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採訪整理/吳子文
問:能不能談談現階段台灣出版業的概況,網路的興起對傳統出版業造成何種衝擊?
答:這不是台灣特有的問題,是全世界的問題,出版社來到一個因為蓬勃而變成過度供給、過度出版的狀態,四萬三千種新書對愛看書的人來說好像是好消息,可是對出版的競爭來說,卻是一個噩耗。
問:有沒有想過以中國大陸的市場為腹地,把過剩的出版銷售到大陸去?
答:這是一個概念,但那是不可能的,現在中國大陸不容許任何外來的人做出版,這是基本的法律。在中國大陸,所有的出版都是國有的,沒有民間企業。
問:不是可以以結盟的方式出版嗎?
答:這早就發生了,現在中國大陸有十萬種新書,可能有一兩萬種是台灣去的,但是這沒有意義,因為那不是一個你能夠用出版的概念去工作的東西,你只能授權,就好像台灣出版四萬多種新書,有百分之五十是翻譯的書,這些書不是創作,但也是自己選擇的就是了。美國基本上是一個供應者,所以你不能說美國在台灣扮演了什麼角色,它只不過扮演一個來源,扮演一個被選擇的角色,台灣在中國大陸就是扮演一個被選擇的角色,變成是他們的編輯可以尋找的一個來源,但那不是你的工作。
問:能不能談談您為什麼會從出版業跳到電子商務這一塊?
答:有必然,也有偶然的因素。我是個做出版的人,網路出現之後,我是在辦雜誌的時候意識到要給它做一個網站,然後因為做了網站,覺得應該要對網路的行為有更多的理解,所以才會去摸索。因此,我最早對網路的認識是把它當作一個新的印刷術來認識,當作是一個新的出版媒介、新的媒體,用一個新古騰堡的觀點來看待它。可是等你真的參與了這個工作,裡面又有一些力量讓你理解這個新工具的潛力,這個潛力遠比我所認識的新媒體還要大,所以這個大的概念會推動你在這些力量當中來尋找一個力量來發揮,其中一個力量就是把我帶到將網路作為促成交易的媒介,所以才參與了電子商務。走到電子商務是意外,可是認出網路和原來出版的關係,這對出版工作者來講,我想是必然的。
問:能不能談談您和馬來西亞出版業的淵源?
答:我跟馬來西亞的出版沒有什麼淵源,但是因為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傳統和社群長期受到壓抑,所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圈裡頭有一種很強的對於保存自己文化和文字的感情,所以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在全球人數看起來不是很多,但是卻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家,他們對文字有很強的感情,而且這個感情是直接接到唐詩宋詞這些中國傳統的東西。過去馬華文學一直跟台灣關係密切,儘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和馬共有淵源,但就文學創作而言,它跟台灣淵源比較深,因為台灣早年就是它主要發表和出版的園地,所以台灣每一個世代都有一流的馬華作家在台灣出書,台灣也會把他們當作可以珍惜的作家。
你可以回到早年的傳統,可能比溫瑞安更早一代,起碼早三十年,新一代的像黃錦樹、鍾怡雯,往前推一點可能到張貴興,再往前推可能到李永平、商晚筠那一輩,每一個世代都有一個你叫得出名字、來自馬來西亞的作家,這個淵源使得這兩個地方有一個聯繫。馬華作家除了在本地很有限的出版機會以外,他們最大的出版機會在台灣,這有幾十年的歷史。同樣的,教育上也有聯繫,來台灣的學生很多,在台灣旅居過的馬來西亞華人,日後在他們的社會裡會自成一格,有自己的社群和聯繫。
這個聯繫因為是台灣的經驗,使得後來從台灣尋求不管是生意上的可能性或知識上的新來源,對他們來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這就引進了很多台灣的書可以在馬來西亞販賣的原因。他們可以閱讀當地的報紙,透過英文或中文吸收其他世界的知識,如果是透過中文的話,極有可能是透過台灣。過去來自台灣的比例是比較大的,現在中國大陸有愈來愈接上的趨勢。我想儘管馬來西亞是使用簡體字的地方,但是為了要取得知識,台灣出版的繁體字的書在馬來西亞還是很有基礎的。
我是1997年到馬來西亞成立馬來西亞城邦,所以我是在那裡有公司,在那裡有出版活動,現在在當地也有兩本雜誌,還有固定若干書的出版,大部分是從台灣進口過去,一年在馬來西亞大概有一千萬馬幣的生意,不是很大,可能是台灣在馬來西亞最大的,但是在台灣來看并不是很大。
問:您為什麼會選擇馬來西亞作為擴展業務的地方?
