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章砚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马桶与马桶盖:论人的媒介性——以面子书为例  ◎  天洋
论文论艺, 新闻 2013-08-05 02:45:02
Bookmark and Share

前言: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展现(也同时孕育出)其“社会性”。

 

社会的组成元素如学校、宗教团体、家庭,使每个人的“社会性”中蕴含着“学校因子”、“家庭因子”和“宗教因子”,例如某人来自单亲的华裔中下层家庭,毕业自政府的技职学院,信仰华人传统的道教,这些个别的“因子”,构成某人专属的“社会性格”,在他社会化的过程,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基本上也可说,他社会外的过程也是他如何去获得这些“社会性格”的过程,或脱离之前的转化为新的“社会性格”的过程。

 

由此可见,笔者所述的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稳定的时期也有变化激荡的时期,与它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变化和其内在潜移默化的自我认知的深化程度相关。

 

由于现代社会的媒介异常发达,影响遍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每个层面,人的“社会化”过程不多不少也受媒介的影响。以往,人们也许只把“媒介因素”当作人类社会化的其中一个因子,笔者想在此提出,人的“媒介化”与“社会化”同等重要,身处于五光十色的现代媒介社会,人也同时拥有“媒介性”,人的“媒介性格”与“社会性格”处于平等同时又互相交叉、渗透、影响的地位。媒介性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性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媒介行为。当我们把“媒介性”从人的“社会性”中分离出来独立对等研究和对待,希望能更加清楚地、深入地分析某种现象,进而深刻地、形而上地归纳出某种意义或理论。

 

这是笔者提出人的“媒介性”的目的和思索的起点。

 

而这起点的缘始又在哪里呢?网络。是的,互联网(Internet)无疑是个时笔过了头的概念,因为它已经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进入我们的生命里,甚至也将成为生存之必然。对于“网络身份”的思考探索,促使笔者不得不发出这样一个疑问: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里的人际交往,是否有本质上的不同?网络“虚拟空间”的场域,是否改变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甚至赋予其新的定义?

 

据笔者看来,网络世界是人的“媒介性”与“社会性”交互渗透影响,互生互克的场所,是“媒介性格”与“社会性格”登场表演的舞台,也正是笔者人的“媒介化”思考过程滥。

 

首先,必须给予“媒介性”一个定义。尽管它可能只是一个粗浅、概括性的笼统定义,但对于日后的讨论或其自身的深化、丰富化和精确化有着不可避免的开启和提示作用。

 

媒介性”是人们被媒介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特殊属性,表现在其媒介使用行为、影响心理、最终产生其对应的媒介性格。

 

媒介化是相对社会化而合的一种因所在环境的影响而建构出一套价值与行为系统的过程。

 

媒介化意即在其所处的媒介环境中,因就不同媒介的影响渗透和使用选择等行为与心理上的变化(启蒙或转化),而形成其一套媒介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由这套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展现出来的个人性格,统称之为“媒介性格”。

 

显而易见,单单从以上所述的观念厘清改说中,并不能发现这种观点(或假说)有任何新意,它充其量只不过是借用前人学术观点,重新包装的一种调调。

 

现在,笔者随着思路牵引,想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人在网络世界里是否有真正改变了现实世界中“社会化”的进程?如果答案是没有,意味着网络的出现,其实并没有为人类的社会带来改变,换句话说,它只是人类历史发展洪流中的一个节点,人类的社会并没有翻天覆地式的变革进化,人类也没有因此而“进化”,进化意味往“更高等的智慧生物”前进一步。它只是好比印刷术的普及、纸张的实用推广、蒸汽机的发明与电力的使用、电脑的发明与人工智能的开展等等过去一系列的人类文明中进步的推动力,发展至今,所演变出来的一个最新的“文明推动力”── 网络工具。它没有改变人类的命运,因为它没有改变人的基本构成缘起:社会化。

 

所以,我们回到了这样一个起点:

 

到底网络化的现实世界里,我们人类的“社会化”过程是否产生了本质的改变?是质的飞跃抑或量的提升?是向上昇华或向下沉沦?是更开放公平、更宽广平坦,还是更一体化、全球化、建制化?

