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魚

不安于室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1 2 3 >>

當時間倒下如一匹馬  ◎  Shanti
號外 2015-02-19 08:34:01
Bookmark and Share

新年早晨,忽然想到馬華文學,想到幾個關鍵詞。奇特的靈光!
想垮掉,應該垮掉而未垮掉的一代。
七十年代出生的一批馬華文學作家,根本就是站在前人造就的(撲哧,sorry!原諒我當年幼華盛頓。) 廢墟(摧毀和不建立皆造成廢墟)上創作的一些人。
又以龔万輝和楊嘉仁最犀利。
龔万輝早些年(當他介於學生与專業作家/畫家的過渡之間的那些年)根本就是借駱以軍的面具大拋“廢材”、“垃圾”的反美學詞匯。底子是“弱勢群體”的正確化与反抗。
論者或序者早時也很不客氣的指出他的“模仿”与“兜兜轉轉”。
但是,你不要忘記,龔万輝畫筆下的線條確實有師從(大師)的痕跡,以及,不曾中斷的線條,那線條是有質感的纖體。
蔡興隆和龔万輝的“戰鬥”調性其實是一樣的。但他走了比較時尚/時下的題材風格。

楊嘉仁很早就廢。他早寫“笑話馬華”。這種東西。
而且他整個人完全保持了寫作的高度自由。

我認為馬華文學最脫俗的一群,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這些“有人詩人”。
但是。:D 他們(是精神上)想垮掉而沒有垮掉。(因為他們的肉身同時也是很聰明的各領域精英份子。)
這就完全造就了半上不下。也不知未來走勢怎麼樣。

一方面是為著這些詩人型作者高興的。馬華詩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健康的詩人。病態的呈現極少。
但是。
魯迅說,要倒下的,就讓它倒下吧。(甚至是,“幫助它倒下吧”)
以竹河為重要景點的戲碼就是這樣。
終將倒下,很想倒下的事物,讓它痛快倒下,讓人世看清。傾斜太久了。
歷史自身在培養著某種事物了。

[ 點閱次數:4381 ]

初初恋 致 隆隆帮  ◎  Shanti
號外, 多迷你‧齊暈 2012-09-29 10:48:15
Bookmark and Share

或 迟来的信

*调用“上海滩”(周润发版)

我超爱打乒乓。
我是说,我现在就要! 打乒乓。

我忽然想再和Zl打一次乒乓,如果可能。可不可以... ....?(The style of Chok Leong playing table tennis only a bit less graceful than ballet, not, not to mention his facial figure. I could imagine if I were a girl.)

My "idol/s" if I would also have so called secular idols, I said. Were those my earlier life Pingpong kakitangan. Zl, HS, ZW, etc, etc.

[对我而言,那是舞蹈, 啊~ 那么快乐,当一记弧圈球被我优美地发明。]

(待续。)

[ 點閱次數:8025 ]

《寂靜的紗麗》  ◎  Shanti
號外 2010-11-25 21:24:40
Bookmark and Share

眺望那片大地。那鑽石倒放的造型,像一顆欲滴還留的晶淚,鈴鐺般懸銜北回歸線上。古文明曾在此大放光芒,西方商人不辭千里來品賞這顆皇冠上的珠寶1。古老的河,如白鍊環繞著頸項,延著大地的曲線潛入南方之海。這象徵希望和生命的永恆之河,從最親近天界的喜馬拉雅山清靈而下的泉源,流經歷史的桑田與命運的筋脈,把豐沃留給孟加拉灣的三角洲,一如母親哺育孩子以純淨飽滿的汁液,讓他們一代又一代懷抱著夢想,週而復始。

