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

我是激流島上一棵樹。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1 2 >>

陳大為不是偽詩人  ◎  木焱
2006-12-31 15:07:32
Bookmark and Share

今早上星洲互動網讀了"細節(下)","(細節)上"怎沒讀到,因為星洲網秀不出來,所以上週錯過了.但是看到有人在分析食指的詩作,很高興,因為他是一個在星馬和台灣鮮少為人知的大陸詩人,而且精神上還出了點狀況.食指在1999年的時報開卷有專文介紹,後來也買了他的詩集,一直很喜歡那首"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其他的詩就圈圈點點了,像歌頌的詩歌.

然後說說我讀"細節"的感受.前段作者很理性地爬梳,食指並不是神,那些被秘密傳抄食指的詩和當時人們對食指有種種猜測,傳得神乎其神的種種行為,儘可能與其詩作做區別,別把詩和詩人聯想一塊。這是羅蘭巴特的創見"作者已死,文本先行".繼續讀到中段,我突然感到此篇文章作者在一層層詆毀詩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油然而生.

等到讀及"郭路生(食指)離鄉那天,上山下鄉尚未進入高峰期,火車站裡頭是否萬頭鑽動,是否哭天號地,實在很難找到具體的文字證據。所幸,有照為證。《沉淪的聖殿》收錄了兩張友人送郭路生去山西插隊時,攝於北京火車站的合照,一張是八人合照,一張是三人合照。前者八人衣著齊集,郭路生面帶笑容,而且畫面乾淨,身旁身後都沒有閒雜人等;後者三人咧嘴而笑,手裡各捧一株盆栽,身邊只有兩、三個閒人。這兩張照片足以證明三件事:(一)衣冠整齊、表情開懷的郭路生並非在悲慘的情況下離京;(二)北京火車站的人潮應該不會很多;(三)當天的班次應該沒有生離死別的大批知青(和反革命分子),否則郭路生一夥人不會有那麼好的心情照像。"

如此的判斷是如何辦到的?一句"北京火車站的人潮應該不會很多",難道文章作者當時也在北京車站現場嗎?憑著兩張照片,如何知道當時笑臉嘻嘻的食指心情如何,是悲傷,無奈還是真的喜悅?

作者以照片來批判詩人寫作"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的用意,我想一就是他想毀了詩人,二就是他想毀了這首讓人刻骨銘心的詩作.那又何必?都什麼時代了,不是說"作者已死"嗎?何必硬要追朔本源,把人和詩做個照片和史實比照,又不是李敖說書(不論是好的或不好的本意,未必用照片和文獻可得知).何況,作家和詩人是創作者,而不是史實紀錄者,創作不一定要和當下發生的情事對照真實度,創作比史實多了許多的想像.

於是我把滑鼠滑到後面,啊,作者乃陳大有為者.馬上就聯想到前不久黃錦樹在星洲廣場的"隨感錄"以此詩作了一篇勸諫的文章送給陳大為,希望好友能接受他的勸言.許多文友讀後都頗覺認同.

而今,陳大為這篇"細節"更應證了黃對陳的擔憂是確有其事的.陳沒因為黃的諫言而看清楚自己創作的盲點.陳大可為文批判黃錦樹的誤讀,錯把食指的那些"投機、應景、愚忠、光輝的劣作"當作經典,進而質疑黃在思想上的脆弱.然而陳卻反而以一個舊時代(文革)口號式詩歌和詩人食指為標的,進行一番憑照片和文獻空想的批判.把一個文革詩人(現在更成了精神病患)隔空說成了"思想單薄性和脆弱性",又說"相信他(食指)是'真誠'的,真誠非但不足以構成天才詩人的要素,反而侷限了食指的思考深度和廣度。"

