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有人新書:何啟良詩集《渡海以後》  ◎  有人出版社
有人出版品專區 2011-09-10 18:26:54
Bookmark and Share

《渡海以後》
作者:何啟良
文類:詩集
出版日期:2011年8月
有名系列 the name 30
ISBN:978-983-2812-60-9
售價:RM25

內容簡介
繼《刻背》(1977年)後,何啟良第二本詩集。三十四年人事經歷,老盡少年心,遂有《渡海以後》另一番景致。

張景雲:
啟良的詩敘事宏大,抒情推己及人,常托古意以彰今世大我,允稱學人詩的典範。遊歷詩在他筆下造臻繞指柔般的化境,當泯我處不著痕跡,當有我則撲面而來,不假矯飾,令人措手不及。其詠懷詩自是更見真性情,讓人擊歎,怎地在書卷灰濛中跳出一個柔情血性真漢子:好!

游以飄:
寫給自己的詩,才是最好的交待。翻閱了這本詩集,再仔細回想啟良個人的性情和作風,覺得詩之於他毋寧是尋找一種自我、思索自身、發現自己的方式。

鄭明娳:
何啟良這本詩集,有他男兒血性的呼嘯、有文明城市人的冥想;在他心靈的底層,躑躅與猶疑時常糾葛、疚恨因而凝結成塊壘,終究是詩。他發掘與透視山川物象,詩意層次綿密幽閎,有時如莽蛇纏身、如深淵嚎歎、如海嘯摧物,大矣哉!

作者簡介
何啟良,1954年生。曾用筆名何棨良。吉隆坡半山芭出生長大,小學念華文學校,中學念英校,大學就讀馬來大學。二十七歲赴美國留學,就讀俄亥俄州立大學,考獲政治學博士,三十六歲滯留星洲,任職各大專,五十五歲回到馬來西亞。現任職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院長、教授。著有詩集《刻背》、散文集《這種眼神》、《京華思緒》、《寸丹寧忘》, 評論集《面向權威》、《文化馬華》。喜歡除草、刻字、登山。

按此網購

序/馬華文字人的譜系
◎張景雲

今天讀啟良詩,跟三十年前讀啟良詩文,同樣萌生一些聯想。我這個年齡層的人,大都喜歡回首向背後眺望,回味過去了的遺事;在我來說,這回味的也不一定只限於個人的小事,畢竟個人既渺小又有限,更有滋味的是那些好像與自己無關、然而又因為曾經與自己呼吸過相同時空的空氣、因而讓人覺得很親切的陌生人的事情。這些陌生人的事,有的是目睹親歷,有的是從文字的隙縫間想像出來的,是一種拿不出實物證據的“歷史真實”。

這許多年在檳城、新加坡和吉隆坡討生活,直接或從攲角認識這樣一類華人。我這半句話寫出來重讀一遍,怎麼說都有一種奇異的感覺。馬來西亞華人就馬來西亞華人,怎樣還有這一類那一類嗎?寫起文章來,直截了當的說我們如何我們如何就是了,仿佛鐵板一塊,monolithic得很,不是很美嗎?當然不是。今天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裡有這一類那一類華人,當然與這四十年巫統霸權所推行的文化教育政策
有關,這種關係可以產物一次、詞來概括,然而現實必有所承,以今人的語文能力作為例子來說,就不能完全不談父祖輩的遺產了。

1945年光復之後,從中國南來的華人之中,小知識人所佔成份開始增加,中共建政後流亡文人更明顯增加,教師從小學教師提高到中學教師,文藝人如國畫家、書法家,技藝人如國術師、中醫師,工匠如打金匠、木匠。這些南洋新客在原鄉不是深宅大院,有些卻也詩禮傳家,從中土帶進書籍等文化實物。來到五十年代,一個土生青年受過初中教育,高中沒念完就自視為知識份子,早十年南來的青年工匠,只有小學畢業,就大談魯迅、唯物辯證法,也以知識份子自居。以今天一般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知識深廣來作比較,特別是在對社會人群的擔當上,他們毋寧是更有資格如此自稱的。

宗鄉會館開辦的私塾,來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帶動的新式學堂運動之後,很快式微沒落。私塾沒落了,然而在很多講究讀書識禮的家庭,而且是在很多非大富大貴、很可能只是些小工匠的人家,家課這種私人教育形式,仍然沒有完全消失;以我個人所知悉的anecdotal evidence 來說,這種家課文化在一些廣府人家庭中比較常見。一個小家庭的起居室玻璃書櫃裡,會擺放一些蒙學書如《千字文》、《幼學瓊林》或者《唐詩三百首》,甚至《四書集解》以備不時之需,為父者手藝較靈也會教子女書法之類,父親較留意流行讀物則也會有諸如《三輪車伕與媽姐》這類都市奇情小說。

這類時人所說的華族集體記憶,今天是否有“市場”,能否引發學術或其他方面的興趣,恕我沒有膽量去深究,我只是感性的意識到,我年少時代(戰後初年到五十年代前半葉)所親歷,而今天仍不時影影綽綽的浮現在我腦際的那種社會文化氣象,對我是如此親切,而又與今日華社之所以為今日華社,終究是存有一種文化基因之紐帶在聯繫著。