  當印度次大陸境內的人們懷著救贖之夢,一步一步彳亍向母親之河,祈求安慰,洗滌污穢、傷痛疾苦,他們擁有了另一片夢土。在那兒,他們被全然接納、轉化、昇華….於是,在貧困的恆河之畔,乞丐遍地、病患橫臥,形體乾癟的人們卻眼晴發光,臉面煥發異樣神采,蹣跚趨近他們一生渴慕的聖水;在牛羊嗚咽低鳴,陽光暴曬之下,一具具的疲憊軀體投入這循環百水千山之間億萬年的長河…。水平線遠了。落日在貝納拉斯2塔頂徘徊。渾圓的大太陽彷彿神聖的臨在,完滿地圈住了古文明的呼喊和召喚──那刺向天際的尖塔,宛若一隻探向永恆的指尖,竭盡所能地企及不可知。

  可天地通紅如焚。分不清是哀傷的恆河泣血感染了雲霞,還是天空在燃燒而倒映在河面,走在河畔的人們,無言地紅了眼眶。恆河依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奔流,我與她始終緣慳一面,我只是隱隱約約風聞有她,異想她於千里之外。

  最初的印象是幾行不甚具意義的文字,出現在小學的課本裡,‘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組成三大民族……’。我住在一個華人小鎮,上的是華文小學,在街上難得碰上一個馬來人,何況是人口更少的他們。

  我都只在書本或電視上遙望他們。十多廿吋的熒幕上,他們不是在談情說愛,就是在草原上舞蹈歡唱。女人們總梳著粗亮的大辮子,頭上綴滿白中帶黃的素馨花,似笑乍嗔的烏黑眼珠,讓額頭正中的紅點憑添一份嬌媚。那珠砂痣般的標記,使每一張甜黑色的臉孔擁有一份混合羞澀與熱烈的風情,而他們的歌唱呀,吳儂軟語的嬝嬝繞樑,就像簫音隨著古悉塔琴一邊吟哦一邊挑逗心弦。她們結實有力的蠻腰炫耀地暴露陽光下,與熱鬧暢快的音樂波浪般一扭一扭地應合,在鮮麗的銹紅色、寶藍色、艷黃色紗麗3包紮下的身體顯得豐沛健康,含苞待放。男人們則穿著麻質米白色潘加必4,深邃的眼神盯著女人的眉梢,兩片小鬍鬚覆蓋著善調情的嘴唇,隨時蠢蠢欲動。

  這無盡爛漫的民族共有一座愛的殿宇,白如完璧的泰姬陵,紀念著近四個世紀前沙傑罕王5對妃子瑪哈6的思念,也寄託了這三百多年來分佈世界各地的印裔男女隱密的情愛世界,那被梵文這種符號隔離的秘境。瑪哈王妃長眠阿格拉城7,沙傑罕王以建築之美追憶往昔,用大理石封印他不喻的眷戀,更選擇了恆河的姐妹河,加慕娜8襯托似水柔情。於是,穿梭百年時空隧道,甜密的伴侶們為彼此共築屬於自己的泰姬陵記憶,傷心的戀人則讓眼淚哭成一條長長的加慕娜河,徒留晃動的泰姬陵倒影在心頭。

  再追溯到千年之前流傳迄今的戲劇,‘莎恭達羅’9,國王杜斯仰達10愛上平民女子莎恭達羅的故事。兩人突破重重障礙結合後,莎恭達羅卻不幸被咒詛而遭國王遺忘,歷經心酸和幾近遺憾,峰迴路轉,國王重見訂情指環,最終尋回莎恭達羅與未謀面的孩子。莎恭達羅和泰姬陵標誌著愛情與時間、記憶、甚至死亡拔河的刻度。沙傑罕用最堅硬的礦石打造記憶的形體,把他活著的情感銘刻在地上,‘莎恭達羅’則誠實地刻劃愛的無常與記憶的脆弱,然而,古梵人終於還是以國王與莎恭達羅的團圓詮釋了他們對愛情的信仰。

  熒幕和文字記錄的那個世界,若即若離一如地平線,可望不可及。或許,是他們把她隔絕或遺留在文化的地平線以外了…那文明、那內在豐富絢麗的色調,那如歡樂泉湧的歌舞,怎麼儘框在表演形式或過去式的歷史裡……