陳的結論是:1.食指並不是天才詩人

2.真誠會侷限了詩人的思考深度和廣度

陳很努力地以"證據"去證實〈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的作者也就是食指的意圖並非為後來大部分知青神格化食指的那種悲壯意涵.陳認為他們都誤讀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就連黃錦樹都誤讀了這首詩,還認為它是經典.原來,僅僅只有陳的讀法是正確的嗎?他沒這樣說,不過意思大概如此.於是陳分析了這首詩,並給予"簡單,但真實"的正面評價.而另一面卻直指"缺乏雄渾氣度和歷史觀照能力的郭路生,此時並沒有包山包海,把整個上山下鄉運動的緣起和背景統統抓進來,他放棄了“假、大、空”的宏觀敘事,放棄了偽詩歌慣用的粗糙歷史鏡頭,僅僅抓住一個令千萬人刻骨銘心的時刻──四點零八分──展開一次即時性的,顯微式的真情記述。"在詩作上面給予嘉許,卻又對創作此詩的詩人潑以冷水,著實不理解陳如此分析當下意義為何?

因為陳認定食指缺乏歷史觀照能力,於是這首被黃錦樹認為是經典〈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幾乎被他列為偽詩,因為詩作和詩人不等同.請讀這段

"當郭路生寫出這些血統純正的,十七年時期遺毒至深的偽詩歌,傳言中曾經以淚水傳抄其詩作的一代知青,難道不會懷疑自己有沒有誤讀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白流了淚?早該多年入土的頌歌,居然死灰復燃,以無比愚忠的姿態重臨郭路生的思想靈台。連我都傻眼了。"

這段卻又回過來質疑〈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的文學價值.就因為陳給食指扣了一個缺乏歷史觀照能力和偽詩歌的帽子.陳的文章到了中段已經用他特有的分析法,否定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這首詩和詩人食指.

因為陳認為當時高高興興入照的食指,就算寫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也只是一首偽詩.陳把詩中的敘述者和作者等同了,而以作者當下並無悲傷的狀態斷定了食指寫的是一首偽詩歌.接連食指創作的不在少數的劣作也概括進來了.而陳的說法是:"負面的詩作和思想行為,未必是自我壓抑的部分,說不定它才是食指的主要人格特質。"

原本〈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首好詩,但因為創作者食指缺乏歷史觀照,這首詩可能是讀者們的誤讀.然後到詩作內文與發生場景不符合,所以〈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一首偽詩.硬是要把詩作敘述者和照片中笑臉盈盈的作者等同了來算.

照這樣邏輯批下去,〈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的確只是一首偽詩,食指又寫了很多爛詩劣作.詩=敘述者=作者,所以劣詩=偽敘述者=偽詩人.

陳此篇文章的邏輯就是這樣.

然而最後一節,讓我讀不懂得(可能我也誤讀了).他說黃錦樹"誤讀"了陳大為自己寫的〈四點零八分>,因為黃""錯把“敘述者”視同“作者”,我摹擬的聲音變成我自己的聲音,所有的彈著點都落在不該瞄準的地方。""

明顯地,陳的矛盾出現了.

當陳大為在前段將敘述者和作者等同了來評論食指,後段又不讓評論者黃錦樹如法炮製來評論他自己(我想黃也很無辜,因為他一定很自信地認為自己不會誤讀的呀),陳的這種思想上的"多面性或複雜性",相對於食指的"單薄性和脆弱性"更加讓人生畏,不敢恭維了.

然而,我們(讀者)偏偏不能說:陳大為,你才是偽善詩人.因為詩人的名字宣告了一切,要"大有所為(偽)".

無論如何,我也和黃錦樹一樣,認為食指這首〈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經典,比陳大為的得獎詩作還要好.

相同的,台灣詩人李進文也說過我的那首"意外"寫得比陳大為的"在南洋"好,就是因為我的作品多了一份"真誠"!

[ 點閱次數:17805 ]

帶著里爾克的肖像聽寫詩人  ◎  木焱
生活隨寫 2012-03-01 11:11:32
Bookmark and Share

2月:木焱短詩集《帶著里爾克的肖像去流浪》出版以後,木焱帶著肖像真的流浪到新加坡了.

3月:木焱第一本散文集《聽寫詩人》出版以後,再也沒有人坐在咖啡館裡聽寫一天.

