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掛金钩︱ 诗人的足球乐园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1994年以后,国际足总开始修改了许多对足球有利的规则,而这也让足球越来越受欢迎,无论在之前已经风靡的美洲和欧洲,还是刚刚才开始的亚洲和非洲大陆,足球仿佛成了一种风潮,人们争相追逐偶像足球明星,像英格兰的曼联国脚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就像是一个足球明星,在场外的表现远远比场内出色。
可能是足球已经扩大影响力到全世界了,所以原有的24支决赛圈队伍已经不能满足所有会员国的要求,国际足总就顺理成章的把决赛队伍扩大到32支,这样一来比赛的场数增加了,但小组赛和淘汰赛的方式还是维持,只是小组的正副盟主才能晋级淘汰赛。
98年的赛会回到世界杯之父雷米(JULES RIMT)的家乡,法国。
法兰西人的队伍原本就非常强大,他们拥有当时最好的中场球员基丹(ZINEDINE
ZIDANE)以及一条强大的后防线,但是却严重的缺乏好的前锋球员,当时亨利(THIERY
HENRY)仍然还没展现他锋线杀手的本色。从淘汰赛开始,法国队就依赖后卫和中场球员的进球,一步步向他们的目标接近,而最后在险胜首次晋级决赛圈的克罗地亚队后,终于进入了梦想以久的决赛。
在决赛等待他们的是4年前才夺得第4座世界杯的巴西队,当年的罗纳多正当盛年,他领导的巴西前锋线全面开花,从小组赛一直杀到决赛,所向披靡,就连当年实力雄厚的荷兰队,也在半决赛俯首称臣。决赛前的巴西队和罗纳多的虚虚实实,到今天还是叫人津津乐道。说实在的,我们还是挺想知道,当年是否耐其(NIKE)强势逼巴西队派突患奇病的罗纳多下场,还是另有奇情,事情的真相可能要等到以后罗纳多的自传才能分晓了。基丹罕有的的两个头球彻底的粉碎了巴西第5次夺杯的希望,法国终于首次把冠军留在巴黎。
98年的世界杯让我们见识到强悍的贝克汉姆,虽然阿根廷的西蒙尼(DIEGO SIOMONE)也的确是在做戏误导裁判,但小贝的冲动也让我们上了一课,绝对不能因个人的一时冲动而连累整个队伍,甚至葬送了整个国家人民的希望,尽管当年初出茅庐的欧文表现出色,但英格兰人仍然饮恨出局。
98年法国夺杯后成功晋身为世界杯俱乐部的成员,成为第七个捧杯的队伍,这也是法兰西人对世界杯创办人雷米所能致的最高敬意。
[ 點閱次數:10119 ]
还记得1994年我已经上了大学,和前两届不同的是,我的足球迷朋友都在遥远的故乡,所以1994年陪伴我看足球的都是不懂足球的系友。
94年的世界杯被安排在美国举行,当年我的确怀疑国际足总(FIFA)是否被威胁,怎么会安排足球界最盛大的比赛到一个只对篮球棒球有兴趣的国家(对不起,我刻意忘记美式足球,因为我永远也不会认为那是足球,而这运动也似乎只有美国人在玩),虽然他们澄清的理由是,把足球运动带到利益最多的国家和推广足球运动到全世界(那早就应该去非洲的摩洛哥吧,不用等到2010年的南非赛会)。
我老是觉得在一个美式足球场改造的足球场进行比赛不妥,原谅我是看英格兰联赛长大的球迷(那时利物浦还是霸主,曼联还没有壮大起来),所以当94年世界杯在美国开踢时,我并没有以往2届的热情。卫冕冠军德国已经成为了老坦克,还是依靠几乎相同的班底支撑大局;17岁的罗纳多刚红,因为速度奇快而广泛被誉为“外星人”,但在这一届赛会只能成为板凳小子;马拉多纳半途被验出服食禁药而被驱逐出赛会。最可怜的还是哥伦比亚的后卫埃斯哥巴(ANDRES ESCOBAR),在对美国一役射入一粒乌龙球,但在回国后竟然遭人暗杀。