  離家的孩子,走得倉促,甚麼也來不及拎,就這麼出走了。我彷彿看到,那英軍站駐的年頭,一群黝黑的孩子打恆河列隊登船,深邃的輪廓,臉上寫著難懂的表情,如同他們的文字,美麗而不可言喻。

  飄洋過海,一艘又一艘的船就那麼隨風從印度洋啟航,飄向馬來亞,以契約之名。恆河、泰姬陵、古老而輝煌的太陽就這麼遠了,靜止成一幅過去的圖騰。一艘艘的船歷經顛簸,緩緩靠岸。這群穿潘加必的新客站成一排棋子,開始他們新的命運。沒有人知道,擄掠和殖民的概念是如何產生的,然而,他們就這麼被殖民者送進陰暗的循環,漸漸走入邊緣。

  我對他們的關注向來止於地理考試中的公式化答案而已,‘馬來西亞由三大民族組成,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你我他的三角關係,他們一直是我民族關係裡的‘他者’,直至大學。在馬來西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學府中,我初次聽到他們叮鈴鈴鈴移動腳踝上鍊子的鈴鐺打我身邊走過,空氣中頓時散溢一般濃郁的香味。我回頭一望,只見幾個甩著粗繩般長黑辮子的背影,穿著紅、藍、黃、綠寬鬆長上衣和燈籠褲,隱隱約約尚傳來夜鶯般高亢幼嫩,又急,又快,又滑溜,運轉自如的嗓音,天真活潑的氣質率性散發出來。

印度男生們也老愛聚在一起,常常十幾個佔據一兩個長桌,邊用手撕吃印度燒餅,邊喝著拉茶。他們大都擁有比上身整整長出一截的長褪,廿出頭的小伙子們,每每蓄一綹小鬍子,既老氣橫秋又佻皮的模樣。他們當中頗多選擇法律或醫科,功課排得密集,可宿舍、校園的嘉年華或文化晚會上總會見到他們載歌載舞,從閃亮搶眼的服裝到俐落有力的舞步,瞬間,時光似乎倒回他們祖先當年的草原,大吉嶺11的茶山和恆河流經的野花之鄉,在那兒,人們以夜來香訴衷情,生活充滿節慶的喜悅。

  是那一簇生命奔放的節奏和活力吸引了我選修‘印度文化’,我懷著對靈動的音樂、鮮艷的服裝、薰鼻的香氣、又辣又甜的咖喱糕餅的想像踏入他們的世界。翻開課堂的筆記,我傻了眼。音樂舞蹈愛情踉踉蹌蹌從腦海沖走;過去、現在、甚至未來的時間,剎那間膠著成糊狀。

  數不清的凌晨畫面被翻轉出來。樹影幢幢,一株又一株高而瘦的膠樹孤獨地呈現於朦朧的晨陽與輕霧之中,看清楚了,樹幹都綁著一只小杯子,像許許多多純粹存在著,並不說話的嘴巴。每一天,無數身體穿著簡單的衣服,甚至是鬆垮的短褲,攜著小刀,靜靜地曲膝弓背俯向樹身,耐心而認命地順著傾斜的紋路一刀又一刀劃過,白色的膠乳似汗又似血,一粒一粒從樹皮滲出來,慢慢匯成一道流汁,艱苦而拮據地滴、滴、滴…..那小杯子就卑微安份地張著嘴等待這唯一的甘霖。

  天逐漸放亮,膠樹下的人影更清晰起來。睏倦的臉沒甚麼表情,暗黑色的皮膚與膠樹構成一幅互相依存的一體感,疏疏落落有些小孩背著書包穿越叢叢佇立的樹林上學去。這些凌晨三、四點就起身的小孩帶著膠汁味,強打精神坐在課室中。老師在前方講解,在黑板上密密麻麻飛快地用粉筆寫字,甚麼時候啊,所有的音波迴盪呀迴盪成膠林裡的鳥聲啁啾蟲鳴吱吱,白色的字開始流動起來,湧動啊奔流,流成取不完的膠液,身邊的黑樹影快樂地伸展枝椏舞動起來,小臉上綻放天真的歡欣笑容…..。