我們只能逆毛撫摸那些經過的溫度與發散著古籍之味的靈感,回憶詩人的存在與思考他的行蹤...
聽寫詩人 散文集
秀威網路書店 > 聽寫詩人──木焱散文集
www.bodbooks.com.tw
鄉愁者,米蘭?昆德拉這樣敘述:「二十年來,他心裡想的淨是他的回歸。可是人回到故鄉,他才了解了一件事,他很驚訝:他的生命──他生命的本質、他生命的中心、他最珍藏的寶藏──活在伊塔卡島(Ithaca)外,活在他那漂泊的二十年裡。」 這幾年,我在馬台之間不斷的往返,在漂泊中寫作了〈寄鄉愁〉、〈回程〉、〈台北不歸來〉、〈此時此刻〉等,或長或短的散文,場景從台北到大馬新山、士古來。異鄉與故鄉不斷地上演游弋,二者都是揮之不去的鄉愁縈繞。 祖母的逝世召喚詩人回去,新婚的詩人又有妻召喚回台北,入境和離境,機場和關卡,「我遂變成卡繆口中的『異鄉人』」(〈寄鄉愁〉,「在新國境內,我們顯然是過客……。在地鐵上,,我們即又碰面,卻正在離開」(〈回程〉)。

目錄
【代序一】時光如此遙遠?離散雙鄉的日常生活與書寫實踐/張錦忠【代序二】靈魂的居所/楊邦尼 輯一 家在新山家在新山沿著麗都海邊飛行兩岸 輯二 回程回程島之子榴槤呱呱墜地寄鄉愁 輯三 消失的新村漂流的城市消失的新村攫奪甘榜沿著彭亨河南峇山腳下,文學的種子八○年代的字問字答 輯四 跟悚覺無關像我這樣一名男老師跟悚覺無關危險遊戲長髮魔師傳我的煩憂餞離愁身分 輯五 泡泡咖啡館泡泡咖啡館一泡泡咖啡館二泡泡咖啡館三泡泡咖啡館四 輯六 餓不死的肉身髮的罣礙嘉利美髮臺北不歸來臺北不寂寞誠徵小弟?記在臺灣闖蕩的三個月此時此刻餓不死的肉身?記在臺灣當作家的二個月 輯七 走在颱風的路上走在颱風的路上十年五月日常沿著河濱公園飛行抽不抽煙的藝術生活戒詩逗陣去凍蒜馬迷樂 輯八 聽寫詩人一漚墜墨周夢蝶有夏宇的時候,不會下雨聽寫詩人我的文學養份在候鳥的影子裏爬行有人要我寫一則詩觀寫詩是不及物動詞用一把火寫一則青春歲月 輯九 靈光之書靈光之書?致楊邦尼君的十八封email 想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誰的羅曼史我對淡米爾電影的看法爵士樂未完成的肖像知識分子真理從蘇聯歸來專欄作家 附錄魍魎之書?寄木焱/楊邦尼創作年表文章發表


作者簡介
木焱,馬來西亞籍華裔台灣詩人,台大化工系畢業。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馬華詩歌首獎及馬華文學大獎。創辦《壹詩歌》與主編過《蕉風》。著有《秘密寫詩》、《毛毛之書》、《臺北》、《我曾朗誦你》等,為馬華文壇最具創造力的詩人作家。

[ 點閱次數:176570 ]

另一種「作家的家」  ◎  木焱
生活隨寫 2011-06-29 10:48:47
Bookmark and Share

該如何定義《作家的家》呢?

