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台︱ 藝文訊息、活動、獎項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名家推薦】◎王德威(文學評論家,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我認為《大河盡頭》可以看作李永平回顧來時之路,為自己也為讀者所寫下的「前傳」;他日後的作品理應在這裡找到開端。但《大河盡頭》不也是李永平憑著後見之明,總結往事的作品?大河之旅到底帶著他到生命的源頭?還是盡頭?在《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的結尾,探險隊告別最後一個城鎮,進入叢林深處。故事還有待繼續:探險隊到底會抵達聖山麼?永和房龍小姐的關係會有什麼樣的發展?以現有的情節看來,旅程的終點,一個少年作家崛起,他將離開婆羅洲到台灣去,並且在那裡展開他的文學探險。創作四十年,李永平寫出了一本既好看也令人看好的作品。」
南洋少年的奇幻之旅
張錦忠(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20080714中時開卷版)
《大河盡頭》其實是婆羅洲版的《海東青》。
李永平的《海東青》在1992年出版,越6年,才有《朱鴒漫遊仙境》,兩本小說中都有個叫朱鴒的8歲小女孩。《朱鴒漫遊仙境》結束時,朱鴒直奔「仙窟」,像青春小鳥般一去不回來。她再次出現時,已是4年後了。而《雨雪霏霏》的場景也已從台北換成婆羅洲的砂拉越。問題是,小說家如果要在他的南洋故事續寫朱鴒,這位8歲的台北漫遊者如何跑進婆羅洲異域?《雨雪霏霏》的敘說者,其實是個說故事的人,將發生在南洋的童年往事,說給台北的受話者朱鴒聽,既藉說故事告別童年創傷,以書寫自我救贖,也讓小說成為一則「在台馬華文學」寓言。
從此以後,朱鴒已不是故事中人,而成為李永平的婆羅洲故事所鎖定的「意中讀者」。換句話說,朱鴒就是讀者,就是李永平小說中的雪赫拉莎德,只不過這個雪赫拉莎德僅聆聽而不講天方夜譚。但她還是雪赫拉莎德,因為沒有朱鴒,就沒有婆羅洲故事,因為沒有朱鴒,「我」的發聲沒有受話者,讀者就無從知曉。故此每當「我」要講婆羅洲故事,必從「新店溪千年黑水潭底硬生生、死皮活來召喚」朱鴒的「靈」回來,有了靈媒,故事才能繼續講下去。
因此在《雨雪霏霏》出版3年後,李永平的新著《大河盡頭》一開始,朱鴒即魂兮歸來,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這已成為李永平的敘事模式(或者說,李永平找到了他的敘事模式)。我們不必問,為何又見朱鴒?當然也不必反過來問,為甚麼總是「永」?其實,《大河盡頭》──乃至李永平《雨雪霏霏》以後的小說──可以說是李永平在台灣小說漸漸散文化與網文化的年代,將小說技藝推展到敘事自由極限之作。他讓讀者(以朱鴒之名)現身小說裡頭,直接聆聽作者(一個離散台灣隻身寄寓花東縱谷名叫「李永平」的書寫者,一個在小說中自言「俺就是李永平囉!」的作者)敘說他自己(以「永」之名)的故事,並與作者進行戲劇式(或內心)對話。
《大河盡頭》是一部「大河小說」,故事裡頭也的確有條大河,一條當地華人慣稱之為「卡江」的卡布雅斯河(Kapuas)。卡江位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長1000公里,流經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小說敘述南洋少年「永」15歲(與村上春樹的離家少年卡夫卡同齡)那年的卡江奇幻之旅。讀者對李永平小說的旅程母題不會感到陌生。《海東青》與《朱鴒漫遊仙境》幾乎就是「在路上」的故事。《雨雪霏霏》更是返回原鄉童年之旅。不過《大河盡頭》才是他擺明要寫一段奇幻旅程的小說。
1962年,永初中畢業。陰曆6月底的一天,他從英國殖民地砂拉越古晉搭船到坤甸城去,準備在父親舊識荷蘭女子克絲婷的房龍農莊渡假。坤甸(Pontianak/Khuntien;「龐蒂亞娜克」亦指馬來女吸血鬼)為西加里曼丹省首府,華人多潮州與客家人士,18世紀廣東梅縣人羅芳伯建立蘭芳公司在此經營,已略具民主共和國規模,後為荷蘭人所滅。洋姑媽克絲婷替永安排了卡江之旅作為「成年禮物」,兩人和另外30個歐洲白人男女組成「紅毛隊伍」,在鬼月初三搭乘達雅克人長舟(後來也搭鐵船),沿著黃浪滾滾的卡江,穿越密密雨林,航向大河盡頭,探訪峇都帝(土反)山(Gunong Batu Tiban),「尋找生命的盡頭」(克絲婷說是「生命的源頭」,但同行的牛津學者辛蒲森說得好:「生命的源頭,不就是一堆石頭、性和死亡」)。
一路上果然充滿奇情險難,先是那群「歐浪普帖」男女,遠離都市文明後集體中邪,在破曉時分的叢林邊城木瓜樹下赤身露體繾綣交纏,大演婆羅洲版的《大開眼戒》。後來一行人來到長屋,參加伊班盛宴,觀賞獵人頭舞。永發現「峇爸澳西」漁獵伊班童女行徑。接著船隻中途擱淺,眾人借宿河邊甘榜,卻上了達雅克青年的當,男的除了永之外,全被下蒙汗藥後剝光衣服。有人中途脫隊或不知所蹤。叢林部落間梅毒蔓延,奪走無數生命。姑侄二人在卡江中游小鎮撞見大事開採婆羅洲內陸雨林的日本人,永得知克絲婷在日據時期被迫當慰安婦的舊址…。
我們不妨說,李永平將索多瑪場景從《海東青》的台北花花世界搬到《大河盡頭》的印尼熱帶雨林。在台北寓言《海東青》中,敘說者透過朱鴒瀕臨失落的純真眼光,看不純真年代偏安國度的慾燄橫流;而到了成長小說《大河盡頭》,則換成38歲的克絲婷領航,帶領15歲少年永通過成年儀式,跨越成長的門檻,透視人性、原初情慾與生命的意義。
小說寫到陰曆7月7日七夕,卻在中途戛然終卷。然而,航程所代表的追尋意義並沒有冒現,小說中人也沒有「靈光一閃,恍然大悟」。南洋少年奇幻之旅追尋的是甚麼「更奇特、更有意思的東西」?是大河盡頭的冥山,還是內心深處的夢田?何以大河之旅是一段令永「刻骨銘心終生思念克絲婷這洋婆子的航程」?且看下卷分解吧。
李永平
一九四七年生於婆羅洲。中學畢業後來台就學。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留系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及東吳大學英文系。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秋》、《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朱鴒漫遊仙境》及《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譯作包作《上帝的指紋》、《曠野的聲音》、《輓歌》、《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天使走過人間》、《大河灣》、《幽黯國度》等。《吉陵春秋》英譯本即將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小說曾獲《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強、時報文學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等。
[ 點閱次數:11094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