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国际研讨会
8月8日举行,即日起接受报名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联合中国武汉大学文学院,将于2009年8月8日至9日,在吉隆坡马来亚大学文学院举行。
中国文学的历史悠久,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学经过不断的转变,不同时代育有不同的流行文体流行,都成了中国文化的财富。中国文学在中国境内传承,也传播到周边国家,影响当地文学发展。如今学习、研究中国文学的不限中国人,也包括海外华人和其民族。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对世界的影响日渐受到重视,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学传承与传播的途径。
此次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举行,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和武汉大学文学院联办,就具有很大的意义。马来西亚是除中国、港台澳以外,华人人口最多、华文教育最为完整的地区。作为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自1965年以来培养了许多中文系人才,负起在马来西亚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马大中文系主办这项研讨会,可说是名正言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次会议得到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合作,在中马建交35周年的时刻,两国高校的中文系联合主办深具意义的研讨会。
研讨会从去年11月开始筹备,至今已经获得7个地区,即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和马来西亚,50多间大学共70位学者专家的报名。此外还有来自5个地区16间大学,共30位的研究生参与。可说是首次同时有如此众多高校的中国文学研究者集聚在马来西亚,共同讨论中国文学。
由于人数众多,大会会议也分成2个场地,同时进行,即古代文学组和现当代文学组。公众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组别参与。
此项会议即日起接受公众报名,7月20日,只限200名。报名费:学生、教师RM50,社会人士RM100。报名时请说明选择“古代文学”或“现当代文学”。支票请写“PEJATI”,连同中英文名字、联络电话、电邮寄到:Jabatan Pengajian Tionghoa, Universiti Malaya, 50603 Kuala Lumpur. 报名与询问:03-79675688(星期一至星期五办公时间)电邮:umchinesestudies@gmail.com 表格下载:http://rdcl2009.blogspot.com
参加论文发表的学者名单:
现当代文学组:
编号 | 名字 | 国家/地区 | 大学 | 论文题目 |
1 | 陈国恩 | 中国 | 武汉大学 | 从“传播”到“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基本模式的选择 |
2 | 刘家思 | 中国 | 绍兴文理 | 思想·影响·效度——论高行健“剧场性的”戏剧观流行的得失 |
3 | 梁笑梅 | 中国 | 西南大学 | 新诗集序在中国新诗“合法性”建构中的传播学意义 |
4 | 陆卓宁 | 中国 | 广西民大 | “历史书写”的多维记忆及其“成因”考辩——1950年代台湾地区“反共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
5 | 钱虹 | 中国 | 上海同济 | 诗歌精灵:在蕉风椰雨中薪火传承的飞翔——以菲律宾华文诗作为例 |
6 | 商金林 | 中国 | 北京大学 | 从《故乡》在日本的阅读和传播谈文学接受中的“隔” |
7 | 魏全凤 | 中国 | 四川大学 | 重写中的文化移植与主体建构——析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拉丽莎·赖长篇小说《千年狐》 |
8 | 燕世超 | 中国 | 汕头大学 | 《华文文学》杂志对马华文学的传播与研究 |
9 | 朱文斌 | 中国 | 绍兴文理 | 论鲁迅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与接受 |
10 | 王文军 | 中国 | 上海法政 | 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传播与工业化进程——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为研究对象 |
11 | 戴冠青 | 中国 | 泉州师院 | 离散心境中的文化诉求——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闽南文化情结 |
12 | 舛谷锐 | 日本 | 日本立教 | 待定 |
13 | 张东天 | 韩国 | 高丽大学 | 日据末期韩国期刊登载中国现代文学韩语译文的背景及特点——以《三千里》月刊为中心 |