去年杪由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出版,詩人曾翎龍主編,收集了馬華文壇老中青三代作家,書寫自己的「家」。當時徵稿內文寫到,主題必須與“家”相關,可寫家或家人,散文和詩皆可。而主編覺得「很好玩,這可以是一次偷窺,也可以是掩藏。」

偷窺的是讀者,掩藏的是作者。作家們在書寫他們的私人生活空間與他們的至親之餘,是否掩藏哪些不願透漏的家事,而保存著吸引人的地方?翻開文集,先不去閱讀各家文章,而從張貼之照片就可看出端倪。有些是拍攝家──建築體和其內容物,有些是拍攝家人──圍繞身邊的親屬。畢竟人是住在家裡頭的,所以家與家人也就不可二分了。

家裡的作家逐一登場,我們看到冰谷的家充滿文人朋友,成為同道談文論藝的場所。梁放的陋室與書斋形成強烈對比,一位土木工程師對家(半獨立式排樓)的不離不棄,虛實應對。黃建華古樸的餐桌,讓我聯想到磨菇兄弟們喝酒打屁的場景。黃錦樹的舊家,在開往Batu Pahat的路上是經常出現的風景,板屋前方是曬可可、棕油仔的廣場。張依苹的老家後院雨後淹水,卻成了她筆下的威尼斯。而李宣春的老家最吸引人,那木板陽台?當作玄關,可是舊時代的Bungalow,讓我進而思考作家的家不只是一棟裝載著人的建築體,應有其建築特色的生命在裡頭,只是作家不諳而忽略。

另一群作家則選擇述說至親,比如曾沛兒孫滿堂的全家福;鄭秋萍述說年輕時的自己,現在「偷窺」過去;黃俊麟放了張旅途中的相片,意味著作家和家人的距離,時而靠近時而走遠。昆羅爾的雙親,在廚房協力製作一個蛋糕,兩人專注的眼神看不出老態。抽屜雙親開懷微笑,猜測作家本人的性格亦如此。

但是,單單觀看相片來偷窺,便不知道作家的掩藏。英國藝評家John Berger和攝影師Jean Mohr合著《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一書中,Jean Mohr以13個自身拍攝的經驗,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反思。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像的曖昧不明。

也許真如翎龍所言:這本集子,其實對象不是讀者,而是家人。因為,只有家人才能在文字與圖像之間看出作家的掩藏──那個曖昧不明,只有家人能發現作家無法以文字書寫透徹的──那個矛盾情感。通通都在這本集子裡流瀉,成為親情的召喚,遺憾的回憶與憑弔的風景。

作家的家,好像寫出來了,卻還在自己手中,等待一磚一瓦堆砌起來。

[ 點閱次數:13420 ]

愛戀南山  ◎  木焱
生活隨寫 2011-06-08 11:01:47
Bookmark and Share

這次想要介紹的,不是居鑾中華中學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無關,卻牽繫著居鑾的人文與歷史。

這本全彩,用雪銅紙印製,花蹤文學獎常勝軍龔萬輝擔任美術編輯的文集《南山之戀》,是由鑾中校友廖宏強(旅台馬華作家)連同美術與設計科第十五屆畢業生的結晶合輯。廖宏強目前在台灣擔任內科及急診醫學科專科醫生,在2009年底返馬時,碰巧母校美術與設計科畢業展,欣賞一幅幅學弟學妹的作品後,有了出一本“愛吾鄉、惜吾土”的書的念頭。於是隔年與美設班的高秉益主任策劃以油畫為媒材,以居鑾開坡百年為題,進行繪畫創作,再輔以文字詮釋。

學生們畫出他們對於這塊土地十八年的情感,也有以文字書寫各別的心情故事,如黃素浍〈麻布袋的世界〉、丘曼琳〈巴士情緣〉、蘇詩瑩〈咖啡烏〉等。廖宏強則像一位“穿針引線”的裁縫師,把學生們一共35副“南山系列”的油畫創作,縫成了居鑾的百納被。一位老學長在這群畢業生面前,娓娓道出他離家二十幾年的模糊記憶,與濃濃鄉情。

文集以油畫題材歸類出七輯,分別為童年逸趣、蝙蝠情懷、美好時光、南山之戀、思念的人、人在異鄉和迎向未來。有意思的是,每一幅畫作都有南峇山的影子,或遠或近,或虛或實,與畫中其他景物融合一體。讓我想起日本一代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的作品《冨嶽三十六景》,描繪由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除了可以看到各種角度的富士山之外,也可以一窺當時的庶民生活景況。或許學生們受到高老師的指引,這35副南山系列,便成了《南山三十五景》,煞是有趣。

