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章砚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黎家齐约略介绍了《PAR表演艺术》的背景和编辑方针,吴友凭和黄爱明博士先后讲述了大马戏剧出版的概况以及戏剧系在本地高等教育体系下的私立学府和官办的国家表演艺术学院的教学情况,新山“武舞艺术坊”李劲松细说武术结合舞蹈的创团初衷和该团的艺术风格,黄翠凤老师介绍了历史最悠久的剧艺研究会,来自新加坡目前在大马活动的艺术编辑蔡两俊分享对大马社会多元文化的艺术特性体验,紫藤总经理陈婵菁关心《PAR表演艺术》杂志如何获取所需要的剧场活动资讯,心向太阳剧坊主席沈国明送上该剧坊出版的《戏纪元》杂志互相观摩,大吕琴院创办人严居杰想要了解台湾古琴演奏团体的情况,大家各取所需,聆听沟通,宾主尽欢。
----------------------------------------------------------------------------------------
黄爱明博士:大马的中学有艺术学校,但是隶属于教育部管理,学生大多却没有衔接升学至隶属于文化部的国家表演艺术学院。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黎家齐:艺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都在做些什么?
吴友凭:做自由工作者,一般认为读戏剧的人什么都能做,但是这里搞戏剧演出没有资金,只好到外谋生拍戏赚钱,赚了钱后再把它花在剧场里。以前戏剧的排练都是在演员下班后进行,戏剧的制作也是匆匆三几个月前敲定,很难预订得到理想的剧场。后来TEA剧团的成员开始进入学校教导戏剧,算是有稳定的收入,可以专注投入舞台剧制作。
庄立康:那时侯,戏剧毕业生的出路不外有三:一是教课,赚了钱搞演出;二是做幕后的技术行政工作;再不然就是兼职做直销或卖保险(全场笑)
黎家齐:我毕业那时侯,想做演出也只能靠团,再不就是去教书。现在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整个大环境改善了许多。
----------------------------------------------------------------------------------------
听了新山武舞艺术坊李劲松与蔡两俊说起马来西亚 “娘惹文化” 的多元社会各种文化元素掺杂的独具特色,黎家齐谈到东西方人的身体差异和对音乐感的肢体律动不同,东方人重心向下(如武术扎马步),西方人重心往上甩(如芭蕾舞动作),更发出了一道饶有兴味的题目要大家猜猜。
一个很有趣的题目
黎家齐:你们猜猜,我念艺术硕士时上的体育课是什么运动?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猜是水上芭蕾,有的猜是翻筋斗,有的猜是韵律操。
答案:骑马、西洋剑。在舞蹈的课程里还要学太极。想想看,骑马时和马儿的沟通,感觉人和马互相配合,骑马奔驰还能锻炼体力;另外击剑时的一来一往,交手双方的激烈互动,这些都多少和表演有些关系。
----------------------------------------------------------------------------------------
黄爱明博士透露本身有志于著述大马中文剧场的戏剧史,并请教黎总编,可以怎样做?
一个衷心的建议
黎家齐:一要花功夫,真正地用心去做;二要诚实地面对所发生的现象。做年鉴是我们现在进行着的方法,记录当下的演出资料和活动讯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将来都是珍贵的研究文献。历史著述的责任十分重大,必须引证史料和展示观点。著史的观点非常重要,口述历史有可能偏于资料的不全面和缺乏实证,反之历史文献和资料价值更高。
----------------------------------------------------------------------------------------
《PAR表演艺术》是台湾两厅院开创支援的杂志,人们要寻找台湾戏剧演出的资料都会想起《PAR表演艺术》,岂料,在“两厅院制作的国外大师级演出引发轩然大波”和“赖声川事件”的报道中,却让编辑部同仁遭遇两难局面。
一个两难的局面
黎家齐:上述事件发生后,剧场朋友都会问我:你站在哪边,支持谁?我觉得我们做杂志和评论工作的立场,不能倒向一边,事情也不是完全非黑即白。比如那次的国外大师铃木忠志《茶花女》作品演出,一连几场皆招致恶评,有人质疑为什么不让这大笔资金拨给本土的表演艺术团体。其实这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因为涉及的是一个共同制作,当中的细节不容易说得清楚,大师偶尔也会失手,但杂志即使碍着两厅院的面子,也只能据实报道。
----------------------------------------------------------------------------------------
台湾每一季的戏剧舞台演出多不胜数,陈婵菁想知道通过什么管道,他们的杂志能够获取所需的资讯。原来关键只有一个:定期“团”聚。
一个坚持的惯例
黎家齐:我们通常一年有数次“团”聚,表演艺术团体聚在一起,先收集他们来临活动演出的讯息,比如说我们会问某某团体有什么演出,演出的售票系统如何?这样就能得到所需的资讯,然后编辑部决定筛选后,各别再深入采访。我们的惯例是旧作不做,只取首演,除非是时间相隔久远或改动很大的重演作品,否则只专注报道新的演出。通常大团每年有一两档重要演出,对艺术家来说已经颇吃力了,我们都会给予关注报道。台湾有很多具有商业价值的大型戏码,每隔一两年会重演,一般我们都不会继续重点报道,除非有其他的特色。
----------------------------------------------------------------------------------------
蔡两俊提问:如果国立艺术大学有一批学生要制作一部作品,是如何进行?非主流的小众戏剧制作情况会有面对什么困难吗?
一个发挥更大的空间
黎家齐:现在已经不会了。如今的戏剧工作者能够发挥的空间很大,他们有很多资源和资金,例如政府的补助金和市政府协助的卖票系统等等。要搞小演出不难,只要控制好场面,小型计划有政府补助。文化部(也就是以前的文建会)有扶植团队,根据每年的评鉴拨经费补助大团。文化基金会是根据申请提案发给资金,但不会给完全额补助,有演出的团体都可以提出申请,但一般都认为补助的数额不足。另外,台新艺术奖是台新银行表扬艺术团体,凡得奖者获颁台币一百万元。
自从文化部取代文建会的功能后,把影视娱乐、出版和文创等的文化产业价值输入,盼能使与表演艺术环环相扣,在资源分配上能够更充裕的调度。
----------------------------------------------------------------------------------------
一个小小的结语
本地中文戏剧曾经吸收台湾戏剧艺术的奶水,台湾表演艺术的蓬勃发展,现在仍然有可供借鉴之处。
《PAR表演艺术》获得官方支援,整理收集剧场的文献,将舞台艺术化为文字图像出版,借此宣传演出和记载历史,并通过评论深化表演艺术的水准。由两厅院与《表演艺术》杂志创建的《表演艺术百年史》维基百科网站,已于今年二月十六日正式上线,网站内容是以两厅院的史料典藏、《表演艺术年鉴》、《表演艺术实录》及两厅院售票网的资料为基底,共计近十万笔资料。同时,两厅院将对表演团队广发说明邀函,希望借助团队之力与既有之资源,共同丰富并确立资料内容。另一方面,为维护资料的准确度,两厅院近期将筹组成立审查委员会,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各类专家,预计以一个月一次的周期,定期检视更正内容。这种种努力,为要让全民都能参与编修维基百科式网站,希望以全民之力建构出台湾表演艺术史观的基础工程。(引自喝彩网,原文出处2012/02/10 中國時報【汪宜儒/台北報導】)
政府的支持,民间的努力,开放全民参与的艺术史观建构工程——台湾表演艺术的盛景令人向往,看来我们唯有亦步亦趋,纵然荆棘满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终究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頁數 : 1 · 2
[ 點閱次數:12641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