忽地耳垂一下劇痛,笑聲嘩啦啦如雨點落在四週,下雨了…..,今天不能開工,因為雨水會稀化膠乳。

一棵大樹擋在回家的路,黑漆漆地…..。

  “還睡!”一個耳光清脆的“啪”一聲,小腦袋驀地驚醒了,錯愕的眼神,沒有號啕大哭,只有落寞和羞愧,及至低頭…..以凝視膠刀割裂樹皮的視角。

  ‘膠園工作苦悶,英殖民政府開始提供酒精飲料予膠工,於是印度膠工白日工作,晚上藉酒作樂,一旦上癮,微薄的薪水都用來買酒去,連孩子的學費都付不起。低教育水平使膠工一代又一代桎梏膠園,在惡劣的環境中無法自拔….。’講師又發下新的筆記,‘膠工們都住在狹小的粗糙木屋裡,由於知識水平的限制,並無家庭計劃的概念,平均每家有八個孩子以上,擠在吵雜、通風不良的屋子裡。丈夫們普遍酗酒成性、毆打妻兒….,掙脫黯淡生活惡性循環的少之又少,唯一的管道通常只有教育一途,或嘗試搬到市區開雜貨店、賣日常用品…。’

恆河之水流到這半島,竟成為現實中的淚河。人們已忘卻了挽留不住的過去,看不見黑壓壓的未來,唯有以酒精買取對現實一次又一次的麻醉。原來,瑪哈的陵墓至此已成荒涼的神話,加慕娜河上渾圓的倒影早就凋零,在這片南方的國度,莎恭達羅的命運竟是心靈和肉體雙重的無盡傷痕。那明亮的笑靨和艷麗的色彩啊,原來只是框在螢幕或舞台上,約莫二小時經緯之中的影像。那些被記錄的舞蹈和歡愉,述說著,馬來西亞由三大民族組成。……我從電視和平面文字移開我的視線。

走在吉隆坡的街道、穿梭在熙來攘往的人潮裡,我總是瞥見被陽光過度烤焙的他們,或汗流浹背地以腳車摩托車超載麵包和送洗的被單、或枯坐賣口香糖餅乾的小亭子旁。路上汽車巴士川流不息,他們在我眼前忽明忽滅,我看不見他們的祖先因動情而懾人的目光,也看不到被塵囂覆蓋之後,印度舞誘人的熱情。唯有那額頭的紅,和紗麗下依舊婀娜的曲線,恆久描點他們代代傳承的身世……喜馬拉雅的孩子,恆河的女兒,他們體內的血液曾經是如此壯麗和溫柔,他們的失語不免教音符與色彩無言以對。

註解:
1英國人曾稱印度為jewel of crown,意即皇冠上的寶石。

2Benaras又名Varanashi,恆河之畔印度最神聖的廟宇所在。

3Saree,馬來文Sari,印度女人的傳統裝扮,以長長的布匹包裹身體。

4Punjabi,印度男人的傳統服裝。

5Shah Jahan,十七世紀統治印度的蒙兀爾(Moghul)王朝的國王,為難產而死去的愛妃建造泰姬陵。

6Mumtaz Mahal,泰姬陵便是為她而建的。

7Agra,泰姬陵所在地。

8Jamuna River,與恆河一樣源自喜馬拉雅山的河流,泰姬陵就位於其河畔。

9Sakuntala,古印度最偉大的戲劇家迦梨陀娑的曠世名作,十八世紀時傳至德國,歌德見後讚嘆不止,還給劇中女主角寫了一首詩。

10Dushyanta。

11Darjeeling,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為印度名茶‘大吉嶺茶’產區。

[ 點閱次數:7789 ]

