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

我是激流島上一棵樹。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詩詩入扣--專訪木焱  ◎  木焱
名家談, 木焱現形記 2009-11-27 01:50:59
Bookmark and Share

捷運私語

城市的節奏換了
我們改搭捷運
持續詩之飛翔
陽光停靠在樟樹的鬢毛
棲息樓層夾縫偷看電視
城市裡車輛啁啾
城市的步伐遲緩
磁卡偶爾會故障
我的身份陷在人潮中
無 法 辨 識

摘自木焱詩集--《台北》

  下午四點,木焱約我在公館的雪可屋見面。他說那是他 “混"台大時常去的咖啡館,“以前在台大當研究助理時,下班都會來這裡,這裡可以抽菸,每到晚上有很多客人抽菸的時候,就會看到整家店灰濛濛的一片。"我想,那景象真像是個醉生夢死的電影場景。眼前的詩人瘦削,斯文,五官乾淨清晰,穿著橘褐相間的格紋長袖襯衫,衣角還塞到淺色牛仔褲裡。臉上架著一幅普通(普通到我不想形容)的眼鏡,我總覺得他這身打扮看起更像是年輕人口中的「宅男」多過詩人,但也親切得使我覺得他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創作者。談及寫詩用的筆名「木焱」,他自負又有點自嘲地笑說:“木取自我的姓‘林’,焱有三把火,那是因為年輕時曾天真地相信自己可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詩的初體驗

  “我在初一的時候就開始喜歡詩,當時國文科課本裡有唐宋八大家的古詩、周敦頤的《愛蓮說》等,特別喜歡白居易的詩,印象深刻的是<長恨歌>,更把整首詩都背起來。"但是,年輕木焱的求知慾並沒有在課堂上得到滿足,老師枯燥地逐字翻譯解釋使得他只好積極地往圖書館找尋自己的黃金屋和顏如玉,把從圖書館找到的額外資料拼拼貼貼到筆記本上,因此每次老師審查筆記,他總得到很高的分數。那時候的他還不知道,每一次推開圖書館的大門,每一次翻閱架上泛黃的書,都是在慢慢地把自己推向文學創作的不歸路。“慢慢地,我開始寫小說,寫給自己看。寫一些與暗戀對象的故事,非常好玩,因為受巴金的影響,小說結局都很俗套,男的自殺,女的情傷。後來又寫武俠小說,杜撰人物情節的同時,也給了自己另一種想象空間,滿足了自己的創作慾望。”難怪有人曾說,一切的創作都是為愛而開始。

台北印象
  
  木焱是馬來西亞籍華人,高中畢業以後來到台灣唸書。高二時厭倦了為考試而讀書的教育方式,所以高中統考時胡亂地考了一場,成績並不理想。“高二上學期我還是班上的第一名,但那以後也不知為甚麼非常厭倦考試,所以就自我放棄不再盡心盡力地唸書了。”此外,中學時代的木焱也忙於一些社團、投稿和校內比賽等活動,像數學比賽、詩歌朗誦比賽、文學獎等。

  由於統考成績不太理想,木焱在高中畢業以後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甚麼。在還未想到該做甚麼時,他到了新加坡電子廠當電子操作員。直到某天母親問他「你要不要去台灣唸書啊?」,他就不假思索地答應了,現在回想起來,他又自嘲自己「總是在關鍵的節骨眼上做不出適當的決定」。原來當初的他曾想過到法國讀藝術,夢想當個藝術家。“當時家裡的環境根本不可能讓我到法國唸書,所以只好到台灣半工半讀,還異想天開地想說先把台灣當跳板,等在台灣唸完以後再去法國唸書。"來到台灣以後,他先是在僑大唸了一年先修班,後來以理工組第十七名畢業,被分發到台大化工系。

  “還未到台灣以前,我對台灣可說是一知半解,最常接觸到台灣的管道是通過電視新聞,當時總是在報導台海兩岸的問題。剛下飛機坐上遊覽車時,映入眼簾的是都是灰灰的建築物,灰灰的天空,建築物蓋得亂七八糟的,和馬來西亞總是陽光普照的景色很不一樣。”但台北對一個文藝創作者來說,無疑擁有足夠的養分以及作品發表的空間。“對於一個剛開始寫作的創作者,台灣有很好的文學環境,這裡有很多書店、美術館、咖啡館、藝文活動,讓人感覺生氣勃勃。通過這些活動也認識了很多文學的同好,大家互相切磋,開了一些眼界,彼此的關係也因為以創作交流而更真誠可貴"。

詩的狂熱 地下道賣詩

  “當初以為自己喜歡化學就選讀化學工程系,卻不知道化學系和化工系是不太一樣的,這讓自己非常痛苦,大一就被當了四科,大二被當了三科,結果大學唸了五年。”最後,他只好把自己投入到創作的國度裡,藉以逃避現實的不堪。在詩集《毛毛之書》裡他這樣寫著「有時寫在考卷背後,有時寫在咖啡館的紙巾上,或者幾張印壞了的A4白紙,從圖書館的影印室撿來,就在館內神秘的塗寫。」剛開始時他在bbs上寫詩,之後開始有人回應,大家互相交流以後,木焱開始慢慢對詩有所了解,以致後來寫詩的慾望越發不可收拾。“暑假做保全時,更是在晚上不斷地讀詩寫詩,那時候也慢慢看懂了一些詩。”

