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由許文榮和孫彥莊主編、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馬大中文系聯合出版《馬華文學文本解讀》八開本兩冊共七百多頁在今年二月堂皇的出版,應該可以說是馬華文學界的一件盛事。作為教科書,編者在〈代序〉裡提到,此書的編纂是對應於這十多年來大馬廣設中文系、馬華文學課程的建制化,認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學科,應該有個比較趨同的教學範疇」,不致因不同的教師而造成教學內容有重大差異(頁4)。而且像馬華文學這領域當然應該由在地來編纂,這樣的出發點是合理的。而且這部教材動員了大馬相關領域的精英,作為集體成果,它的象徵意義值得肯定。
然而身為同行,看了選目和分類,忍不住還是有話要說。
(一)最根本的毛病是,體例混亂。犯了選集的大忌。
全書共分二十一個類目。一開始的四個看起來是文學史分類,「新興文學」、「南洋文藝」、「抗戰文藝」、「愛國主義文學」。但即使是這四個選目,也令人困惑:在方修文學史那麼多的細目裡為什麼選這四者?這四者中一、三看起來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標籤,但二、四作為主題其實並不為歷史所限(它可以出現在歷史的任何段落),「南洋文藝」本身是含混的,如果要限定它,必須全書一致的以文學史時序為座標。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令人傻眼的是接下來的十七個類目。
「中國性」、「文本混血」、「都市文學」、「女性文學與女性主義文學」、「政治抒情詩」、「生態文學」、「仿擬」、「後設小說」、「魔幻寫實」、「離散書寫」、「同志文學」、「少數民族書寫」、「地志書寫」、「歷史書寫」、「飲食文學」、「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自我書寫」。有的是題材,有的是手法,有的是文學思潮,有的是文學標籤,有的徹底莫名其妙(尤其是「中國性」、「文本混血」),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主義」混在一起也令人難以理解。「地志書寫」、「歷史書寫」、「飲食文學」別立一類也非常勉強,畢竟歷史與地誌是大部份文學的「背景」,而「飲食文學」尚未成氣候,整個分類看不到起碼的邏輯合理性、學術合理性。類目間的份量也不一致。
之所以會搞成這樣,從〈代序〉裡的陳述可以清楚看出來。編者說:「這種編輯方式讓讀者清楚地認識到馬華文學的創作方式與文本類型是多元的、豐富的,打破很多人鐵板一塊的觀念,以為馬華文學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老現實主義的框框,跟不上世界中文文學發展的步伐。」(頁5,引者著重)我不知道編者的假想敵是誰。經過我們多年來的努力,馬華文學的複雜性早已為學術界所熟知,實在不必抱著「他們有,我們也有」來負氣爭勝(「都市文學」、「同志文學」、「飲食文學」、「地志書寫」、「後現代主義」等尤其有這樣的意味),徒然自暴其短而已。
(二)不同文類宜分開編選,否則有的文類的空間不免大大的被壓縮。以這部讀本而言,很顯然的詩和散文被犧牲掉了。這是否表明,主編對這兩個文類其實是比較不熟悉或不重視?
(三)類目下的選文也多有不合理處,我只舉幾個例子。包括〈天國的後門〉列入「仿擬」、〈別再提起〉列為「後設小說」(〈別再提起〉既非後設的典型,其文本力量也與後設無關。如果硬要分,風格特性上屬「荒誕現實主義」;主題上是文化衝突)、《赤道驚蟄》的手法也不是魔幻寫實(「寫實」得很哪)。這樣的陳列,只會讓人懷疑編選者根本搞不清相關的類目所指,也就是說,搞不清楚甚麼是「後設小說」、魔幻寫實、「仿擬」。作為教科書,文選忌分類太細,與其用不同的標準下去讓人困惑,不如採取最簡樸、保守的做法。
(四)就讀本而言,「解讀」宜簡。最好只陳述作者的基本資料、代表作、風格特徵及文學史上的地位。因為針對單一作品的「解讀」是兩面刃,直接的壞處是,懶惰的授課者可以照本宣科,自己不必有分析能力;懶惰的學生也不必讀文本,只要背「解讀」(如同「解答」)以應付考試即可。如此一來,就失去教學的意義。對於有能力的讀者,「解讀」可能反而是一種干擾,限制了閱讀的想像力。尤其遇到寫壞的「解讀」時,情況更難以收拾。
《馬華文學文本解讀》這樣的操作,會不會太低估學生與授課老師的閱讀能力呢?
(五)「優先選擇其他選本所未收錄的文本」(〈代序〉)對以教學為目的的讀本是不適當的。以教學為目的,就該選精品中的精品。譬如李永平、溫祥英、黎紫書等的代表性短篇都沒選進來,更別說詩與散文之集體的遺漏了。對「馬華文學讀本」來說,這是致命的。反過來說,它也許其實不過是錯收了少量詩與散文的「馬華小說讀本」。
編者在〈代序〉裡的自我期許「若我們編得好,說不定其他地區的高校反過來會使用這套教材作為海外華文文學的參考書之一」但也可能是反面的。我認為,這部選本恰恰是對馬華文學的一種扭曲,文類與議題的偏見讓它不適宜給「從高中至大專院校馬華文學課的師生,作為教導與學習馬華文學作品的重要教材」(封底文字)。
〈代序〉中說原計劃是配合「從較宏觀視角討論馬華文學發展進程的《馬華文學教程》」一道出版的。而我個人認為,為了便於教學,應參考相近領域、學科建制更完善的中國大陸,譬如陳思和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或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楊義《中國現代文學圖志》,依樣畫葫蘆,編纂一部圖文版的《馬華文學圖志》或《馬華文學史教程》。「圖志」的好處是可以吸引更多(非學院的)讀者(圖片最不挑讀者);而「教程」要有好的史觀,足以啟迪未來。
選集的製作曠時費工,需要更廣泛的徵詢同行的意見,也需要更大的篇幅容納「多元的聲音」。我建議類似的讀本至少多找幾個編委(如果要強調本土,全找國內學界的亦可;但如果能容納些境外學者,應該更好),或者就這主題辦一兩場研討會(「馬華文學讀本研討會」),就各文類仔細研商。如果能建立制度送外審,或更可避免犯大錯。
但我看到書時生米已煮成鍋巴、木已成炭,只能略陳愚見如上,供此讀本的潛在讀者做參考。想讀馬華文學,或許該買其他的選本。最好還是看作品集。
晚春四月,埔里牛尾
[ 點閱次數:77102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
全站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