对于94年世界杯,我的怀念只剩一个镜头,就是当悲情的巴治奥(ROBERTO BAGGIO)在决赛把一粒决定胜负的点球射向洛杉矶的天空,然后双手抱头跪在绿色的草场上。我永远都觉得,若有机会让他能瞬间凝固时空,巴治奥肯定会想要把时间停顿在皮球飞向蓝色天空的一刹那。我始终认为94年的决赛是最残酷的决战,巴西是当年攻击力最好的球队,而意大利则是防守最稳定的队伍,在双方争夺彼此第4座世界杯的决战上,尽管巴西拥有最后获得金球奖的罗马里奥(ROMARIO)助阵,但经过120分钟的奋战,仍然攻不破意大利人的铜墙铁壁。最后的战果可能印证了一点,防守始终不是足球场上完美的胜利方式,所以巴西人光荣的完成历史上第4次捧杯的任务,而意大利人忧郁的蓝色灵魂,则一直埋葬在洛杉矶的玫瑰碗球场里。
[ 點閱次數:8994 ]
1990年世界杯回到欧洲大陆,一个长靴形的国家 - 意大利。开幕战已经爆冷,喀麦隆1-0打败卫冕冠军阿根廷,但同时也开始了这一届世界杯沉闷的防守战。这一届世界杯普遍被认为是最沉闷的一届比赛,不过,之后国际足联(FIFA)也对足球规则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如守门员6秒发出手中球和不能用手接回传球等,这才让足球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
意大利联赛是当时欧洲最成功的联赛,AC米兰,国际米兰,祖云杜斯等球队的势力强大,除了本土球员,当时在意甲的还有88年欧洲冠军荷兰三剑客古力特(RUUD GULLIT),萊卡特(FRANK RIJKAARD)和温巴斯顿(MARCO VAN BASTEN),德国主力队长马泰尤斯(LOTHAR MATTHAUS),沃勒(RUDI VOLLER),克林斯曼(JURGEN KLINSMANN),而意大利队本身则有主力前锋巴治奥(ROBERTO BAGGIO),巴雷西(FRANCO BARESI)和马丁尼(PABLO MALDINI)等好球员。
意大利是非常想在本土夺得第4次世界杯,当然要是当年他们成功的话,他们就是首个夺得4次世界杯的国家了,可是他们还是在半决赛中败给全力防守的阿根廷队(神奇的马拉多纳加上门将戈耶切亚SERGIO GOYCOCHEA),又再一次证明了世界杯中表现最好的球队不一定能赢得冠军。当年的斯基拉奇(SALVATORE SCHILLACI)还奇兵突起赢得金鞋奖,可惜只是昙花一现,过后在联赛就再也没有好的表现。
1990年世界杯最让我怀念的是全场和对手纠缠的喀麦隆队及米拉(ROGER MILLA)的进球庆祝方式,跑到角球柱起舞,我想那年夏天他对足球的热情感染了全世界的球迷,也算为当年的沉闷比赛添加一点新鲜色彩。
当年的德国队向世人展现了机械欧陆式踢法的典范,虽然沉闷但极度有效,这也让他们夺得第3次的世界杯,和巴西及意大利平起平坐。英格兰宣称他们拥有自1966年以来最好的队伍,可是还是在半决赛败给德国坦克。这也是德国最后一次以西德的名字参赛,尽管柏林围墙在89年尾已经拆除。
凯撒大帝贝肯鲍尔(FRANZ BECKENBAUER)带领德国夺得1990年世界杯之余,世人应该不会忘记德国对荷兰的比赛一幕,沃勒和萊卡特之间的口水战,也为当年的世界杯留下令人难忘的记忆,还有那首在记忆中回响的《To be Number one》。
[ 點閱次數:8747 ]
巴塞罗纳打败阿申纳夺得今年的欧冠,算是为六月的德国世界杯揭开战幕.我相信接下来的整个六月,世界会笼罩在一片足球海里,无论你是不是足球迷,你必然会发现,电视里的所有广告,忽然都会和足球扯上关系.而商场上摆卖的物品,也刹那间都印上某国的球徽或号码.这样的足球攻势,会像桑巴式的巨浪迎面而来,谁也无法抵挡.
我们当然期望在今年六月看到像小罗纳尔多般的华丽魔幻足球,也期待1974甚至于1990年的德国坦克机械式踢法重现,当然不会拒绝像喀麦隆或塞内加尔般爆冷门的创举.总而言之,我们期待的是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可以让我们在很多年以后说起来依然兴致勃勃.