答:因為中國大陸有它的限制,短期內要比較自由的去工作還要等一段時間,但是香港和星馬的華人都有相當的基礎,而且都是跟台灣有淵源的,我的工作只是把長期以來比較沒有規劃的流動改成企業組織而已。我是96年年底成立了城邦的香港分公司,97年年初在大馬成了分公司,香港的發展是比較大一點,現在香港一年大概可以做到兩億台幣了,馬來西亞小一點,我把分公司設在馬來西亞,事實上它也負責新加坡的生意。中文閱讀在馬來西亞是有一點基礎的,所以是一個可以一點一滴累積的地方。
我對馬來西亞有一個特別的期待,就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人都是有雙語或三語的傳統的一個地方,這意味著說如果未來我有興趣做馬來文的出版,我應該先做馬來西亞華人的出版,如果中文在當地有一個基礎,我們可以用累積出來的營業規模做馬來文的出版,這樣我可以接觸到更大的人數。馬來文意義重大是因為馬來文不是只有馬來西亞使用,印尼也使用接近一樣的語言,那個語言可以接觸到的人在全世界將近兩億,使用馬來文的人口非常大,是有發展潛力的,那是我當時想得比較遠的一些亞洲的架構。
問:關於文學的出版,目前台灣出版的文學書籍有很多是翻譯書,比較傳統的純文學書籍好像越來越沒落,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答:沒落這些字都應該要有實證的資料來證明,我其實都有點怕這種印象式的語言,不管是剛剛你描述的,或是報章寫的,或其他出版家說的,因為有時候某一些單一的出版類型是被多元化所淹沒,而不是衰退的結果。如果有機會用統計數字去算,台灣出版的、原來原生由華文作者創作的文學作品的總數有沒有下降?還是說翻譯西書的數量在增加?有時候看起來相對衰減的印象是來自更大的多元文化的結果。過去七○年代我們講出版的時候,心中講的可能百分之八十左右是文學出版,因為文學出版真的是佔了當時出版的一半,現在文學在社會的運作模式是社會的其中一環,不再是讀書人唯一主要的項目,所以出版的蓬勃發展隱藏了一個事實,就是掩蓋了原來你最熟悉的那個類型。
問:最後請老師給馬來西亞的出版業一些建議,要如何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出版人,然後如何能夠經營一個賺錢的出版社?
答:出版和一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出版人一定要練習怎麼跟社會原來正在發展中的能量相結合。出版本身就是一個有能力跟任何事務相結合的東西,因為每一個領域都需要出版,每一種知識都需要出版,每一種活動都有出版介入的可能,每一種經濟、政治、社會活動都隱藏了一種出版的能量,出版者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認出那個社會能量的來源,意識到這些能量正在哪個領域發生,出版應該要更快的介入到那個地方,介入就是要跟社會的呼吸亦步亦趨,這個既帶來了出版的能量,也帶來了影響力,也帶來了獲利。
獲利當然還有別的要求,出版有很多種經營方式,如果是基金會或非營利組織,他們有自己的營運方式,一旦你選擇了用企業的方式經營,那所有企業的原理你也通通要會,要管理人、要管理庫存、要管理現金流量、要管理你公司的每一個細節,你不能只做一個文人,你一定要有企業管理者所需要的所有技能。
Links:
【有人獨家】被壓抑的大馬多元文化──專訪詹宏志(上)
[ 點閱次數:92155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
全站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