  談到自己製作詩集《毛毛之書》在公館的地下道販賣,他說:“做了九本,都是手工製作,九本都賣完了,賺到的錢都拿去看電影了!出詩集是因為我有話要講,但並不想對著廣大群眾訴說,而是對著想要了解我的人或和我同樣有這種心境的人說。另一本詩集《秘密寫詩》裡有一些詩是我平常寫在紙條或筆記本上的,我覺得可能也不會有人想要發表就隨便放在抽屜。後來整理這本詩集,發現自己要呈現的是某一種當時的情緒、一種理想的追求、理想和現實的對抗。詩集裡頭放了好多首無題的詩,那些詩都在書寫我內在的心情。”為什么選擇在地下道賣詩集?木焱說那也是他的作品告訴他的。“詩集的封面用了一個女孩的上半身,是一種超現實或迷幻的感覺。女孩身上有很迷人的藍色。我覺得這可以弄成一種視覺上藍色的震憾,要在什么地方賣?我想到地下道,沒有其他地方比地下道更迷幻。”如今,木焱的詩集都放在“唐山書店”售賣了。

詩的意義

  1998年 ,木焱在生日前完成一首長詩<2>,獲得第14屆聯合文藝營新詩首獎,入選87年度詩選。得獎對他來說是個意外,他並沒有特別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夠得獎,創作對他而言是一種心靈的抒發。“以前創作純粹像一個文藝青年那樣,只是學著寫詩、寫小說,完全沒有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給自己或者別人帶來什么影響。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文學作品其實是我的依靠。每次夜深人靜或沒有朋友可以傾訴時,我靠創作把情緒宣洩出來,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精神治療。”這時我看木焱的臉,單純又自由得像個容易受傷的鳥。

  我總是好奇,詩人的靈感到底來自何處?“生活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故事來源,也是我汲取靈感的地方。而完成的作品,既是對自我內省的成果,也是回應著對抗生活的成果。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的創作形式都在做同樣一件事,就是回應生活、對抗生活、反映生活、提升生活。生活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兩面鏡,一面照現真實,一面照現幻像;有時它會讓人感覺既真實又虛幻......不同的詮釋/體會就造成不同的藝術表現,但其根本的東西是來自於這面鏡子,也就是生活。”木焱目前在一家藥廠擔任品質分析員,對他而言,工作和結婚等雖然是俗事,但完全地投入生活才是發現靈感的不二法則。“其實結婚和工作都是給自己的一種挑戰,我很想知道結婚和工作會為自己的創作帶來傷害或是因為生活閱歷的增加而開啟了另一種創作途徑。我總希望能在平凡庸俗的生活裡看到更深沉的東西。像捷克小說家赫拉巴爾,他擁有法學博士學位卻從事了各式各樣不同性質的藍領工作,直到他自殺為止。我個人較傾向於這樣的創作方向,身體力行地體驗與觀察生活,即能入世,也能出世,而不是在自我想像的烏托邦裡建構唯美的世界。"
  
那碰到寫不出來的時候怎麼辦?作為一個偶爾也舞文弄墨的學生,每每碰到這樣的瓶頸都會感到懊惱不已,而詩人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懊惱?又是如何突破瓶頸呢?“還是會繼續寫,我不是一個天才型的創作者,常常會為了一行詩在電腦前面斟酌一兩個小時,思索著如何更好的表達。"他曾在《秘密寫詩》的後記中寫著:「我不善於經營文字就像我不善於經營生活一樣。我的生命不斷地追求美。」因為這樣的追求,他固執地堅持著創作,相信「生活帶動了創作,其實就是給自己一個前進的方向,一個怎麼活下去的理由。」,也藉由創作把自己的成長展現在作品裡。

未來的方向
  
  “生活就是不斷地嘗試,然後找到方向。"詢及木焱未來的方向,他積極地說想嘗試自己創業,學習如何安排,如何掌控事物。很驚訝地,在這位詩人身上,我沒有看到印象中詩人晦澀難懂的憂鬱,而是看到一個對生活擁有無限熱情的創作者。我想,積極面對生活就是創作帶給人們最大,也是最美好的意義。

   
          

文/馬悅馨

[ 點閱次數:19179 ]

1 則回應

你好,我是來自居鑾中華中學的學生。
很喜歡這篇專訪。
讓初次碰到木焱的人有很好的畫面。
只是,我很冒昧地想請問這篇部落格的主人是木焱本人還是訪問者呢?
Shinn Tan 2010-02-08 @ 21:03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格格不入

詩的最終是回報,詩的初始我忘記了。

無國籍詩人來到地球找尋食物,逐漸消瘦中。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類別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文章彙整

XML Feeds

誰在線上?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