多少人还记得,1986年马拉多纳凭一人之力把阿根廷带上世界最高峰,那年我最喜欢的球员是西班牙前锋,秃鹰布特拉格诺(Emilio Butragueno),可是尽管他在对丹麦的单场比赛进了4球,过后西班牙还是在8强赛被比利时淘汰出局.那年的西班牙队算是相当强的队伍,可惜没有把握住机会.
还有就是英格兰的前锋莱茵克尔(Gary Lineker),1986年世界杯他得了金靴奖,虽然我从来没有对他特别钟爱(因为他是埃弗顿的球员,而我是利物浦的支持者),但他有一处让我特别尊敬的是,他在职业生涯中从未吃过红黄牌.对于这样的职业态度,或许才是现代球员应该多加学习的.
还有几个你们可能忘记了的好球员,巴西队的西科(Zico),卡雷卡(Careca),著名的法兰西大帝普拉蒂尼(Micheal Platini)等.1986年夏天,他们在气温奇高的墨西哥,演出了一场好戏,让我觉得这一届还是我所看过最好看的一次世界杯.
世界杯比赛就是这样,往往最好的球队未必可以得到冠军.因为它不是长时间的联赛,所以冠军队往往只是最幸运的队伍(当然也必须有一定的势力).像1986年的法国队,在打败了巴西以后,立刻被捧为冠军热门队,可是却在半决赛大热倒灶败给团结一致的西德,而后来也让阿根廷捡了一个便宜,获得第二次的冠军.
如果说马拉多纳主导了1986年的夏天,那可能只是他时来运转的一个半场连过6个英格兰球员而射入惊天动地的一球.历史会让人牢牢记住站在荣誉奖台上的人而忽略了表现最好的人,相信许多英格兰球迷会支持我的看法,尤其是他用手打入的那球,就像一道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伤口,而这也让他成为不了我心目中典范球员的原因.
[ 點閱次數:7377 ]
在許多年以後,發現足球在我的生命中,居然比呼吸來得更重要,我對所有的足球事項,包括技術、隊伍、球員種種的知識,竟然比呼吸所需要的氧成份來得清楚。確實的,足球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消失的一部份,而且非常重要。我沒有把事情記錄下來的習慣,要不然就可能會寫成一本厚達數萬頁的洋洋大史,關於足球的種種,就只是藏在我的腦海里面,一直沒有離去。
童年記憶里印象最深刻的自然就是和弟弟及友人之間的足球遊戲了。我們製造足球的過程絕對可以比美南美小孩們的椰子足球,分別只是在,他們最後踢出了許多偉大的足球英雄,而我們只是在自己的夢境里當足球明星,而已。童年時家門前有一棵仁心果樹,我們就用仁心果的核作為足球的心,然後用舊報紙一層一層把它包起來,每包一層還用樹膠圈綑緊,在最外面那層用防水的塑膠紙袋包好以便足球的壽命比較長,最後包上一層報紙就大功告成了。
我那時的住家是在一列六間店屋的右手第二間,每逢禮拜天所有的店舖都沒有營業,中間兩間的店屋,我還記得一間是裁縫一間是理髮店,就成了我們現成的足球場。我們把一張
π
形的木椅,就是現在用來洗衣坐的那種,成為小龍門。在我和弟弟兩人之間的足球遊戲里,我們還各自列定了許多規矩,然後效仿世界賽事擬定了比賽,增加了我們踢足球的趣味。等到年紀稍微大一點,我們的足球場也搬遷到朋友家門口。那時我們大概六個小朋友就分成兩隊,三個人一邊,用屋子的邊柱作龍門,就這樣大概踢了好多個下午,一直到上小學六年級,被選入校隊為止。
小時候我的足球場不止在店舖的門口,後來還搬到桌子上。我學會了用香菸盒剪成長方形對折的站立紙牌,把十一個球員悉數排在桌面上,用一粒腳車軸的鐵珠,外面包上一層薄薄的錫箔紙成為足球。那一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整個新年期間都在玩這種足球遊戲,連最喜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的活動也一概謝絕,所以那年的紅包也是最少的。那年剛好是八六年世界杯,巴西阿根廷西德隊都變相到我家作客了,他們之間激烈的比賽成績也都一一記錄到我的筆記本里,遺憾的是,後來在搬家的時候竟然遺失了這件重要的筆記,不能在一些文案當中回憶當時的快樂。