說了如此多的閒話,其實就是那麼一個題旨,就是試圖給啟良的文字風格立一個譜系,說明啟良的文字之所以有這麼一個風貌,是有著一個過去幾個世代人,幾個時代的積蘊與揮發所規定的根源。我們(就說馬華文字人吧)是生活在白話文的時代和社會文化環境裡,或者說白話文運動發生於近百年前,在這段時間裡,中華文字人或漢語作家們都在努力尋找一個中心點,既不會愧對倉頡老祖宗,又能在未來不致拖跨民族腳步的一個既舊又新、既士大夫又草根的漢語文字。想想這些前賢,梁啟超、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胡適、陳望道、沈從文、梁實秋、毛潤之、白話文我第一的李敖、余光中、金庸和大批金庸的王朔、章詒和以及董橋,等等,他們每個人都通過本身的實踐或者理論,給白話文提出各自的方案或楷模。最後那半句話有問題,有人說白話文淡出個鳥來,應該文白摻半,老祖宗的遺產不能偏廢,如此這般湊出個美文來。你想想看,方塊字何其優美,哪個中華文字人不會患上某種程度的古漢語拜物狂症,美文
運動無運動之名而見運動之勢,到處都見到美文家們對別人家指指點點。

今天的漢語文字人大概只有這樣一條路,一方面語法現代化而西方化,一方面詞彙短語向各地域的方言開發資源。不過在上一代,有人向現代詩的中國書寫(這是時人的說法)找避風港,像周夢蝶那樣,反正中華文化意蘊豐富,又反正詩無達詁,故而意象跳動,文句斷裂,自成情趣,是今人詩又是古人詩。然而要把古文辭整段整句天衣無縫的穿插入白話文中,除開像曹聚仁以及其前一輩翻閱過二十年線裝書的文字人之外,就只有像董橋的小品美文那樣,玩玩彫蟲小技了。

於是我們就來到何啟良的詩及其文字風格了。何啟良兩隻手要做很多工作,他的學術專業是政治學,他用英文寫論文,用英語講課(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報刊發表政治時事評論則用中文,面對的是華人社會,而他在閒談中不忘提醒友儕自己是馬來文國民教育的產物,中學念國民型中學,大學念純馬來文媒介的國民大學。這樣一幅畫像,你可以說他像大多數在本地受教育(包括獨中教育)的馬華文字人一樣,在文化視野和思想情操上,患上了頗嚴重的精神分裂症,而一個人在學問上越索求西方的傳統資源,其精神分裂症的病情也越嚴重。

世上操多種語文的人只會隨著世界一體化的程度加快而日益增加,但不是所有多語人都會患上精神分裂症。病態化是隨著精神壓力而產生的,而馬來西亞的馬來文/華文/英文方程式對任何尚有文化政治意識的華人正是一個超高壓的壓力鍋。惡質化的文化政治現實,乘上多語社會生態造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普遍低落,給每個人套上一個假面具“人格角色”(persona),特別讓華語文字人造成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語言文字既是載體,又是內涵。它們的文化精神內蘊當然不能與其載體分割。在這方面,我一直認為漢語中文被儒家思想佔據壟斷了三千年,這真是漢民族最大的災難,我想假設中華大地上不曾出現過孔孟和董仲舒,而只有道家和大乘佛教,以及那更龐大的無大師領頭的草根文化,中國可能早在一千年前已經轉型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主憲政國家了。儒家思想是什麼東西?不過是種溫和偽善的御民術,歷代統治者利用它進行威權統治,並且把中國人“文火煮青蛙”般的熬成愚昧麻木的性格;這些意思並不新鮮,九十餘年前“五四”先賢們已經以鬥士的姿態反覆申論和批判過,只是今天若還有什麼鬥士,他也只能“荷戟獨彷徨”了。古老的愚民/御民術早已沒有生命活力,但還有利用價值,故而可以見到東方紅太陽升的神州大地上新儒學大有市場,海外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般萌發,準備為新威權統治打統戰。

我自己在青年時代也曾經嘗試與漢字中文決裂,用英文寫詩、寫畫評,向英文西方吸取文化思想資源,甚至想乾脆做個“紅毛屎”了此一生,無奈生活弄人,逼我投進一家華文報館當個斯文苦力,真是落了個life has no programme的讖語。被儒家思想和封建統治宰制荼毒了的漢語中文,還有什麼可觀的?大概只有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水滸紅樓說部,這些東西之所以好味道,實在講因為裡頭含鴉片太多,吃多了人要變成性格上的孱夫,只有回顧而沒有前瞻的能力,把你帶進死胡同。啟良的詩在語言上是站臨於一個兩難的斷崖邊上,我們這些馬華文字人何嘗不是?我們大家都背負漢語文字現代化只百年歷程就如此不堪的原罪。

啟良從青年時代就有志於學術,而且是那種“開萬世之太平”的學術,這應該就是他選擇專攻政治學的原因,而他的詩和散文一路來也凸顯這個旨趣,敘事宏大,抒情推己及人,常托古意以彰今世大我,允稱學人詩的典範。游歷詩在他筆下造臻繞指柔般的化境,當泯我處不著痕跡,當有我則撲面而來,不假矯飾,令人措手不及。其詠懷詩自是更見真性情,讓人激歎,怎地在書卷灰濛中跳出一個柔情血性真漢子:好!

是的,日腳倥傯,年歲迭增,是人皆難免徒增幾分滑稽,而在這無可如何的滑稽之中,隱隱約約傳出一絲微音:我是——晴空的流雲,我是——子夜的流星……。

2011年4月

[ 點閱次數:82412 ]

1 則回應

只讀這序,就夠爽了。
2011-09-12 @ 00:12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有人部落

馬華文學後浪潮。眾聲喧嘩,一個張揚的居所。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12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