 

 

正文:

 

笔者于是尝试从网络作为一个媒介平台的角度出发,提出人的“媒介性”为研究视角,探索网络时代的社会化现象,发生了怎样的景观。

 

 

景观一:二元对立与多元设置

 

厕所”坐式马桶的设计,有坐位、座垫和掀盖。一般在使用状态中的马桶,将呈现两种情况:座垫放下或座垫掀起。座垫的目的是使用者坐下时能够有一个清洁的位子。换句话说,正常的使用程序应该是:站着方便时掀起座垫,坐下方便时放下座垫,这样就达到了卫生的观念实践,也是设计者最初时意愿效果。

 

可是,因为人的因素,每个人使用厕所的习惯不同、因此有了不同的行为结果。

 

有人可能站着小便没把座垫掀起,以致溅湿了座垫,有人见到座垫肮脏便掀起座垫直接坐到坐位上。这种可能刚开始人们一进入厕所时,当时的状况是座垫已经放下着,而有的人懒于掀起或根本没意识到要掀起就直接方便了;有的人因为要坐下而不得不审视其坐下的卫生环境进而有所行动,其行为的不同选择更揭示了各种可能性:他可以揭起座垫,也可以用水、用布、用纸巾清理座垫,也有可能双脚踏上座垫用蹲的方式 …… 种种不一而足,而这些,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媒介性”的一个比喻例子。

 

 

媒介:达到目的的工具

 

媒介即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即不是动机,也不是目的,它只是中介(medium),介于起点与终点之间,介于动机与目的之间。因此,我们姑且称它为工具。中国有句古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在此就是工具。姑勿论这名工匠的所“欲”何为、所“善”何“事”,我们在讨论媒介的属性时,着重在讨论其如何“利”其器,所先“利”者是何“器”,所“器”者如何能“利”、如何去“利”。

 

媒介的产生,始于人类的需要。当媒介在发展过程中甚至发展成熟后都会对人类造成影响。所谓对人类造成影响不过是一种笼统而又泛泛之谈,影响人类,意味着对人类的思想、行为、行动有所改变或有所转化。

 

这些改变或转化对人类的“社会化”产生了什么程度上的转变?如前所述,家庭、学校、教会是社会结构的一环,媒介形态的改变对“社会化”进程的影响即也意味着对家庭、学校、教会里的各种元素和角色的重新洗牌和建构,增加新的元素和角色扮演及删除掉旧的元素与沟汰不再有功能的角色扮演。这些元素重新组合和角色重新定位,结果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目标。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人们思想的改变、行为的创新,目标的出现,得益于媒介形态的改变而最广为引用的例子,即是(十五)世纪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后电子媒介的兴起。文艺复兴以降的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殖民浪潮,是西方世界在“人”的思想行为激烈变更动荡中产生的历史进程。廿世纪后电子媒介的兴起与发展也宣告一个“后现代”社会形态的出现,更产生了“全球化”的现象。

 

在种种的历史事件与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媒介始终是个工具,不是手段或目标。人们解决问题斥诸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军事手段,国家或团体之间有各自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因为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性格包含了“政治性格”和“经济性格”。在这其中,媒介由始至终扮演着工具的角色。即使它的发展最后产生出媒体这一自给自足的完整系统,在它与这个社会其他系统的关系中,仍是以“功能”与“动机”作为互相依赖的关系模式(媒介依赖关系理论:德弗勒、 )仿佛媒介的存在就是为了服膺于某种动机而遂拥有某项功能。这正是工具的特殊属性。

 

厕所马桶,正是工具中的俵俵者。我们研究人类“媒介性”的出发点,从媒介属性中的“工具论”开始,以马桶为例,其功能和动机不言而喻,研究的重点是在使用行为和心理上。这正契合了人类“媒介性”中的媒介行为:选择、使用习惯和行为心理等。

 

 

设置:游戏规则与情境建构

 

既然在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我们选择了马桶为例,网络世界让我们以面子书facebook来呼应对比。在此,笔者将面子书的设置机制(Setting Mechanism)化简为马桶的三项式设计:坐位、座垫和掀盖。

 

面子书有一套设计好的“设置机制”而且不断地在更新、进化中(注)。它的演变史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甚至是面子书盛行不衰的秘诀。

 

面子书是社交媒体(SNS)的佼佼者,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它的技术领先。而它的技术又处处在关注爱众的需求和行为心理,表现在它不断推陈出新的界面更新中。这界面更新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设置机制”的改变,更深的层面则是一种“媒介性”的建构,不管它是无意得之或是有意为之,它都是显示了网络世界里的一个奇异景观。

 

 

一、面子书的隐私政策(Privacy Policy

 

面子书的隐私政策,是让用户设置自己可以让别人看到有关自己的资讯和消息,当然,那是在面子书提供的框架里。

 

比如,用户可以选择在个人讯息中透露生日日期、性别、电邮、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喜好(这一项选择如繁星),也可以选择透露一些,不透露一些,甚至要对谁公开,刻意不对谁公开等等。(这也有关系到“分享”Sharing的设置,后面详谈。)

 

