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洞》
作者:蔡曉玲
文類:散文集
出版日期:2023年9月
ISBN:9789670744865
定價:RM35.00
網購:有店
內容簡介
蔡曉玲散文集,分五輯,輯一〈洞〉、輯二〈貓不見了〉、輯三〈最初是溫柔的〉、輯四〈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輯五〈陽台〉,共收散文三十九篇。
三十歲後獨居的女子,買房子不是為了組織家庭。
她不禁思索為什麼自己的人生和其他人的不一樣?
但何謂標準人生的模樣?
讀曉玲的文字,就像看著貓伏在日光下,悉心地梳理著自己的毛髮,那即是我心目中,散文柔軟而美好的樣子。
──龔萬輝(馬華作家)
「如果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也這樣寫就好了。」這是讀了半本《洞》就迸出腦海的話,越往後讀這羨慕越深。
──梁靖芬(馬華作家)
也許〈洞〉讀起來灰色,也許洞的意象會讓人恐懼,但這本散文集越讀下去會發現,曉玲其實是明朗的。
──牛油小生(馬華作家)
曉玲擅長在情節推進處,恣意切換敘事鏡頭,讓情節接連到不同的路徑,時而自拍,時而他拍,時而遠景,時而空景,脫離閱讀者的預判。
──楊隸亞(台灣作家)
作者簡介
蔡曉玲,1986年生,來自貓城古晉。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理事。
曾獲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影視小說獎、海鷗文學獎閱讀馬華文學獎。
目录
平淡的溫柔
——序蔡曉玲散文集《洞》 ◎黃錦樹 9
輯一 . 洞
洞 17
我跟隨河流 26
最美的時光 30
雨天 33
迷宮 37
羽化 43
輯二 . 貓都不見了
末路花開 49
貓與天涯 55
走過白貓雕像的路 60
只喝可樂的貓 64
無人知曉 67
走貓路 74
貓都不見了 77
輯三 . 最初是溫柔的
A女的心聲 85
遠方 88
跳舞吧女孩 91
最初是溫柔的 95
圖書館 99
早餐 103
輯四 . 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
太陽城與太子傳說 109
魚 113
龍貓表弟的愛情 116
愛情不停站 121
同居者 126
水晶流年 130
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 137
Dear I 142
就在教堂後面 146
跳舞的馬 150
2429 154
春藥 158
輯五 . 陽台
新病來了 165
自由的森林 169
太陽天出遊 177
下午做夢 181
我所不了解的圖像 184
白日夢女 187
電影裡的場景 192
陽台 196
後記/我以為找到了理想的所在 205
文章發表記錄 208
內文摘錄
洞
三十二歲的六月,我搬入人生第一所房子。
離上班的地點很遠,在半山腰上的公寓,我馬力一千的車子要嗚嗚嗚像西緒福斯一樣吃力把大石頭搬上去。
停了車子以後我習慣性地檢查輪胎,抬頭總能看見停車樓層外正在開發的山坡,是我小時候習慣的風景。公寓屋主的微信群組還曾經有人上傳蜥蜴在停車樓層步行的影片,蜥蜴皺褶蒼老的臉無法抵抗身後轟隆隆的工程,它緩慢地往山野走去,它不知道那一片可供藏匿的山野終究會消失。
三年前放訂金的時候是沒打算住的,於是我在拿鑰匙以前一次都沒造訪過,這裡出乎意料的荒涼。人生總是出乎意料。
我買下的單位是住戶樓層中最低的,價錢最便宜,用來投資最合適。如果一早打算自己住,我會選擇高樓層,可以遠眺吉隆坡的夜景,都市的滿天星辰當然是萬家燈火。結果如今我拉開客廳的窗簾,只能見到隔棟停車樓層中的車子,比看閉路電視還要無聊,於是恆常拉上窗簾蝸居在公寓裡。
我的公寓沒有找設計公司設計,我的積蓄不多能省則省,唯有不斷參考網上的設計,有幾個關鍵詞:日式、極簡、小資。選購的吊燈、壁燈、LED燈,全都是米白與昏黃色調,成日浸沐在酒精裡。連沙發和電視都沒有,我簡單蹲坐在坐墊上捧着一個瓷碗打開電腦看日劇吃泡麵。有時躺在冰冷大理石地板上看風扇轉旋,耳邊還有日語呢喃地對我說:ただいま。
今天的日子過得極簡單,是屬於一個人的。
身在婆羅洲家鄉的母親無法理解我一個人居住的決定。家鄉的星辰是星辰,晚上也常有螢火蟲來光臨,平日的晚餐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一家人一起吃,必定有魚有肉有蔬菜,週末是更大的家庭聚餐,節日是更更大的家族聚會。生活形態像蛛網一樣盤纏連結,或是漩渦不斷往外擴展,如果將秘密說給家鄉的樹洞聽,會發現那根本是一個傳播千里的擴音器。於是母親無法理解獨居的女兒,覺得女兒可憐極了,邁入孤獨終老的命運。
“你知道女人獨立買了房子就更難找到男朋友嗎?”