而此文集吸引我的地方,莫非就是南峇山了。前幾次去鑾中演講詩歌,開始前和結束後都沒有好好晃遊此地,多的是時間過客,頂多喝一杯咖啡,吃個娘惹餐,又開車上了高速公路。最近一次,因為忘了從古來到居鑾的所需時程,提前兩個小時到了鑾中,便慢車在居鑾市中心繞圈圈,發覺街道樹的種類繁多,安全島也栽種整齊的灌木,綠意盎然,散發小城的樸實與簡約。而市中心實在很小,往左往右各繞兩圈便沒了,但是有了南山,行進中把焦點放到了遠方,視野於焉拉長拉大。

在南峇山下求學的學子們看到了嗎,更重要的是他們深深感受與體會,於是便有這些色彩豐富,構圖特別的油畫。這是一本全鑾中創作,遠遠地感動了一個寬中畢業生──我。而那南山第36景已經映在我的瞳仁裡。

[ 點閱次數:13337 ]

前衛是一條往回走的新路  ◎  木焱
生活隨寫 2011-03-23 21:45:59
Bookmark and Share

詩日記

1. 不必顛覆藝術,去做自己的藝術。
2. 不要重複同一個問題:我的作品不是要做到好,而是要它能夠產生出更多問題。
3. 詩歌藝術是去發掘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我以前的作品都在解決問題,後來沒了問題也就失去了創作的原動力。
4. 藝術的呈現,回歸到問題之基礎點,發聲出去才能影響未來。
5. 人的精神品質:當你把人作為媒材,這一自主的歷史產物會為他自己述說存在的意義。
6. 藝術可以做到怎麼樣的地步?很多時候我們都要求作品的完整性,從造句、營造意象到完成一首「好看好讀」的詩。它的「好看好讀」僅是外表上的,我們忽略過程中應該有的變化,那種變化過程所迸發出來的美是很迷人的,正因為那是處於過渡,不確定的明暗之間,一種曖昧。而不是重複以前的規則、句型或結構,這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我們不要!
7. 前衛是一條往回走的新路,可以走到最後的起點(初衷)。
8. 美是一種欣賞的態度。
9. 詩的最終是回報。
10. 寫詩的場域在路上,在外邊,不在家裡,無論是哪一個國度的家。
11. 藝術要革新,首先得打破其背後的功能性。(觀中國歷代器物有感)
12. 遊戲性即是反功能之一。如此,易被歸納為「前衛」或者「跨界」至其他藝術領域比如表演藝術,我們不討論意義,而討論作品好不好玩了。
13. 沒有藝術成份的詩歌,不能以藝術的角度去閱讀,而是以生活美的哲理切入。
14. 波特萊爾在〈信天翁〉寫道:「詩人不能走路,是因為他長著一對龐大的翅膀。」所以,詩人更加要愛惜羽毛。
15. 雨果在《愛爾那尼》(1803)一書前言中提到:「不再有任何規則,因為讓天才放棄個體的創造性,就如同讓上帝變成僕人……波希米亞人貶低群體和群體的傳統,強調個人以及個人脫離傳統的激情。」然而,一群波希米亞人被義大利警察驅趕,因為他們妨礙了都市的建設。
16. 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富有原創精神的藝術家,就是要讓資產階級吃驚,或更好一點,就是讓資產階級生氣。我想到的是讓股市崩盤!
17. 聰明人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但我們現在所缺乏的就是白痴。達達就是用它所有的力量在全世界創造白痴。Tristan Tzara,1915,Zurich宣言。
18. 藝術家是白痴,詩人是白痴,當然,我也是白痴。

[ 點閱次數:14493 ]