但是在其隐私政策里,最重要的一点不是这些,而是是否要设置成“保护”网页。换言之,是经过编码后的一种安全性设置的网页链接:url的显示是https://,比一般的http://多了一个“s”,表示security(保安)。一般上我们看到,登入个人电邮页面后,即是以该网络虚拟“身份证”进入使用该身份,url也是呈现https://,说明我的电邮全是经过编码程式保护的,骇客闯入邮件中也必须通过解码方式才能获得邮件的信息。面子书自2011年开始设置了这项功能,目的很明显,是为了推动其个人邮件的服务。

 

基本上,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应该是完全开放、没有障碍的一个场域,不过由于网络安全问题及面子书管理团队的不可告人(可能是商业性或安全性)的议程,面子书中的设置壁垒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想像一间厕所,选择开在“面子书”的大厦内,它的外观装潢,就是面子书的页面,厕所的建造者可以让其他人看到洗手盆,但如厕的地方遮蔽起来,或者让人看到马桶上方的空间,比如在抽水箱的位置上有一卷卫生纸,或者在洗脸盆旁边有一幅画,洗脸盆上方有一面镜子 …… 等等,这些都是厕所的“能见度”—— 针对某些外人而言。面子书的隐私政策中关于个人讯息方面的设置,类似于此。

 

至于https://的设置,是一种通路(Accessibility)问题,也即是谁有权利进入厕所。谁能入窥其貌,进入分享其设施,对厕所内的景物一目了然,如厕洗手后,还可以在“墙”上“涂鸦”(面子书的分享页面中文称“涂鸦墙”wall),这也是属于隐私的一项设置,且不仅于此,更是“分享”的设置。也即是说,厕所的开放程度,是对外公开,还是半开放的有限制性公开,或选择性对某人公开,或完全是属私人用途,可见一改正。

 

(注):比如说,你可以在relationship中选择单身或正在跟谁交往中,也可以选择完全不交代 relationship或显示relationship,但是你不可能以sexuality取代relationship,告诉你家说你是双性恋者或是变性人。再者,你可能想把自己的政治信仰信条式地贴在墙上,但是面子书界面设置进化后告诉你,是它决定要怎样呈现你的信息,包括把它们放在哪一个角落。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面子书特有的界面设定中进行,换言之,厕所得建在“面子书”大厦中,第几层第几栋已经规定好了,厕所的面积规格也有范示,根据“建筑物条例规范”,不得随意改变,能改变的是内容、内容的能见度、内容的受众许可范围,不能改变呈现什么种类内容、内容的呈现方式(注1。除非,面子书自己改变。

 

事实上,面子书的确不断地在改变,调整它的界面和设置。

 

所以,整个架构与议程的设置,掌握在面子书本身手中。

 

厕所,一定只能是厕所,不会变成议会厅。

 

 

二、面子书的分享设定(Sharing Option

 

Option意即抉择,面子书页面最下端右边有一个小栏框,写着“Edit Option”,也即“编辑选择”或“编辑设定”,它的功能是选择让所有“朋友”的最新状况显示出来,或只是显示最常联络互动的朋友的最新状况。面子书静悄悄地进行了这个设置,将所有用户的“自动设定置”default设定为最经常互动的朋友近况显示。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基于技术上的考量,也可以减少其庞大的信息处理量。

 

一旦如此,面子书用户如果没有觉察此点,将不会在自己的墙上自动看到每个朋友更新动态的状况,所谓分享交流的原始动机就不会勾起,这有违社交媒体的开放理念。无论如何,这也是一项选择的结果: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沟通互动,他便成为出现在你墙上的动态更新者,而非另一个你与他完全没有互动的“朋友”,所以即使该朋友经常在网上更新状态,你对他的近况也可能一无所知。现实生活中因为地理距离上的隔阂,在面子书换了一个形式出现,我们姑且称为“互动关系隔阂”。

 

这样的设置出现后,面子书可能面对了一些批评,以致于它再度革新,在界面上一分为二,仍然以朋友的更新动态为主,在中间占据较大空间篇幅,同时在右边添加一个滚动更新的栏位,在这里,每一位朋友每一时刻在世界任一角落做的任何动作,只要是在面子书上进行,都会出现在此。即时滚动,还包括弹出放大式的补充完整说明该条更新动态的信息资料。

 

以上所述,是用户在本身页面所看到的朋友们的分享与互动,至于用户自己在分享某些信息时,有些什么样的设置/限制吗?