六年紀那年當上了學校的足球隊長,大概是因為我講馬來話比較好的緣故,因為比賽的裁判都是馬來裁判,有時候難免需要和他爭執一些東西。那時的校隊也是區域里其中最強的一隊,我還記得在區決賽那天,許多市鎮里的華人都到球場來支持我們。後來比賽雖然輸了,但那種現場的氣氛,多年以後仍然讓我回味無窮。
中學以後的足球場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大,反而,因為人數越來越少的緣故,我們几個依然迷戀足球如上帝的傢伙,就被迫把籃球場改造成我們的臨時新場地。我們為了避開傍晚打籃球的人群,就把踢足球的時間改成下午四點左右。在天氣炎熱的赤道下午,籃球場的混凝土可能高達五十攝氏度。我們就那樣赤足奔跑在高溫的籃球場上,那時候也沒有理會是否會中暑,甚至滂沱大雨也照踢不誤,直到今天為止,腳板下還留著厚厚當年征戰炎熱場地的繭皮。
或許,我迷戀足球的原因已經不能考察清楚了,我想可能是被報紙上精彩的體育新聞所影響,也可能是因為效仿學長在球場上的英姿。那時總認為無論書讀得如何好都不會引起別人注意,但是假如你在某種體育有非常特出表現的話,整間學校的老師學生都會以你為榮。當然,多年以後才知道,這種想法只是一種崇拜英雄的方式。我依然記得中學時,剛好那年是世界杯年,我們几個超級足球迷就在班上某個角落張貼了最新的世界杯賽果及海報等等,那時的高級數學老師是一個典型的金錢主義者,就是那種做每件事情都必需考慮是否會得到回饋的人。他教書沒有問題,但是卻一直批評我們說,不懂迷戀足球可以得到一些什麼東西。雖然多年以後我仍然不贊成他的話,但是他卻讓我知道,我執著的迷戀足球並非為了得到某種回饋,我只是固執的像抓著某種漂流而過的物體沒有把它放走而已。
大學五年如同被放逐到一個遙遠的邊界。新認識的系友當中,最投契的肯定就是几個擁有共同嗜好,一起看球踢球的傢伙。我們彼此惺惺相惜,覺得大家就是相逢恨晚,但是一到球場上,又立刻拼個你死我活,尤其是在看球的時候,更是為了彼此擁護的隊伍,爭個面紅耳赤。大學裡面有五個足球場,但是卻不是我們的天堂,因為友族比我們更熱愛足球,我們唯有趁他們休息的齋戒月,才能盡情踢個夠本。
我喜歡足球是喜歡所有和它有關的東西,而且是堅持的迷戀不罷休。年紀越長大,就覺得這種長年累月集聚的知識,已經把我變成一個足球專家。我可以隨口數出几個足球強國國家隊足球員的名字,當然,如曼聯或利物浦等隊伍比賽的時候,更可以現場評述和報導,而且絕對比一般足球評述員出色。
朋友說我是一個瘋狂的球迷,我說我既不在球場亂喊亂叫,又不沉迷賭球,至多是不會放過每一場無論本地或國外的球賽,只要有現場直播,我就非追看不可。我已經許久沒有看電視節目了,因為覺得電視節目總是在重複,我只是看足球節目或現場直播而已。我寧願相信這叫堅持,因為我從頭到尾沒有放棄過它。當貝克翰姆被罰紅卡出場和連累他的國家出局,卻在四年以後重新再來並帶領國家爭取佳績,那時他就和我一樣。我相信當馬拉多納盤球越過六位英格蘭球員然後射進世界杯其中一粒最精彩的入球時,他也是那麼的想。我更相信當比利以區區十七歲就代表巴西捧起世界杯,並且創造了完美的倒掛金鉤時,他也是如此想著。我和他們都一樣,我們始終沒有放棄這個信念。
[ 點閱次數:8204 ]
只是纯粹喜欢村上春树文章,喜欢你永远不会独行的利物浦球队,喜欢游走方式的旅行,喜欢快乐的喝酒,喜欢和诗人朋友哈拉...还有,喜欢写诗。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