這種晴空萬里最適合出遊  ◎  木焱
生活隨寫 2010-03-03 20:06:41
Bookmark and Share

這種晴空萬里最適合出遊
像開往家鄉海岸

2月9日 從古來出發前往居鑾中華中學演講〈談幾首詩及其創作過程〉。

am6:30起床,am7:00去載楊邦尼,我負責開車,他攝影。清晨的路上,灰濛濛,不知道是我還沒醒,還是道路還沒醒

排隊過Toll,兩天的南馬巡迴演講正式開始

am9:00在鑾中教學大樓5樓大講堂

今天要講的題目:談幾首詩及其創作過程。邦尼批評這個題目的主旨模糊,希望改成比較詩意的題目。

廖老師在維持學生入場的次序,我則專注於手中的講義,廖老師早幾天前复印的,分發給學生們閱讀與預習

來聽演講的學生蠻多,有華文學會、高中部學生和初中三年級的

還有右下角的畢業生:陳文恬,第十屆花蹤文學獎新詩及散文新秀組雙首獎得主,適逢學校假期,從上海飛返居鑾,來聽我演講

演講結束,熱情鑾中生要求拍團體照,從右至左為楊邦尼、木焱、廖國平老師

這裡,不知孕育了多少創作者: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是詩意的場所

妻說:馬來西亞的雲又大又美(摘自詩作〈8月2日,東北角遊記〉)

從鑾中到高速公路的這段路有一座有機農場,種植龍珠果,每回到居鑾我都會到此一遊,吃ㄧ下龍珠果冰條或布丁

我又當了邦尼的背景,望天,沒有興嘆,因為剛賣了十本詩集

老爸如影隨形,不過一早上的車程已見疲相,自從退休後更見憔悴,我跟邦尼說:「輪到我們這一代上場了」,心中還奢望當個隨心所欲的孩子

2月10日 am9:30前往南方學院,我喜歡走Taman Impian Emas到南院,因為這條路「有夠美!」(楊邦尼名言)

有了前一天演講的經驗,把講稿再做整理,講題改為〈詩的暗影--談幾首詩及其影響〉

南院學生聚精會神,發言踴躍。結束後課堂老師也是老朋友舊同事的局外龍請我和邦尼吃韓式料理,匆匆扒完飯,趕下午兩點,新山寬柔中學的演講

來到我的母校--寬中,華文部老師也是圖書館副主任陳鴻騰接待我們,將僅剩的20本粉紅詩集拿出,特價10零吉,售完為止

還有五大本我大學到現在的剪報冊,讓學生一覽我的創作歷程。結束後到彩虹花園的星洲日報社領取稿費,好過年

回程的士古來路,邦尼又說「有夠美!」,遂即喀嚓喀嚓地猛拍天空,詩曰:離開翠綠山林,進入喧雜的盆地/我問妻:「這條確定是歸返的路? 」/「是,這條已經走在現實生活的道路」/她說,台北的霓虹就在那裏。可以改作古來的OldTown就在那裏

2月11日上午在古來優美城的OldTown Cafe喝Kopi,ㄧ整個早上翻閱戴望舒詩集,回家後接到遠雄電話,說有南方四強約見面,於是又光臨OldTown,拍下這張南方之強OldTown排排坐同鞋照
右起:沙禽、張錦忠、賴瑞和、黃遠雄、木焱、楊邦尼

離馬返台時,OldTown的生意被街頭的古文茶搶去不少(應該說幾乎被搶光),我和邦尼說,OldTown是我在古來又一個詩意場所,希望下次回來不要像Venus Cafe關門大吉

[ 點閱次數:19609 ]

【面向大師系列】我多麼希望他們跟隨里爾克 ──可是我藏起里爾克  ◎  木焱
生活隨寫 2009-08-23 09:09:18
Bookmark and Share

