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章砚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一言以撇之,回到韩新的创校宗旨:“以便宜学费升读中港台传播学府”,以人为本,希望产权结构的改变,管理人员的汰旧换 新,不会牺牲掉林院长的办校理念。”
前言:传媒教育与媒介产业
韩新传播学院:历史与现状
核心竞争力一:中文传媒务实教育
核心竞争力二:社区互动媒介影响
核心竞争力三:师生校友功能结合
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产权结构 ── 死结也是症结
亟需解决的问题(二):人员流动 ──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和人力管理
结语:时代的步伐:教育创新与创新媒介形态
前言:传媒教育与媒介产业
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与人攸关,由人开始,到人结束。“人”的管理不好,最终导致产业的衰败或易手。
传媒事业也是人的事业。通常我们经常听到人说:传销是人的事业。其实,传媒也一样。传销卖产品服务,传媒卖新闻服务。在这里,新闻,或更确切的说,媒介的信息,就是传媒业的产品。信息的生产、流通、传递,借助媒介,但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的手里,也就是媒体工作者的手里。
人的因素不可或缺,制度与结构对媒体产业而言,发挥着怎样一个角色?
我们普遍的认知是,制度规范了人的行为,结构制约了人的妄为;在一个完善的制度里,人可来可去。
不过,在“人”的因素越来越被强调和重视的社会,人是可以改变制度和结构的。
产业在存亡之际,就需要有人大刀阔斧、力挽狂澜进行改革,产业欲大事发展,就要创新立意、改革求变。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本人现服务于韩新传播学院,兼职担任其图书馆助理,有时也会兼课教书。(本文写于2010年,现况已经过时)
本文志在于以一所传媒教育学院的经营,探讨如何结合媒体教育与媒体经营,保持产业的优特色和如何开发更多的产业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和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50年继续引领国内中文传媒教育风气和带头的传媒教育产业。
[关键词]:传媒产业 核心竞争力 以人为本 中文传媒教育
韩新传播学院:历史与现状
韩新传播学院以传媒教育起家,是马来西亚国内首家以中文为媒介语的民办高等传 媒学府。其毕业生目前在新闻界和广播电视电影界就业者不计其数,为本土传媒界 培养了不少人才,更成为莘莘学子往中、台大学深造的台阶。
传媒教育为业界栽培人才乃是市场所需,这一方面美国的哥伦比亚学派强调新闻学 以致用不谋而合。 如今马来西亚的媒介产业方兴未艾,正待有志之士大展拳脚,韩 新学院拥有逾20年的办学经验和教学累积, 应该积极发挥其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人脉,才能继续在教育领域正一日之长短。
韩新传播学院重视学生的实务能力,学生毕业成抢手货,加上在学院艰苦的环境之 下培养起的刻苦耐劳的工作和求学态度,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完全不成问题。这些 韩新生的“特质”, 经常让学院引以为傲,而业界也素喜聘用韩新生,不管是实习 生或前来求职者。这在业界是一大方便,因为韩新生以一介“专业文凭生”,可以做许多大学毕业生做到的工作,是许多雇主梦寐以求的低薪高素质员工。
换个角度来看,传媒事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有一大部分是从新闻学院培训出来的 生力军,新闻学院成了传媒事业的“人力资源”上游工业。 当然,报馆、电视台本 身可以自行设立培训中心,但是以媒体产业目前的财力物力而言,中文媒体尤其是 平面媒体都十分依赖新闻学院的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韩新传播学院的传媒教育廿年来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成功栽培市场所需的一批又 一批新闻专业人才。它不仅解决了当时中文新闻界的人才需求荒,出身自其科系专 科班的学生,如今都成为各大中文报的中流砥柱,独当一面。
韩新传播学院的渊源是北马槟城的韩江学院的新闻班,林景汉是当时新闻班的主任。后来新闻班因故停办,林景汉南下吉隆坡,开设全马首间以中文为媒介语的新 闻学院,起名为韩江新闻传播学院,当时是1988年。
后来, 韩江学院的新闻班复办,成为全新的韩江学院的一个科系,该学院的董事与 林景汉有过龃龉,不满他釆用“韩江” 一字有侵权之嫌,于是一状告上法庭,案件拖延至今仍未解决。(此案已庭外和解)