Avoid  ◎  Shanti
號外 2010-06-27 05:42:55
Bookmark and Share

2010-06-18 19:02

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近早前往湖北秭歸參加“2010年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活動,他說中華文化是一個很大的圓,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跡可尋,圓的半徑是漢語,半徑有多長,圓就畫多大。余先生說,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把中文的半徑延長一點。這一段話不僅是一個全新的內容,而其觀照也值得海外華人予以高度注意。

我個人重視余先生的這個意見,是因為近10年來,兩岸文化人已經很少正面、深入談過有關文化的問題。而文化問題,尤其涉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在中國而言,更是其長期以來不敢觸及的“歷史隱痛”。在毛澤東統治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被視為毒蛇猛獸,傳統道德視為封建的餘毒,所有歷史上正面的人物都成為課本上的反面教材。如至聖先師孔子被陵夷為“孔老二”,極盡羞侮之能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陸成為禁忌。這個現象即使到“改革開放”初期,依然未作太大的改變。
然而,現在情況畢竟不同了。誠如余先生所言,經濟搭台、文化做戲,大陸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文化保護很顯著,文化的提倡與傳播跟經濟有密切關係,光是此一說法,就值得全世界華人正眼視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在文化政策上已有全盤調整的趨勢。

余先生的上述看法是一種成熟的文化觀,他之所以這樣說,也顯示他在兩岸甚至與海外華人關係的認識上已掌握了一個關鍵性的重點。余先生說:“5000年文化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引申來說,兩岸中國人不僅應該以合乎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來處理兩岸爭議性的問題,也應設法拉近與海外華人的心理距離,因為傳統文化既為全國中國人的精神紐帶,自然而然它就是全體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共信共守的價值共識。他說“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引申來說,兩岸的統一,不應只著眼解決當下政治和經濟上的問題,而應該在文化認同上開創更高更大的見識。
在這一點上,中國政府對自己的要求應該更為嚴格,對自己的期許,也應該更為高遠才行。很簡單,海峽兩岸本為同文同種,血脈相連。海峽兩岸的“文化差異”雖然與長期的相互隔絕有關,但最大的問題仍在於中國長期以來的文化政策。中國的文化政策雖然在某些時候標榜中華民族主義,但對傳統的中華文化,確實是抱著貶抑的輕視乃至敵視的態度。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共產黨對傳統文化就不斷迫害破壞,從“除三害、破四舊””一直到文革,已使大陸社會人文沉淪、價值蕩然,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社會現象。中國社會在政治的民主化上也許動作緩慢,在經濟自由化上也許基礎不穩,但這些問題可能還比不上另外一個災禍所造成問題嚴重,那就是文化上的無根,價值上飄泊。

所以,余先生的這點意見,如果我們只視作節日感懷,不如視為他對目前中國社會的文化反省。余先生在提出此一觀點時一定心有所感,而且也對兩岸在中華文化傳承上的差異有深切的瞭解,方能有此一說。我相信余先生對中國大陸歷次的文化浩劫所形成的兩岸文化鴻溝也亟圖化解。

在“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方面,兩岸以外海外華人所做的貢獻顯然比較豐盛。兩岸可能在某些地方,要放下身段,向海外華人學習。海外華人特別是大馬華社在傳統文化的態度上,向來都比較積極。在這一個題目上,兩岸與海外華人有共同的語言,有共同的想法,所以彼此應該加強文化上的合作,方能使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我樂於見到更多像余先生這樣的文化人,以5000年文化號召全世界華人團結起來。也許兩岸及海外華人目前的處境是經緯萬端、各持己見,而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忠恕之道。忠是嚴於律己,恕是寬以待人。因此,大家的交往、溝通應該要盡力在大處著眼,相互忍讓,推己及人。這些智慧和氣度,可能要從傳統文化中找到靈感。傳統文化,不僅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也是大家達成共識的唯一基礎,正如余先生詩作《秭歸祭屈原》其中一段:“秭歸秭歸,魂今歸來,端午佳節,雄黃滿懷,歷史的遺憾用詩來補償……”。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羅正文‧《星洲日報》總主筆‧2010.06.18
-------------------------------------------------------------------------------------------

