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21世纪是数码网络的时代,也是影像和图片凌驾一切其他传播媒介的时代(
所谓的“一图胜千言”?),诸如此类的声明当然可以说成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成果,但是当我们从另一面来看待这个现象的时候,这也有可能是科技所种下的“恶果”:一般人(
特别是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长大的青少年
)越来越不耐烦兼没有能力通过比较细腻、准确的语言和篇幅比较多的文字来交流,因此也越来越不懂得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和了解别人。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严重不良和不足,会不会是导致这个社会问题日益增加和恶化的肇因之一?
由于自己的工作总离不开与语言文字打交道,自然而然也会对语言文字跟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感兴趣。我猜想许多人会以为自己既然不是当语文教师、新闻播报员、电台DJ、出版编辑等,自然无须对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掌握能力。这番话不无它的道理和根据,但恰恰是因为我们活在互联网已渐渐成为沟通和处理事务的主要媒介的网络时代,我们有必要提高自己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造诣,在处事待人、学习和工作上才不会面对太多的问题和障碍。
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信息有几个特色,包括数量庞大、传递和传播的速度快、更新内容的时间间隔短( 有时候甚至是即时的
),这其中的大部分知识性和时事性信息,都是以文字而不是其他媒介为主要载体的。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学生或上班族真真正正地看完和消化一篇大约一千五百字的篇章得耗去半个甚至一个小时(
这可能还不包括他用电子词典或PDA查阅生字词的时间
),那他的学习或工作效率会有多高呢?再举个简单又实际的例子,当我们用GOOGLE或YAHOO来查询资料时,如果我们不知道“蓄电池”(ACCUMULATOR
)和“电池”( BATTERY, CELL
)其实不是词义完全相等的词,而要找的资料其实是跟“蓄电池”有关,结果输入的关键词是“电池”的话,试想想我们得花多少时间去从一大堆可有可无的资料中筛选出合用的呢?再以“电池”为例,如果有一家公司原本打算定购一万个蓄电池,但采购员却误以为蓄电池和电池是同样的货品,以致在订单写上一万个电池,试想想上司收到货后会是怎样的表情?
当然,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的科学家终于研发出心电感应交流器,即可以让需要沟通的两个人或是一个人跟一台电脑还是PDA什么的可以即时且完整地接收到双方心中的所思所想或者所储存的资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又另当别论,不过,我倒很怀疑到底天底下有几个人可以坦坦荡荡地让别人或是非人的机器得悉自己的心思呢?到时候人类要解决的恐怕是另一个层面的沟通问题了。
2005-01-13完稿
[ 點閱次數:5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