韩新传播学院如今为与槟城韩江学院区别,冠名为“大同韩新传播学院”,其学生人数在高峰期曾经达到全校约400名学生,如今有近200学生, 林院长为招生不惜 增设各项奖助贷学金,录取工读生,以全免或半免学费资助家境贫困生,才能达到每学期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保持学生人数和开办科系的稳定。
韩新早期以出产新闻人才颇负盛名,近年来开始往广电领域发展,学生自搞的毕业 影展有声有色,在老师们的带领和教导下,以实践为主、 理论为辅的教学方式,让 广播电视电影人才辈出,而且年轻人比较喜欢表现自己,也致使三两年来韩新的广电系逐渐成为大系,学生人数冠压其他科系。
核心竞争力一:中文传媒务实教育
韩新传播学院是一个大部分以中文/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马来西亚中文媒体教育学院。以本国的情况和大专教育的趋势而言,这是在它创立初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逆流而上的反潮流之举。当时高等教育前景一派向英美或日本取经,中国原本正待经历改革开放的果实却遭遇六四天安门之事件,中文媒体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不如现在强大。
可是,自从踏入廿一世纪,中国经济强势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中文市场看好,中文媒体人才开始吃香,本地传媒教育也逐渐开始重视中文媒体人才的培训,在经过华教人士多年的努力,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扎根开花,不愁没有中文背景的莘莘学子,韩新传播学院理应不怕没有学生来源。
究其发展脉络,韩新传播学院以廉宜学费和中台双联课程,吸引广大对传播、新闻、广电和公关广告科系有兴趣的学子报读。而且,起初院长来者不拒,学业成绩只要稍微合格,就让他入学再加强补救弱项;另外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奖助贷学金,成为工读生还可以每月支领补贴金。 这是韩新一向的招生策略。
另一方面,学院不断开发和校外的联系,与中国和台湾的大学结为姐妹校或联办硕士班,缔结双联课程,让学生毕业后出路广阔,可到中国、台湾著名学府深造,考取更高的文凭学位。
笔者认为,韩新的第一核心竞争力,在于:以便宜经济的学费,完成中文传媒高等教育,提供中台受承认的学位。这是目前韩新在国内传媒教育市场仍然领先其他同业的优项,可是,当他人正在急起直追,或发展各自的竞争力特色时,韩新不仅亟需保有这项优良的传统,将之成为办学的方针、理念、甚至矢志不移的目标;而且还需要极力争取开发这条线上更多的优势:如争取更多国外大学的合作、开拓更广的招生来源、集中发展和中港台三地的中文传媒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和考察及学生交换计划等等,都是将来可能促使学院继续在这个领域成为领头羊的优势项目。
欲获得国外著名大学的青睐,韩新必须以自身的特色来吸引全世界目光。这是它开发第二、第三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和动力。
核心竞争力二:社区互动媒介影响
韩新学生的实习报纸《韩曦报》,以报道社区新闻和学员创作、校园生活为主,是典型的“校园实习报”。
韩新学院另有一份杂志《传播学人》,性质类似大学学报,但水准没有这么髙。早期的《传播学人》内容丰富,既有导师的学术论文,也有学生的专题习作、座谈会纪录、实习作品等等。其主要的篇幅是学院主办的教育考察团报道,历年来学员到中、港、台姐妹校访问和当地考察,所见所行所闻所录,皆发表于此。
所谓社区互动媒介的影响,也即与韩新传播学院现在所在地蕉赖地区,保持紧密的联系,让《韩曦报》成为社区人民的喉舌和发声筒,最终发挥其媒介影响力,制造舆论和发动社区人民参与生活周遭环境的建设,进而促进学院的长远发展和在地方上的参与及重要角色。
《韩曦报》可以通过报道社区新闻、民俗风情,贴近切入人民的生活,策划专题报道,揭露社区生活现象,以免费派送的方式,沿门逐户送抵区内各家庭。结合公关广告系的学生,举办社区性的活动,如义跑、义诊、捐血、文娱晚会、新年庙会等等,这些学院都曾经有人办过,但没有延续性,如果借由《韩曦报》成为一个统筹的单位,将这些活动常年举办下去,必能将学院的影响力遍及整个社区,进而塑造一个大专学府的环境,让外界人士见识了解一所大专学府,尤其是传播学院,能够发挥的角色。
核心竞争力三:师生校友功能结合
韩新毕业校友才俊辈出,只要能够结合他们在业界的影响力和经验学识,为母校贡献心力,必能将校政推上更高层楼。
具体发展单位有二:—为校友会,二是学生会。
