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島嶼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用笔尖唤醒老槟城  ◎  杜忠全
島嶼情結 2009-09-04 18:19:24
Bookmark and Share

报道 :彭可晶 摄影:罗家文

 

他长于槟城,长大后离开这个岛屿,转身才发现自己竟然对这片滋养他的土地一无所知。于是学成回国后,他默默地用自己的时间、力量,努力地贴近槟城的土地、文化、历史,写出一篇篇唤回许多老槟城人青春岁月梦的散文。他是杜忠全,一个以爱槟城的心,努力留住槟城老故事的槟城囝仔。

 

把自己不知道的槟城故事找出来,将之全都化成文字记录,一直是杜忠全抱持的理念与态度。阅读杜忠全的每一篇书写槟城的文章,老槟城仿佛在时光隧道中,寻回那似曾相识的记忆,而赶不上那个年代的小槟城,在里头补足了他们不知道的老槟城的生活历史学分,用眼睛聆听长辈来不及或不曾说过的光阴故事。

 

他赫然发现自己应该去认识这片土地的推动力,是来自于他在90年代在台湾念书的日子。当时很多台湾人都在推动一个理念,那就是台湾人应知台湾事,当时台湾人正在寻找为何大稻埕叫大稻埕,西门町为何叫西门町的答案,杜忠全也在心里问自己:“小时候常常去的车水路、牛干冬,车水路为何叫车水路?牛干冬为何叫牛干冬?”让他苦恼的是,他一个都答不上来。 那刻他赫然发现:“我怎么对自己的故乡这么不熟悉?”身为马来西亚人,槟城人,他有了一个意念,要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找出心中问号的答案。

 

2002年,念中文系的杜忠全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后,他笑说,自己的中国学分修得很足够,却完全没有修过本土学分,推动他去书写槟城的主要的动力和动机,就是弥补自己没修本土学分的缺憾。要着手去找答案时,他才发现,记录槟城的政治人物的文史资料不少,可是记录槟城人、槟城生活、槟城人社会历史的文字资料,却是少之又少。

 

甜蜜的负担

 杜忠全真正开始着手记录老槟城的故事,始于他受邀在2002年在槟榔屿华人事迹国际研讨会做一个关于陈同同的月琴说唱传奇口头报告。他想在耆老口中知道关于陈同同的事迹,于是他认识了后来成为他的书写槟城的主要资料提供者,即宛如一部“活槟城故事典”的谢清祥先生。

 

纵然受英文教育的谢清祥因为生活上没有深入接触过陈同同,最后没办法提供杜忠全那些相关资讯,但是两人聊开后,杜忠全却发现到,从童年到壮年都在乔治市生活的谢清祥,简直就是一部活的槟城生活宝典。于是杜忠全带著笔记本、录音笔,展开初步的记录口述历史工作。

 

为了在撰写文章时,能够有更扎实的背景资料支撑,他也常常去请教槟州历史学者陈剑虹,文化历史学者王琛发博士,再不然,就回家问问也走过那些岁月的杜妈妈。自行消化后,写出一篇篇槟城民俗日志。 他的散文里,真实而中肯的记录著老槟城眼中上个世纪那个时代、这块土地的特征与现象,他从自己一步一脚印的记录中,得到了当年想要的答案,认识了这岛上独特的文化渊源及生活轨迹。能撰写他自己最想知道的事迹,变成他最甜蜜的负担。

 

这些年来,他纯粹的以文学角度去书写槟城,他说,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成槟城的历史记录者。谦和的他常常笑着告诉那些来问他槟城历史的人说:“我会写这么多关于槟城的文章,就是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我去问人,问了之后,将答案记录下来。” 杜忠全说,那些已经集结成书的散文,只是是半成品,成品应该是一部小说。他认为,槟城应该要有一部以槟城被主轴背景的小说。他淡笑地表示,也许书写这部小说的人不是他,但是若没人想要写这部关于这片土地的小说,这就由他来完成吧!而我知道,杜忠全一定会完成这部成品的。因为这才是他对他热爱的槟城,最完整的礼赞。

 

做口述历史的工作,是在跟时间赛跑。所有的生活记忆都储存在长者的脑袋里,如果不抓紧时间,赶快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当耆老渐渐老去,这些槟城历史的活证人凋零远去,就会永远流失了那段珍贵的记忆。 杜忠全说,他会加快脚步去跟老人家聊天、录音,无论生活多忙碌,他从未想过要中止这样的记录工作。

 

难忘的周日野餐

 2008年,杜忠全透过大将出版社,《老槟城.老生活》、2009年9月,他又出版了《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内容丰富,这次,他写的不是官方的路名故事,是100年前槟城华人(非英文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口头路名。 他说,行政当局有一套正式路名,当时的华人也有自己的一套路名,福建人有自己的套路名,广府人又有一套属于广府社群的路名。而先民为街道命名的根据,就是依据当时街道景观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来为道路取名。他举例,我们熟悉的车水路,杜忠全说,这条路原本是叫“牛车水”。因为在100年前,车水路是可以直通到JALAN UTAMA(前称WATERFALL ROAD),再走就可以转到植物园去。植物园里有瀑布,当时贩卖水的印度小贩到那里取水后,用牛车把水载到当时的港仔墘(现称林萃龙医生路)去卖,因此这条主道就被先辈称为“牛车水”。

 

在撰写路名的故事之过程中,他不断地去求证答案,也未必一定找到一个肯定的答案。比如他要写二奶巷,他就拎着包包往那里闯,根据100年前的文献记录,二奶巷就是LORONG PASAR(MARKET LANE),可是他问了当地的老人家,结果共采集了五个不同的答案,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都是在观音亭后面那带的巷子。而二奶巷真正的地点究竟在哪里?他笑说,真的不知道。

 

简介: 1969年出生,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毕业,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目前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报刊专栏作者,结集作品有《青年.人间.佛教》论文集、《老槟城·老生活》、《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相关照片

2009年8月30日,星期日,光华日报

[ 點閱次數:9402 ]

暫無回應

還沒有回應...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戀戀島嶼

我在島上,島也在我心上……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10月 2024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3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