我覺得,現在因為我沉迷觀看,我必須開始做一些別的工作。我三十一歲了,等於什麼也沒有做過。我們數一數:我寫過一篇關於公館的小說,可是很壞,目前還在修改;一本叫做《秘密寫詩》的影印詩集,裡頭的字潦草、錯字一堆,我知道沒有多少人會喜歡,連翻看都不會;一本和朋友發起、主編的雜誌書《壹詩歌》,最後因編輯理念和個人私利的操弄而離開;得過兩次新詩首獎,但是獎金不高;還有一些詩歌文學座談,來聽的人不是很多,我也講得「零零落落」(2266)。 啊,說到詩,是不會有什麼成績的,如果寫得太早了。我們應該一生之久,儘可能那樣久地去等待,採集真意與精華,最後或許能夠寫出十行好詩。而且,一生當中只要能有那麼幾個字寫成了詩歌,真的是萬幸了。因為詩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情感(情感人們早就很足夠了),──詩是經驗。為了一首詩,我們必須觀看許多城市,觀看人和物,我們必須認識動物,我們必須去感覺鳥怎樣飛翔,知道小小花朵在早晨開放時的姿態,聽見寒夜裡星星之間的對話。我們必須能夠回想:異鄉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漸鄰近的別離,淡忘的熟悉;──回想那還不清楚的童年歲月;想到父母,如果他們給我們一種歡樂,我們並不理解他們,不得不使他們苦惱和傷心;想到寂靜、沉悶的小木屋內被白蟻啃食成光塵的白晝和綿延海濱的兒童遊樂園,是否有一個小丑是馬來人來扮的。想到許多的海,想到旅次中的海,到彼岸工作經過的海,出現在無垠夢境芒草叢密的海──可是這還不夠,如果這一切都能想到。我們必須回憶許多愛情的夜,一夜與一夜的不同,要記住分娩者痛苦的呼喊和輕輕睡眠著、噏止了的白衣產婦。但是我們還要陪伴過臨死的人,坐在死者的身邊,在窗子開著的小屋裡有些突如其來的聲息。我們有回憶,也還不夠。如果回憶很多,我們必須能夠忘記,我們要有大的忍耐力等著它們再來。因為只是回憶還不算數。等到它們成為我們身內的血、我們的目光和姿態,無名地和我們自己再也不能區分,那才能以實現,在一個很稀有的時候有一行詩的第一個字在它們的中心形成,脫穎而出。 感謝里爾克為我道出。

 

[ 點閱次數:13680 ]

【一行詩觀】寫詩是不及物動詞  ◎  木焱
生活隨寫, 秘密手記 2008-06-06 20:25:10
Bookmark and Share

寫詩是不及物動詞*

當創作者有很多想法卻沒有足夠時間沉澱再去琢磨成一行詩的時候,他最好把思想停頓在腦海中,不要動筆寫出來;當創作者只有一種看法卻沒有足夠的眼界去充分描述成一行詩的時候,他應該參考其他創作者的想法,並與他們交換意見。

在誕生詩之前,我們都擁有可被允許的時空去討論詩的內涵和形式,詩雖然是不可企及之美的想念,但詩的形象是可以無限去構築和發展的。如果我們能將想像發揮得淋漓盡致,就不會為任一種單調的詩作或詩觀而爭論不休;在沒有更多想法出現以前,我們合該珍惜現有的想法,而且去理解它、運用它、延意它。如果有一個人把它改變了,我們應該讚揚他的勇氣,並且儘可能去理解他的創發。

如此,詩在誕生之後,我們已毋庸置喙,沒有好詩和壞詩之別,詩與非詩不必加以定義。詩不是靜物,被畫家設計擺置在桌面上。詩自有他的靈魂,詩將自我言說,詩人只是嘗試將他所領略的字詞擺在最合適的地方,最後的形象和意義就交給了謬思,他會讓文字活起來,帶給詩人以生命力。

詩是美好的,寫詩是不及物動詞,必須擁有純潔開闊的性靈,其餘就是廢言了。

*「寫詩是不及物動詞」是楊邦尼君傳來的某則手機簡訊。

[ 點閱次數:14963 ]

跟老貓聊出版  ◎  木焱
生活隨寫 2008-04-26 23:59:06
Bookmark and Share
老貓贈書

任職出版社的學長轉寄來一封電郵,是徵聘自製書編輯的廣告,發信人是另一個出版社的編輯老貓。學長知道我最近在找工作,除了給我一些意見,也幫我留意出版界的職缺,實是因為我還不死心邊編書邊搞文學的春秋大夢。

