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棄城之後

we're falling down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青年作為方法 文:董啟章  ◎  龔 萬輝   附Youtube影片
剪貼冊 2007-12-05 21:35:44
Bookmark and Share

對不起,起這樣的一個題目,聽起來硬幫幫的,而且有歐化語法之嫌。另外的選擇是:青年作為模式,或者,青年作為反模式。要不,就是:青年作為狀態。同樣硬幫幫的。我們通常傾向認為,青年是一種體驗,是一個混雜著熱血和傷感的階段。又或者,我們更經常會用「青春」一詞。那顯得更富生命力。但我還是避免用帶點煽情的「青春」,而選擇比較中性的「青年」。

我一直在寫「青年」,這是很明顯的事實。在《體育時期》之前已經如是,往後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和《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不但有所延續,而且是越走越深了。寫「青年」容易引來某些質疑,比如說自我沉溺(如果是寫自己的成長)、青春崇拜(一種可疑的意識形態)、流連夢幻(一種幼稚病)、懷緬舊事(如果作者的年紀已漸離青年期),也會被形容為「拒絕成長」。「拒絕成長」意味著一種一廂情願的自我美化,過度的自我珍視,和對現實世界的無知和卻步,是一種軟弱的、沒有志氣的表現。當然,也不乏有人拿「拒絕成長」來自我標榜。於是自我這一代開始,出現了不少「老少女」、「老少年」或「後青年」。總之,「青年」讓人聯想到自我中心、視野狹窄、見識淺薄、牙痛文學、肚臍眼思維。有趣的是,在通俗的意象系統裡,「青年」又同時是反叛和野性的代名詞。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我認為也是對於「青年」的偏見和簡化。

於是,我還是想為一眾「老少女」、「老少年」和「後青年」說幾句話。我想,至少在文化藝術的範疇裡,有這種意識的朋友們其實不是知無,也絕不是退縮,而是有意以「青年」作為審視和對抗整個所謂「成年」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的立足點。(這不同於籠統的、原始本能式的「反叛」。)這種「青年書寫」(無論是文學還是其他藝術媒體)在批判性之餘,也同時是富有自覺性和反思性的。大家或多或少也會抱持「青年作為方法」的態度。但在理性運用的同時,也難免同時流露出殘餘的或是重燃的青春的熱情和稚氣。這種混雜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為「青年書寫」不單是「寫關於青年的題材」,而同時必須是「從青年的視點去寫」。前者可能是帶有距離的、宏觀的、廣角鏡式的,後者則是親密的、切身的、微觀的、大特寫式的。「青年」既是「方法」,也是「體驗」。因為有「方法」,「體驗」也就不會流於沉溺、濫情和混沌;因為有「體驗」,「方法」就不會變得冰冷、機械和霸道。如此這般的雙重性,就是所有「老少女」、「老少年」和「後青年」們的精神特徵。

把《體育時期》搬上舞台的7A班諸位,雖然都比我年輕,但也不能算是狹義的青年了。我是帶著上述的期許去看他們的改編和演繹的。

original page:
http://hk.myblog.yahoo.com/pe_period_7a/article?mid=55

[ 點閱次數:9759 ]

| RSS2 | Atom

敵人棄城之後

「繪畫處理我的內在,寫作描繪我的外在。」這即是我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我殺死一個藝術家,並且冒充他,住進了隔壁的房間。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35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