14 | 周芳萍 | 马来西亚 | 马大 | 中国四大名著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15 | 谢川成 | 马来西亚 | 马大 | 从天狼星诗社到《天狼星诗选》----文学传播的个案 |
16 | 潘碧华 | 马来西亚 | 马大 |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 ---中国现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接受 |
17 | 孙彦庄 | 马来西亚 | 马大 | 从《红楼梦》接受者到传播者--论潘重规对港台红学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
18 | 黄灵燕 | 马来西亚 | 博特拉大学 | 从“话语”和讲“故事”的方式看六十年代马华短篇小说中的人物传达的美育思想 |
19 | 金进 | 马来西亚 | 拉曼大学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与马来西亚现代文学关系之考辨,以《蕉风》为线索 |
20 | 许文荣 | 马来西亚 | 拉曼大学 | 马华当代小说及诗歌与中华文化的纠葛 |
21 | 张依苹 | 马来西亚 | 拉曼大学 | 岛作为一或多于一 ── 诗人北岛与中国现代诗关涉 |
22 | 廖冰凌 | 马来西亚 | 拉曼大学 | 论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中文童书业、儿童文学传播之关系 |
23 | 郑文泉 | 马来西亚 | 拉曼大学 | 诗言何志?——儒家诗教与今日大马诗词“情重于志”的发展 |
24 | 杨启平 | 马来西亚 | 柔佛师范学院 | 文化身份的追寻与迁移--马华女性书写与中华文化的接受与传播 |
25 | 杜 敏 | 中国 | 陕西师大 | 从诗歌到文化的传播――论李白现象的当代化 |
26 | 孔庆茂 | 中国 | 南京艺术学院 | 论《西游记》故事图像传播 |
27 | 杨 雨 | 中国 | 中南大学 | 网络诗歌鉴赏论 |
28 |
古代文学组:
编号 | 姓名 | 国家/地区 | 大学 | 题目 |
1 | 曹建国 | 中国 | 武汉大学 | 从汉人骚赋看汉代的屈原接受 |
2 | 曹胜高 | 中国 | 东北师大 | 中晚唐“出教坊”与教坊曲目之流播 |
3 | 曾大兴 | 中国 | 广州大学 | 朱祖谋与20世纪词坛上的“梦窗热” |
4 | 邓晓东、陈书录 | 中国 | 南京师大 | 选本与清初当代诗歌的传播 |
5 | 陈水云、任勇文 | 中国 | 武汉大学 | 清初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及其理论意义 |
6 | 陈文忠 | 中国 | 安徽师大 | 论经典作家接受史的研究方法 |
7 | 程国赋 | 中国 | 暨南大学 | 论读者因素对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影响——以小说识语、凡例为中心 |
8 | 成松柳、彭琼英 | 中国 | 长沙理工 | 唐代娱乐文化与词的发展 |
9 | 冯保善 | 中国 | 江苏教育学院 | 论明清通俗小说中的戏曲传播 |
10 | 高建新、李树新 | 中国 | 内蒙古大学 | 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 |
11 | 何新文 | 中国 | 湖北大学 | 略论赋在汉代的传播及其对作赋的影响 |
12 | 李建中、陈永辉 | 中国 | 武汉大学 | 大学讲堂与龙学传播 |
13 | 李永平 | 中国 | 陕西师大 | 口头与书写之间:文学传播史的一次大变局——以元代包公故事传播为中心的考察 |
14 | 施议对 | 中国 | 澳门大学 | 文化的传播及回馈──张珍怀《日本三家词笺注》序 |
15 | 谭新红 | 中国 | 武汉大学 | 宋代词集序跋的传播功效 |
16 | 王友胜 | 中国 | 湖南科技 | 论《宋诗精华录》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 |
17 | 姚 蓉 | 中国 | 上海大学 | 明清江南文化世族的刻书活动与文学传播 |
18 | 张 晶、刘 洁 | 中国 | 中国传媒 | 中国古代论诗诗的理论特质——以杜甫、元好问、王士祯的论诗组诗为核心 |
19 | 赵敏俐 | 中国 | 首都师范 | 汉代民间歌谣简论 |
20 | 赵山林 | 中国 | 华东师范 | 从咏剧诗歌看戏曲的传播接受 |
21 | 周 斌 | 中国 | 北京印刷学院 | 接受的变异与永恒——宋之问诗歌的选本遴选历史实证研究 |
22 | 诸葛忆兵 | 中国 | 人民大学 | 韩辞范笔照千龄,扶植纲常似六经——论范仲淹手写《伯夷颂》之传播 |
23 | 张高评 | 台湾 | 成功大学 | 学古通变与传媒效应──《诗人玉屑》论法度 |
24 | 陈益源 | 台湾 | 成功大学 | 中国古代文学在越南 |
25 | 陈湘琳 | 马来西亚 | 马大 | 从“死亡”到“归田”——陶渊明影响视域中的欧阳修文学 |
26 | 林良娥 | 马来西亚 | 拉曼大学 | 北宋恋情词对青楼文化的传播与接受 |
27 | 林志敏 | 马来西亚 | 拉曼大学 | 诗饥老不怨:试论儒家诗教观念对孟郊诗歌接受之影响 |
28 | 余历雄 | 马来西亚 | 拉曼大学 | 阳城的定位:史家文士的接受与诠释 |
29 | 董希平 | 中国 | 中国传媒大学 | 待定 |
30 | 王兆鹏 | 中国 | 武汉大学 | 待定 |
[ 點閱次數:108965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
全站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