媒体主管级的校友可以多提携学院生,开放更多实习机会给学生,主动建议服务单位增加录取来自韩新的实习生,确保韩新学生毕並后可以马上投入就业市场,也促成一条输送链,不断输送有素质的人才进入媒体业。
校友会在此扮演协调和促进的角色,校友会的壮大,直接帮助到学院的名声和招生情况。
学院讲师多在媒体服务,或各自专业的领域,他们的作品、研究所得,应该获得发表或结集出版,在韩新传播学院的师生、校友功能结合下,成立一个韩新编辑部,将有助于学院在出版、传播方面的工作,也是学生的一项功课和实习计划,一举数得。
学生会必须以合理的编制和结构,展现学生的活力的生机勃勃的青春动势。学生会领导所有其他的学会,可以为学生谋福利,也可以为学院添声势。
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大大小小的活动,对内的成长激励营,向外的拓展和参与社区生活和各种社会议题的表达,都会带来不少的附加成果,除了学生的自我提升之外,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本身亦将发酵,影响力难以在当下估计。
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产权结构 ── 死结也是症结
韩新传播学院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学院的产权问题,管理权问题次之。
一个媒介组织的产权结构影响其延续性和永续性,也直接关系到管理权的结构和营运操作。
韩新传播学院由林景汉院长一手创立,在他名下注册,他是学院的唯一产权拥有人。如果他人不在的话,学院产权由谁继承,学院一贯的办学方针和学风会否改 变,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不过,今年5月,学院一位老职员的去世,可能让院长起了一些观念上的改变。 今年8月,学院来了一批新的管理人员,据悉是因为院长卖出了学院的49%股权,引入了一笔资金,以期有更多的财力物力,以更现代的专业化管理方式来经营学院。
旧的一些行政人员心灰意懒求去, 也有的向往更高更远大的发展而离开。目前新管 理层有何作为,尚待观察。但是,一言以撇之,回到韩新的创校宗旨:“以便宜学费升读中港台传播学府”,以人为本,希望产权结构的改变,管理人员的汰旧换 新,不会牺牲掉林院长的办校理念。
亟需解决的问题(二):人的流动 ──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和人力管理
人员流动和流失一直是韩新学院面对的老问题。新管理层上任后,首要任务就是调整教职员的薪金福利,务必制定一套详尽完整的薪金制度,留住人才,确保他们在韩新供职,无后顾之忧。
韩新素来人情味浓,许多事情皆“人性化”处理,因此常常不依规章,也没有规章。制度化、常规化后,人情味自然会大减,代之以冷酷的赏罚分明。
从一个极端,跳接到另一个极端,必然需要时间适应;不过,之前人员的流失是因为薪酬微薄,之后人员的流动性高也可能会出现,原因可能就是缺少了“归属感”,缺少了人情味,缺少了“家”的感觉。
营造一个团队精神、有归属感、向心力的工作生态,是学院保住人才、吸引人才和栽培人才的基本条件。
由此出发,必须知人善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举贤唯亲、结党营私拉关系。
在上位者要能够体察下属的心境,了解其性格和生活背景,在处理有关问题时多一点人性化的考量,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为员工下属着想,在按章行事之余,也要能破例开恩。
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用在学生身上,也是一样。
韩新出来的学生,于是,将会有与众不同的关怀特质和敏感认知。
结语:时代的步伐 ── 教育创新与创新媒介形态
互联网已经成为新一代人生活的主宰力量,下一代的教育与传媒生态,必然与网络、技术、媒介创新离不开关系。
跟上时代,不然就被淘汰。
连线、上网、宽频、互动科技、流动媒体,远距离教学、电子学堂、网络图书资源、多媒体技术教学实践,这些都是韩新学院未来的挑战。
时代更迭,可能不出5年,技术领域又是一番新景象,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转变,必会带给社会文化经济巨大的刺激,进而引起变革性的改变。
在传媒教育的领域,唯一不变的,就是人。
把握人心,以人为本,永远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功。
------------------------------------------------------
完稿于2011年10月
南京大学 一 韩新传播学院
大众传播硕士班
“媒体产业研究” 功课论文
授课教授:丁和根教授
学生姓名:孙天洋
就读级别:2009年(第二届)
[ 點閱次數:15163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