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魚︱ 不安于室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2010-06-18 19:02
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近早前往湖北秭歸參加“2010年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活動,他說中華文化是一個很大的圓,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跡可尋,圓的半徑是漢語,半徑有多長,圓就畫多大。余先生說,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把中文的半徑延長一點。這一段話不僅是一個全新的內容,而其觀照也值得海外華人予以高度注意。
我個人重視余先生的這個意見,是因為近10年來,兩岸文化人已經很少正面、深入談過有關文化的問題。而文化問題,尤其涉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在中國而言,更是其長期以來不敢觸及的“歷史隱痛”。在毛澤東統治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被視為毒蛇猛獸,傳統道德視為封建的餘毒,所有歷史上正面的人物都成為課本上的反面教材。如至聖先師孔子被陵夷為“孔老二”,極盡羞侮之能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陸成為禁忌。這個現象即使到“改革開放”初期,依然未作太大的改變。
然而,現在情況畢竟不同了。誠如余先生所言,經濟搭台、文化做戲,大陸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文化保護很顯著,文化的提倡與傳播跟經濟有密切關係,光是此一說法,就值得全世界華人正眼視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在文化政策上已有全盤調整的趨勢。
余先生的上述看法是一種成熟的文化觀,他之所以這樣說,也顯示他在兩岸甚至與海外華人關係的認識上已掌握了一個關鍵性的重點。余先生說:“5000年文化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引申來說,兩岸中國人不僅應該以合乎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來處理兩岸爭議性的問題,也應設法拉近與海外華人的心理距離,因為傳統文化既為全國中國人的精神紐帶,自然而然它就是全體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共信共守的價值共識。他說“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引申來說,兩岸的統一,不應只著眼解決當下政治和經濟上的問題,而應該在文化認同上開創更高更大的見識。
在這一點上,中國政府對自己的要求應該更為嚴格,對自己的期許,也應該更為高遠才行。很簡單,海峽兩岸本為同文同種,血脈相連。海峽兩岸的“文化差異”雖然與長期的相互隔絕有關,但最大的問題仍在於中國長期以來的文化政策。中國的文化政策雖然在某些時候標榜中華民族主義,但對傳統的中華文化,確實是抱著貶抑的輕視乃至敵視的態度。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共產黨對傳統文化就不斷迫害破壞,從“除三害、破四舊””一直到文革,已使大陸社會人文沉淪、價值蕩然,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社會現象。中國社會在政治的民主化上也許動作緩慢,在經濟自由化上也許基礎不穩,但這些問題可能還比不上另外一個災禍所造成問題嚴重,那就是文化上的無根,價值上飄泊。
所以,余先生的這點意見,如果我們只視作節日感懷,不如視為他對目前中國社會的文化反省。余先生在提出此一觀點時一定心有所感,而且也對兩岸在中華文化傳承上的差異有深切的瞭解,方能有此一說。我相信余先生對中國大陸歷次的文化浩劫所形成的兩岸文化鴻溝也亟圖化解。
在“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方面,兩岸以外海外華人所做的貢獻顯然比較豐盛。兩岸可能在某些地方,要放下身段,向海外華人學習。海外華人特別是大馬華社在傳統文化的態度上,向來都比較積極。在這一個題目上,兩岸與海外華人有共同的語言,有共同的想法,所以彼此應該加強文化上的合作,方能使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我樂於見到更多像余先生這樣的文化人,以5000年文化號召全世界華人團結起來。也許兩岸及海外華人目前的處境是經緯萬端、各持己見,而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忠恕之道。忠是嚴於律己,恕是寬以待人。因此,大家的交往、溝通應該要盡力在大處著眼,相互忍讓,推己及人。這些智慧和氣度,可能要從傳統文化中找到靈感。傳統文化,不僅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也是大家達成共識的唯一基礎,正如余先生詩作《秭歸祭屈原》其中一段:“秭歸秭歸,魂今歸來,端午佳節,雄黃滿懷,歷史的遺憾用詩來補償……”。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羅正文‧《星洲日報》總主筆‧2010.06.18
-------------------------------------------------------------------------------------------
Avoid
/GC
Passing through the still rock
I
Walk toward the shore
“Say
I know all the meaning”
The sea laughs
Show me
Bird that can swim
Fish that can fly
Beach that can sing
However speechless
Toward the eternal Quest
------------------------------
*谢绝直接对号入座。阅读者文责自负。
[ 點閱次數:8979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