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角落︱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这次回美:
1)一次TGIF - Mountain View Tied House
2) 买了两个电子产品 DSLR, iphone
3)见了三个与jAVIS 年龄相近的宝宝。bOON POH 的女儿比jAVIS 大4个月,Robin's 女儿小两个月,Alia
的女儿 zadie 小一个月。
4)难得见到四个同学,还在同学在Pacific height的Apartment做客一晚,圆了我自98年就喜欢住在Pacific
height的小小梦想。
5)租了5天的车子,蓝色的Jeep
6) 六个女生的Bachelorette party - 其中5 个包括我都是妈妈,只有新娘不是妈妈级人物。
7)7天不在我小Javis 的身边。
更多的是,不能用数字衡量的,是我说不清的惆怅。我从出发前的两天,就忐忑不安。到了LA机场,更是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只有在跟朋友一起时,可以暂时忘记这感觉。我不停地想,为什么我回到这个我住了超过10年的国家会这样忐忑不安。应该不是后悔离开,我非常喜欢我现在在上海的工作,我也没有什么纠缠不清的感情事,都过了那个年级,都是为人父母了。可是心里这种空空的郁闷感挥之不去。我想了很久,终于觉得,我这不知所谓的愁滋味,大概是我在这里挥霍了十年青春,宴席落幕后人去楼空觉得有点唏嘘,像家又不像家,在这里曾有的种种梦想,游子,美国梦。不敢回头检讨,那些离家远奔遥远的美国梦的日子,我到底成就了什么,一纸文凭?可我学识智慧眼界想法仍停留在高中时期。满贯财帛?我没屋,只有一辆旧车加上万学费债。这些年的游子生涯,给我带来的就是一群难得的朋友,一个丈夫,一个儿子,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偶尔还是让我无所适从。而至到今天,我还是在过游子生活。上海的家是租的,我说两句中文就被认出来,你是东南亚来的吧。外国人。可我心里嘀咕,我的第一语文确实是中文,但懂得中文不代表什么,我的确不是在中国这个土地长大的。还是外国人。游子生涯,我又得重新认识上海这个城市,像我当初在三藩市花了很多时间去认识这个城市一样。停不了,我只能安慰自己,未来世界的可能国界分距会更加模糊,而人生的恒常定律就是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
11/24/2009 LA 回上海 MU 586 飞机上
[ 點閱次數:19589 ]
我必須紀錄這研討會那麽一點文學有心人的相知相惜。李渝在結束演詞後提起,聶華苓是她的恩師,表達了她深深的感激。
前一晚他們一行人走路到飯館時,也斯微曲手臂讓李渝伴著,李渝的另一邊就牽著聶華苓,三個年近半百的朋友一起伴著走。其中典故是,李渝的作家先生郭松棻去年不幸中風辭世,郭松棻走后,李渝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美國作家JOAN DIDION也經歷了類似的傷痛。
已經到了這個年紀。。
[ 點閱次數:7474 ]
為了我最喜歡的也斯先生,我早上八點從紐約趕回波士頓,準備把我所有的也斯著作帶到現場讓他簽名,還有我必須寫一封信給他,向他表達,這些年來我只看了他的書,而且每次重讀,都發現一些新東西。
結果我當然儘了我的本份,充分顯示了我這個忠實讀者的熱情,譬如在問問題時,我還高擧了他的書本來證實我的忠實程度。要知道,曾經面對過生老病死的我原來多麽擔心,我沒有機會讓他知道有我這樣的讀者。雖然這看起來好像是很小的緣份,可是因爲我過去幾年什麽文字也看不下,只能看他的文字。
下面是我的信件原稿,有些句子我可能記不清楚。
也斯先生:
這麽多年,我一直想給您寫一封信,告訴您,您的文字讓我多麽動容!我十多嵗時開始在方塊字間流連,但後來遇到瓶頸,跨不過來,就少寫了,覺得自己寫的都只是一些風花雪月的心情。
後來十八嵗離家時,我只帶了您的《布拉格的明信片》。您裏面的那篇〈遺忘〉描繪了我心裏的某种恍然徬徨的感覺。
這些年來,在美國求學工作,我離方塊字越來越遠。唯一常做的,就是每次要提筆時,總要把您的《布拉格的明信片》拿出來重溫,企圖通過您的〈遺忘〉來喚起我心底想要說的一些什麽話。
這次從朋友口中,知道您在哈佛,感到非常慶幸。希望可以有機會可以向您學習。
我完全不知羞地,用我很丑的字體,給他手寫了這封信,還親手交給他。
[ 點閱次數:7308 ]
我有點驚訝,我在這場文學研討會,沒有看到讀者與作家交流的熱情,沒有看到大家珍惜在這個速食時代,還有一些人在世界各個角落用方塊字創作的事實,沒有看到誰為誰的文字感動(當然除了我)。
看到只是有人追究怎麽去年被邀講人沒有禮物,有人在還沒有看過這些作家的作品時就批判這些作家的演講不知所謂,(天啊,作家當然不等于演説家,斯文彬彬的駱以軍的溫文反駁,真讓我痛快!),又有人看到新生代作家的截然不同的表達手法就開始討論段層想象是如何不被苟同的,還有就是要硬硬要把代表那個地區作爲討論作品的一部分。
還好,我還是見到也斯先生,我相信他的真人和他的文字一樣誠懇,總是細微地反映人那許多的掙扎。最慶幸的還有聼了李渝的精辟演説。她的演説實在太好了。我希望可以拿到她的演説詞,再貼上來與大家分享。
[ 點閱次數:7027 ]
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暨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
台湾传统周
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
2:00-3:00
主席 王德威
主 讲:
聂华苓谈《桑青与桃红》《三生三世.》等
施淑青谈《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荆》等
也斯: 谈《岛和大陆》《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等
平路: 谈《玉米田之死》《百龄笺》等
3:00-4:00
主席 张 凤
主 讲
李 渝: 谈《江行初雪》《无岸之河》等
黎紫书 谈《天国之门》《山瘟》等
骆以军: 谈《红字团》《遣悲怀》等
纪大伟: 谈《膜》《嚎叫》等
4:15 -4:45 讨 论:
时间 2006/4/15日(6) 2:00-
地点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聚会厅
Common Room , 2 Divinity Ave. Cambridge
赞助 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哈佛燕京学社
CCK Inter-University Center for Sinology,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等
召集 王德威 郑 洪 张 凤(781-237-4680)
本会以中文进行,免费入场
[ 點閱次數:7244 ]
在2006年3月26日的哈佛中文論壇,來自香港專門代理世界時裝名牌的“JOYCE”精品店的執行經理Adrienne Ma 說,很諷刺的,香港的本土時裝設計師在本地打拼了很多年,還是不能成名,還是得通過西方世界的認同,才能以另一身份獲得亞洲人的認同。
我突然領悟,原來我每天掙扎的,也是中國一億人口掙扎的基本定位問題。
[ 點閱次數:7745 ]
在2006年4月1日認識的,在哈佛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的大陸朋友 F。
我在她的書房看到馬華文學叢書,書上提到的作家包括黎紫書,林若隱,趙少傑。。。。 心裏當然感動,在世界的另一邊,有人在努力地了解馬華文學。
有人雜誌的朋友,多加油。
[ 點閱次數:7505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