 

用户在每一次的分享,都可以自行设置分享对象,即在Status上更新自己的动态或分享照片、视频、链接时设置私密度,谁可以看到谁不可以,或将之大众化地公开。另外,在分享“Share”其他人或自己的贴文Post时,也可以选择分享到自己的涂鸦墙上或某些朋友、群组或自己设立的粉丝页上。

 

如今的一般情况是,用户在Status中更新或上传照片、视频与链接,系统自动设定成大众化地公开,即每个朋友都能看见。

 

但是如果要把朋友的贴子分享出去,面子书会自动弹出窗口询问你分享的目标对象,即把这个分享到谁的页面上。(墙上)

 

至于设置成https://的面子书用户的贴子,一般只有LikeComment的功能点击,而没有Share的功能点击,要把它分享出去,唯有到贴子的原出处(即该用户的墙上),拷贝其链接再自行贴上转而分享出去,由此可知,所有的信息到了面子书上,只要被别人看见,都可以被分享出去,差别仅在于方法和步骤罢了。

 

这就是设置的威力所在。

 

可以这样说,面子书的发迹起于人们对于社交的渴求,而真正维持其地位居高不坠的关键,在于其设置机制。

 

设置是一套游戏规则,因为有规则,游戏才好玩,才可以玩,才玩得有意义。而这套设置的机制,也因此而是一间大学问,是以衍生一个传播帝国,也是以产生一个商业王朝。

 

由此,这个机制建构了一种情境,或无数无数个情境,让人们忘形地在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人的媒介性,于焉形成。

 

 

 “媒介性”第一属性: 设置选择论

 

Setting optional,设置选择化,意味着人们可以经常依据自己不同的传播需求,选择不同的对象,而不需理会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形式(文字、图像或视频),只需选择设定。

 

一旦设定完成,传播过程便开始,只要设置不变,人们周而复始地在这个媒介平台上沟通交流互动,便自然形成这样的一种“媒介性格”。

 

回去厕所的马桶。坐式马桶在使用状态中时,一般呈现两种情况:座位掀起式或座垫放下式。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一位厕所使用者进入其内,其首先面对的情况,是已经存在着的状况,我们将之比为面子书上的“自动设定”。设置结果(Default setting)(或译自定义设置)。有人选择不改变现状、保持原先的设定,一番排泄方便后冲水离去,(或不冲水就离去);有人选择将座垫放下,或掀起,视实际情况和他的心理动机而定,改变了原先设定,因此在使用这个马桶时作出了自己的设置(尽管这个设置也是在有限的条件下)。

 

人们不只去一次厕所,正如人们不可能只会使用一次媒介,或一生人只上一次面子书。在无数次的进入厕所和使用马桶时,人们会有无数次的不同反应和行为模式,但所有的反应和行为最后都将归纳在两点情境中:跟随“自动设定”,抑或改变“自动设定”。

 

从英文default这个字眼来解读它,de是“去掉”、“去除”、“剔除”、“解构化”之义,“fault”是错误、过错、毛病、疏漏之义。Default,如此合并解来则去“去除错误”、“免除疏漏”、“改善毛病”的功能。

 

由此推想,系统自动成为default的设定,原是为了让使用者在无意中尽量少犯错误,减少在操作中出现的盲点我误。所以一旦当机、无端登出、无故关闭或断线,系统在再次重新载入时都会回到default状态,即是原先设定的状态,这是计算机世界里上一代的思维考虑。

 

由于用户的需求不一和使用习惯个性化,如今的思维是,系统会先询问你是否要进入default状态或另有其他的设置选择。因此,在“自动设定”的原意上,其意义并无正负面之分,纯粹是一种选择。

 

于是,我们可以说跟随“自动设定”是一种选择,不跟随而要改变也是一种选择,并无道德上的对错之分或甚至功能上的好坏差别。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掀起放下,或什么也不做。这也是一个多元设置的结果。

 

因为当你什么也不做,并不表示你什么也没做;有的人看到马桶的座垫放下来,他掀起来后发现坐位是肮脏的,于是又放下座垫,回到原先的自动设定状态;面子书上的设置是“自动设定”,并不表示该用户不曾选择自行设置,而是他作出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自动设定”,这也是有可能的。最后,在改变现有的“自动设定”中,提供越多的不同选择,将显示出更多的多元价值取舍结果,因此,在人们的媒介性第一属性的“设置选择化”中,二元对立中的多元性,正是这种媒介性格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选择“自动设定”和“自行设置”的媒介行为,个人彰显了这种媒介性格的核心价值观。

 

 

(未完,待续)

==============================================================================

注1:此乃笔者的硕士班《传播社会学》功课论文,未经删改校订,若有错误敬请指教。

注2:此文完稿于2011年,后来没有再加以修改增写,所以如今面子书的发展已臻另一高度和深度,有些文中所述的现象已经过时,必须在此说明。

[ 點閱次數:16668 ]

暫無回應

還沒有回應...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润章砚台

与文字为舞的作者,靠文字吃饭的伙伴,看文字入睡的病患。

POET TO BE SELL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36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