我懷著熱情與好奇投寄了履歷,隔天就收到回覆,約在週五上午10點面試。我雀躍不已,因為老貓可是城邦集團貓頭鷹出版社的社長,他們闢有許多書系,自然科學、藝術、傳記和文學,都是我喜愛的。

老貓最近出了一本書,叫《老貓學出版》,副標題為“編輯的記憶&二十年出版經驗完全彙整”。這本書的文章都是老貓自2002年開始在其部落格發表,他在工作空檔陸續寫下超過400篇長短不一的文章,再精選99篇有關書籍編輯的經驗談彙整出來的。其中有一篇〈如果你想進出版業〉,就是寫給那些沒有編輯經驗卻滿懷熱情地前來應徵的新手,總是抱定“老闆付錢請我來看書”的想法入行,彷彿是在寫我(如果你也如是想,趕快去買一本來敲醒自己)。

我一大早坐捷運,從土城到忠孝新生站,走了30分鐘去信義路找老貓。櫃檯的一位漂亮美眉領我進到老貓的窩,左邊是一面書牆,靠窗的檯子被欠缺打理的盆景給佔據,辦公桌下有一盆貓砂,兩坪大小的範圍還擺了一張茶几,我們就在那裡開始“面試”。

我忘了誰先開口,說了什麼,見到老貓一副貓頭鷹猥瑣的樣貌──圓框眼鏡、黑白相雜的毛躁頭髮和留著鬍渣的下巴──我在心中已認定他是一個文人,有著線一般細的敏感心靈。我開誠不公地說明對這份工作的期望,希望能“邊做書邊創作”,他搖搖頭;我說創作是我的生命,你是知道的,他笑笑,然後以一個年長者的語氣告訴我,以後如果還想當編輯,履歷上的創作經歷最好不要寫太多。

我反問他既然知道我是一個創作者,怎麼還想要跟我面談?你不是在文章裡說不採用新人的嗎?老貓又再露出賊賊的笑容,“我很好奇馬來西亞的創作者,你們的想法,其實我有一位同事也是馬來西亞的”他說。我以為他指的是在麥田出版社的胡金倫,“不是他,是某某某”,我不認識耶。

於是,我本來的面試變成閒聊,我們從文學出版品、網路平台、作家人氣,一路聊到甫結束的台北國際書展。我表達自己對書展的看法,認為書展不應該淪為賣場,應集合各出版社的特性優點並且依主題劃分開來,讓讀者可以有導覽的依據,後來才在其著作中讀到類似的意見,不過在“大環境”和“出錢者”的影響限制下,我們的想法終歸想法,不能付諸行動,參考國外如法蘭克福書展也只能“望梅止渴”。

我說,這一屆有人出版社也有參展喔,還打出“最有氣質的馬來西亞華文出版社”,看在台灣讀者的眼裡,他們最想了解的是馬來西亞也有華文?貨幣幣值多少?有甚麼旅遊名勝?至於馬華文學著作、馬華作家誰誰誰,他們根本沒興趣。

老貓在思索網路閱讀收費的可能性,我說以前待過的明日工作室就是做PDA的掌上閱讀失敗的,amazon的付費下載也不甚成功。不過最近他們推出了閱覽器,要閱讀amazon的書就必須買這個機器,他說,閱讀的習慣已經從紙本變成網上、數位化了,知識性的書籍已經賣不出,因為上網就可以查詢。

網路普及了人們的知識,就像簡體字提高了識字率,但其結果是沒有人會再買書,沒有人會知道繁體中文字蘊含的中華文化。如果書消失了,最高興的是樹吧,然後是學生。趁那一天還沒到來,我把帶去的詩集《毛毛之書》送給老貓,他也回我一本《老貓學出版》。於是一個面試變成了書籍交換,變成了我跟老貓聊出版,而我,還是沒找著工作。

[ 點閱次數:9954 ]

頁數 : 1 2 >>

格格不入

詩的最終是回報,詩的初始我忘記了。

無國籍詩人來到地球找尋食物,逐漸消瘦中。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類別

搜尋

1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文章彙整

XML Feeds

誰在線上?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