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 我是激流島上一棵樹。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仔細回想,和文學結緣,是從小學開始的。
時值小學二年級,住在新加坡教中文的舅舅常越堤帶來一些青少年讀物,比如童話、世界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神話小說,有的圖文並茂,有的通通是繁體字。那時,我們接受3M制度的教育,學的是大陸的漢語拼音與簡體字,手上沒有字典供翻查,這些故事書籍就靠小學幾年級學來的中文字,拼湊成另一種面貌,對閱讀從不造成障礙,而讓我廢寢忘食。
看完的這些書籍呢?小小年紀的我很有生意頭腦(大人們這樣稱讚),就賣給同班同學,記得賣出了二十四孝故事、中國神話故事書,還有當時極為流行的懶惰鬼、貪吃鬼、膽小鬼等系列書籍。小學時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幾乎都是一些探險小說,如所羅門的寶藏,和偵探小說,如大盜亞森羅蘋。而令我如獲至寶的,則是某一天在整理舅舅留在老家的書櫥,發現一本泛黃的薄書,小王子,1973年出版,譯者不詳。這本小書一直陪伴我的成長過程,反覆讀了好幾遍,每次讀完都有新的發現。有時候聚焦在狐狸身上,有時是玫瑰,有時是數學家、天文學家,有時是小王子和作者本人──飛行員。
進入寬柔中學,莊新培圖書館內的台灣書籍開啟我進入充滿文學色彩的世界。我借閱鄭愁予、楊牧、林泠、余光中等人詩集,可是就是讀不懂。唯有巴金的文字,我讀了進去,流著滿臉的淚出來。可以說,館內所有巴金的著作都被我借閱過,在借書卡上留下了不同時期我的名字。巴金一直影響著我的創作精神,他那種對現實生活不低頭的奮戰到底,以致單純的心靈有了莫名的悸動;而那總是以死來明志的念頭同樣撥種在我心裡。幸而,我們已然不是生活在覺明、覺新那種唯命是從的封建社會,更沒有復仇的必要了(巴金寫過一篇小說〈復仇〉)。
寂寞十七歲的頭疼,對成長的懵懂與抗拒,我學會用文字來治療那段時間的鬱悶,開始以"木焱"寫愛情小說、武俠小說,寫散文與詩歌。第一篇文章被刊登在校刊"寬中人"時,稿費雖然只有兩塊錢,卻很開心,一直珍藏著幾本泛黃的"寬中人"。當時的"椰子屋""中學生"也是必讀刊物,驗詩房裡的阿艾、魚渡還是同年級同學。
僑大生活,認真唸書,我只讀了石黑一雄的《浮世畫家》和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預感》,以及寫了無數封信和失戀後的日記,自己玩賞。
爲了逃避大學填鴨式的教育,我常翹課去台大舊圖借書,一次可以借十本。走在日治時期建築的舊圖書館,一二樓是用木條和木板分隔。在一樓找書時,偶爾被樓上震動下來的木屑給弄髒了臉,而從木條的間隙還可以瞥到樓上行走之人,就像有人踩著你在尋找他的精神食糧。就在這種像極地窖的圖書館裡面,我發現了封面早已爛掉而且用了厚紙片重新裝釘起來的《時間之書》,從那時開始篤信還有更多寶藏等待我去挖掘。
叮叮噹噹,管理員搖鈴要閉館了,怎麼辦?幸好校園外還有一間誠品書店,變成我在入夜後的私人圖書館。我在那裡大量地翻閱了藝術叢書、畫冊,站著讀完整本西西《候鳥》,抄寫夏宇的《腹語術》,直到被店員發現加以制止,我已經抄了好幾本在手上。我也愛看設計造型書籍、園藝、動植物圖鑑,總之書店充分提給我免費的精神食糧和好聽的音樂。
一些陸續買回去的書籍,在大三的夏天又都被我拖到台大地下道去變賣,賺來的三千多元,隔天便花在真善美戲院看了好幾部藝術電影。在買來賣去之間,我既學會一些書籍可以在書店翻閱,一些書籍非得買回家細讀並至珍藏,一些則可以去附近圖書館借閱。一生與書為伍的人,先得有一套治理書籍的本事,以免買書讀書成了累人的活兒,就沒有心情咀嚼享受了。
以下略舉印象中不可或缺的幾本小書,正如我上面講的,有些是從圖書館借閱的,有些則已經賣掉,能夠留在身邊的大概是最近才買,和未來會買的書。目前手邊有的詩集,我的《秘密寫詩》一共28本,賣完又可以新購幾本好書了。
我以前的文學/藝術養分:
1. 時間之書,里爾克著,方思譯。
2. 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里爾克著,冯至譯。
3. 聶魯達詩選,張芬齡、陳黎合譯。
4. 林泠詩集。
5. 敻虹詩集。
6. 薔薇學派的誕生,楊澤著。
7. 深淵,瘂弦著。
8. 十三朵白菊花,周夢蝶著。
9. 巴金短篇小說集。
10. 西西小說集。
11. Raymond Carver、海明威、赫拉巴爾、Milan Kundera、卡繆小說集。
12. 觀念藝術,G.Battcock著
13. 火的精神分析,Gaston Bachelard著。
14. 哲學研究,維根斯坦著。
15. 藝術的精神性、藝術與藝術家論、點線面,康丁斯基著。
16. 美學理論,阿多諾著。
17. Hundertwasser、Picasso、Modigliani畫冊。
18. 董陽孜書法。
19. Edward Weston、Imogen Cunningham、Irving Penn攝影集。
20. 新建築,日本建築雜誌。
我最近的文學/藝術養分:
1. 我們仨,楊絳著。
2. 煙雲.阿根廷螞蟻,卡爾維諾著。
3. 死亡之匣,蘇珊.桑塔格著。
4. 旁觀他人之痛苦,蘇珊.桑塔格著。
5. 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Harold Bloom著。
6. 詩人的市場──安徒生精選集。
7. 在我母親家的三天,Francois Weyergans著。
8. 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里爾克著,李魁賢譯。
9. 曼德爾施塔姆詩選,楊子譯。
10. 魯文.達里奧詩選,趙振江譯。
11. 輓歌,方路著。
12. 不是寫給你的,劉藝婉著。
13. 西方美學簡史,Monroe C.Beardsley。
我將來的文學/藝術養分:
1. 詩經。
2. 楚辭。
3. 老子。
4. 太宰治作品集。
5. Robert Capa攝影集。
6. 卡爾維諾作品集。
7. 蕉風文學雜誌。
[ 點閱次數:8578 ]
無國籍詩人來到地球找尋食物,逐漸消瘦中。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