「那節奏,疏落有致/彷彿一場七月的雪」,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蒼涼感。鄭智仁的〈時間之岸〉,一開頭就是「我做在時間之岸/翻閱沿途風景」,第二段之後則逆溯時間之河,彷如照鏡,寫出「我」的想像。孫梓評的〈時間進行著〉,末兩行「從俯視裡被溫暖俯視/在安慰中,得到虛擬的祝福」,正是對境的心情,當然這首詩既寫時間﹝青春之去﹞,也寫情愛,青春與愛情形成與「我」的對照之鏡,在鏡中,進行的既是時間的圖像,也是「我」的愛情的圖像。
比較有趣的,是半懶魚的〈詩眠〉,這首詩寫的是「失眠」心境:
骨碌碌地
壁虎賴在床上
睡不著
白牆上掛著我
響了兩個結實的哈欠
寂寞起身
摔壞了鐘
用壁虎/我,寂寞/鐘兩組意象相互對照,壁虎賴在床上,我卻爬上了牆壁,成為打哈欠的鐘,讓寂寞摔壞了。這樣的情境,是經由符徵的互置、對調,不知何者為實何者為需?何者真何者假?眼中/鏡中之象,鋪展了對於時間、生命的究詰,又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理趣。
嚴忠政的〈嫌疑犯〉,也是。這首詩寫的也是時間,透過太陽「在石綿瓦留下角質層」、月亮「把庭院的夜來香吵醒了」、還有「躲在舊照片裡的景觀」,蔚為詩篇,讓「我永遠查不出主謀」,來表現時間之推移的無法逃避,「嫌疑犯」意指時間,留下的痕跡則是詩與記憶──「像無法忘記一個女子的緣故一樣」。
鏡象,還可在戀人之目中看到,紀弦早年寫的一首名詩就叫〈戀人之目〉,短短四行:
戀人之目;
黑而且美。
十一月,
獅子座的流星雨。
第一段式一個陳述句,簡潔有力,但沒有圖像,第二段則給出圖像「十一月,鶳子座的流星雨」,戀人的眼中出西施,鏡象如獅子座流星雨那般,既寫戀人美目盼兮的明亮,也寫看到戀人之目者心中的歡喜,允為傑作。
本月日日詩中,也有幾首寫情愛的詩,沈花末的〈今夜的話題〉以「我們對幸福的回味太少/說故事的想像力太少」作為「話題」,究問「你在凝神注視」時「得到什麼啟發」,這首詩表現優雅/幽微的情境,是與戀人的對話,也有通過對話自我究問的意涵。「一棵樹開花/一個感官野放的季節」,愛情、生命,都在凝神注視中浮出。林宗源的台語詩作〈妳食電成傷重〉﹝妳用電太兇了﹞,是一首具有諧擬趣味的情詩,以愛與用電對比,寫出戀人之間相「電」的熱情/耗損,「傷重」在台語的符號意涵,指「太兇」、或「太利害了」,在華文的意涵則指「受傷嚴重」,兩層意涵在此詩中都可解釋,語言的歧義性使這首詩產生閱讀趣味。此外,鯨向海的〈你是永遠部再來的〉寫的雖非愛情,而是友誼的悼念,一樣是通過對話,寫出對象在個人心鏡中顯應的圖像;田運良的〈寂靜之外〉則與「祂」﹝神祇﹞對話,寫自然與生命的冷寂畫境。
七月份的日日詩,與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對鏡」本來毫無關聯,卻由於因緣湊合撞題,我因此試著用拉康的「鏡象理論」作為閱讀分析的基礎,寫下了以上的「誤識」──每個詩人的創作,都是一面鏡子,我在面對這些鏡子及其圖像時,儘管努力地通過每個詩人的符號體系,反溯詩人創作的「鏡象」,但難免還是會有所出入。詩的閱讀,趣味和愉悅在此。對鏡時喃喃自語,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的經驗。
2002/08/19-20 台灣日報副刊
在某手機王網站發現自己N年前寫的東西,需付費下載
[ 點閱次數:9630 ]
無國籍詩人來到地球找尋食物,逐漸消瘦中。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