Avoid
/GC

Passing through the still rock
I
Walk toward the shore

“Say
I know all the meaning”

The sea laughs
Show me
Bird that can swim
Fish that can fly
Beach that can sing

However speechless
Toward the eternal Quest
------------------------------

*谢绝直接对号入座。阅读者文责自负。

[ 點閱次數:8984 ]

第十一屆拉曼大學中文系畢業班戲劇作品公演  ◎  Shanti
號外 2010-04-17 10:14:22
Bookmark and Share

日期﹕2010年4月21日
時間﹕下午3點
地點﹕PC201

劇名﹕夢魘
導演﹕梁浩彦
演員﹕林容妃﹑梁浩彦﹑謝玖娗﹑石畔賢﹑許惠珊﹑劉立芳﹑郭義芝等

劇名﹕以愛為名
導演﹕陳明敏
演員﹕梁日勁、龔偉健、史康振、溫奕倫、黃俊慶、陳偉倫、陳明敏等

[ 點閱次數:9730 ]

寫在第十一屆拉曼大學中文系畢業班戲劇作品公演之前……  ◎  Shanti
號外 2010-04-10 20:08:49
Bookmark and Share

那是和任何一天一樣尋常的八打靈上午。
外面天空掛著幾朵快樂的胖雲﹐矇懂﹐不知淚之為物。

PH004。

你們排練給我看。
不。
你們夢給我看……

一張床。
一張張那麼單薄的mattress﹐在離家的日子裡支撐你們年輕矇懂的身體。

365 X 3。

支撐著單薄一戳就破的夢。
孤獨。恐懼。慌亂。
失落。悲傷。逃離。
從一個夢逃到另一個夢﹐徹夜疲於奔命。你們硬硬撐著不敢醒來﹕
有夢好過沒有……
沒有夢﹐就一無所有……

這麼多年了﹐
那麼重的記憶裡﹐究竟誰去誰留……?
有些人在﹐卻已經不在。
有些人不在﹐卻依然在。

一張多年來模糊不清的
八字輩的臉﹐在時光消失前的一瞬﹐
在記憶裡隱然成形。

------

以爱为名,寻找爱。
更年轻的你们,寻索的始终还是那古老的命题。

以爱为名。……何为爱?

记忆里,那么遥远的声音隐约传来:
“勇敢爱……”
那么多年了,究竟谁去谁留……?

失去勇气者早就不爱。爱,属于勇者。

以爱为名。

*改了一次日期,原本在2010414的公演延后。但海报那么好看,还是贴出来秀一秀:这些学生很有型吧?

[ 點閱次數:9055 ]

玫瑰之約2010724 http://arosydate.blogspot.com/  ◎  Shanti
號外 2010-03-12 19:12:55
Bookmark and Share

詩島.吉隆坡.玫瑰之約2010724

過了一段時間又收到你的明信片

知道你繼續乘著火車到處流浪

追尋苦澀的幽默﹑貧瘠裡的奢華﹖

……

你總是收集那麼多美麗而激烈的東西

也斯〈布拉格的明信片〉

我不將玫瑰翻譯為時間﹐

也不將撕裂時刻翻譯為凋零玫瑰。

那是別人的事。

我只是聞著花瓣﹐不緊迫分秒之後。

顧彬〈終究玫瑰〉

當筆劃出地平線

你被東方之鑼驚醒

回聲中開放的是

時間的玫瑰

北島〈时间的玫瑰〉

http://arosydate.blogspot.com/

吉隆坡

国家艺术馆

夜空下

回旋梯前

赴约

玫瑰之约
2010724 8p.m

......

我爱妳是寂静的......

......

我等候妳。

*第四届吉隆坡之春诗歌节系列之一

[ 點閱次數:9393 ]

頁數 : 1 2 3 >>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6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