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章砚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我们先修班的同学都已经成家立业。
如果我有一块土地,我要献给母校中华,因为我们虽然根扎得深,却没有土壤可以延伸;我们的天空很大,注定像蒲公英四散飘零。
我在吉隆坡中华独中读了七年,不是因为留级,而是我多念一年先修班。
在独中念STPM先修班?又没搞错?
不错,当年我戏称自己念的是“修仙班”,炼的是金睛火眼,锤的铜皮铁骨,历经少林寺铜人阵,才可艺满下山。
母校中华走双轨制,既应付政府考试,也考取统考文凭。对于优异生来说,那是左右逢源;对于力有未逮者,分分钟是恶梦。
可是在中华的七年教育,我知道文凭不重要,学识才重要;学识不重要,会做人才重要;会做人不重要,做个好人才重要。自己做个好人不重要,要让别人也做个好人才重要。让别人做个好人不重要,能让别人不必跟着自己定下的规矩、自由自在选择行善的方式,才重要。
这样人世间就会少了纷争,多些祥和; 少了仇恨,多些谅解。
或许这些道理是我活了三十多年的累积认知,可是如果没有那些年在中华的浸淫,就没有今天的我。
学校生涯对一个人的影响多大啊,真感谢父母当初答应让我就读中华。
中华的好,就是独中的好。
老师不只尽责,还会关心学生,甚至可以是你的好友,或者成为你的人生导师Mentor。当然也有敷衍了事的老师,或者经验不足的老师,校方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使到这类的老师不是被淘汰,就是会自我提升。
最好的还是同学之间的友情,有人说人一生中最好的朋友都是在求学时期结识的。我不晓得是不是因为只有单一种族(华族),或者大家都用中文沟通,所以同学之间的相处没有隔阂(这或许是种族主义者的攻击籍口),有的也只是争风吃醋或无谓的勾心斗角(小孩子能有什么争呢),最终大家在毕业时还是要留下那一两滴眼泪的。
在独中,我几乎涉猎了所有学科,除了商科不在理科生的学习范围内(也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图书馆是我的朝圣所。
我庆幸历史课本里可以读到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从国内到国外的人类历史,古代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南北战争、地理大发现、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成立;中国的历史从夏商周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再到汉唐盛世和宋元明清,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想,如果是今天,历史课本的内容应该又得加多几笔,说到六四天安门事件和陈水扁的官司了吧。
历史和地理让我开阔视野,从小养成的阅报习惯也是知识的奶瓶,在华校和华文教育的堡垒里,我安然的度过了七年黄金岁月,学会三种语文,虽然很少和友族交谈,可是出来社会工作和生活,这些都派上用场了。谁说双轨制不好?陈校长当年就很有眼光。办教育,就要眼光远大,胸襟广阔;能容纳异己,能兼听则明。不要像李X耀事后诸葛说后悔什么的,以一个受英文教育的知识分子角度看华文教育,是不能得其精髓的;正如以一个从未读过华校的历史博士看华校的问题,虽然点出问题,但也徒具形式,并未触及华教的真谛。
身为华校生,尤为独中生,深感铭衷的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洗礼,尊师重道,忠孝仁义。现在我虽然常常回去中华,学生比以前我那个年代活泼许多,他们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学习资源,有更先进的科技和硬体设施,可是最重要还是要回归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
我和我先修班的同学选择一条难走的路,不是因为要挑战高难度,难免也有苦衷的。谁不想去国外名牌大学深造呢?中华开设先修班,让我们没钱到国外或不想离家太远的学子能够进入本地,多了一条升学管道,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在先修班里,我们读到一门Kenegaraan的科目,是Pengajian Am(也就是普通试卷)的部分考题范围,加深对祖国马来西亚的认识:中央政府和州政府的分别,立法、司法、行政权的结构;我们探讨各种课题,我们没有干训局的激进,但我们也看清楚了国家面对的一些问题。
中华不是给资优生,普通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他的天地。只要踏踏实实学习,将来出到社会,就明白当年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不是白费心机。
中华也不是出考试机器,至少我们那一年,面对政府考试时还有人忙着在班上下棋,有人忙着夹band(结果出了一位歌手Equal主音吉他手),有人忙着准备辩论比赛,有人忙着筹备教师节戏剧演出,有人忙着唱歌给女生听;当然也有人很专注的啃书,后来都成了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士。
一个人有很多条路,我进了中华,是我选了自己的路,做了选择,就要负责。全心付出,才有收获。至少,今天我在戏院里看着雅斯敏的Muallaf或日本电影“葬礼礼仪师”时,同样会忍不住泪流满脸。
如果我真有一块地,就献给母校让更多更多像我当年一样满怀青春遐想的学子,在广大舒服、有充裕空间的校园里学习、生活、成长。
[ 點閱次數:8268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