女人成年了如果不結婚該何去何從。
家鄉的房間在我離鄉背井到吉隆坡讀大學以後便逐漸不是我的了。一開始房內多了許多不屬於我的東西,為了保持客廳的幹淨或家人不捨得丟棄的雜物都堆放在那偶爾才回來的女兒房裡。後來隨着哥哥們結婚生子,農曆新年團聚的時候房間當然以有家眷小孩的人為優先,那沒出嫁的女兒可以隨意塞在屋內任何一個角落,她便沒有了原生家庭中的房間。
“媽媽你知道嗎,原來最可怕的不是我一個人住,而是我並非一個人住。”我幾近崩潰地撥電話給母親。
無論打開什麼話題,母親總能導向這一條路徑:你在大樓電梯有遇到什麼人嗎?有年輕男子嗎?你隔壁住了什麼人?有年輕單身漢嗎?你有去樓下健身房運動嗎?有年輕教練嗎?你有去附近的佛堂嗎?有年輕師兄嗎?
——不知道。但我家浴室有無數神出鬼沒的蟑螂,它們全都是深褐色的,拇指指頭與食指指頭合起的體積。
在我入住新家的幾天後,打開臥房浴室大門便驚見地板上有倉促奔走的黑色小物,我急忙把門關上到另一間浴室洗澡。隨後常有諸如此類的戲碼,洗澡的時候發現它停在花灑上,如廁的時候它從浴室窗外飛進來,洗抹把的時候它就在馬桶旁邊侍候。
我人生中倒是一次都不曾打過(甭說打死)蟑螂,一種極醜極臭的生物。
後來發現只要不動聲色把浴室門合上,隔天天亮它或它們都會自動消失。
我上網搜尋蟑螂的習性。喜歡潮濕,喜歡黑,喜歡洞。
於是此後進浴室以前我必先開燈,默數五秒以後才開門。我嘗試預告它們說:嘿,我要進來了,請藏好。
“如果你有老公就不一樣了,可以幫你打蟑螂。”母親的結論。
我在臉書上寫下遭遇蟑螂光臨的貼文,立即有英雄好漢獻計。多打掃。雨季過了就沒事了。借你貓。用報紙狠狠拍下去。準備幾罐殺蟲劑。用洗碗液。用沐浴露。用肥皂水。用班蘭葉。買驅蟑螂的裝置。殺蟑螂的毒粉。淋燒水。
除了用報紙這一招要直面蟑螂我不行,再除了借貓怕貓誤吃毒粉會濫殺無辜也不想以外,對付蟑螂跟寧缺勿濫的擇偶原則相反,以上種種我盡量採用。
我曾經深究過為何我如此懼怕蟑螂。上網搜尋竟發現一個有趣的心理學調查指出,外貌協會的人必怕蟑螂。這我不敢確定,但確定的是我無法忍受蟑螂的氣味。
我用肉眼無法企及的黑色身影,我的嗅覺會先抵達。我戴着眼鏡神經兮兮用花灑洗澡,即便肥皂塗滿全身我依然可以聞到蟑螂自帶的氣味,它們潛伏在我看不見的相同空間。
我在夜市買了好多包專門殺蟑螂的金色毒粉,灑在排水孔周圍發亮着。我又從同事家裡拿回一整袋的班蘭葉,像驅邪的人在屋裡各處猛撒班蘭葉當平安符,南無阿彌陀佛,慢走不送。空氣中多了毒粉的餅干味道和班蘭葉散發的粉味,我對氣味的浪漫想像從此消失殆盡。像《墮落天使》中李嘉欣與莫文蔚擦身而過的瞬間,李嘉欣馬上從對方身上的香水味指認出她與黎明的關係——我不習慣從別的女人身上聞到他的氣味。我曾經如此迷戀的電影場景,或百讀不厭的小說,那用氣味來記憶的米亞或巫女,如今她們全都在聞見與抵抗蟑螂的氣味以後花容失色的懷疑愛情。
我已經不帶任何外食,不存任何干糧,每天回家仍不乏吃了毒粉垂死在浴室排水孔旁的蟑螂等我,比情人還專情。我用掃把掃進畚斗把它們沖進馬桶眼不見為淨。
請了幾天假期回鄉參加表妹的婚禮。母親在親友面前拜託大家若有好的對象不妨介紹給我。
“媽媽請你不要這樣!”我趁車裡只有我倆獨處的時刻與她攤牌。“我現在過得很好。”
“結婚有什麼不好?”
“那我不勉強你改變想法,不過你不要在我面前跟別人這樣說,我覺得很丟臉,好嗎?”
“好。雖然我還是覺得結婚比較好。”
比較好。我曾經想過比較好這件事。如果你有選擇的權力,是否站在人群的那一邊比較好?
臉書不斷提醒着你的人生和別人有哪些交集哪些錯開。大學畢業打勾勾,姐妹聚會打勾勾,朋友結婚了打叉,朋友生小孩了打叉。
我的臉書最常分享陳綺貞的歌,用夢的語言唱着我坐在椅子上看日出復活,我坐在夕陽里看城市的衰落。我只能最不媚俗地活着,把那些結婚生子都劃為最世俗的東西。貼文寫說:我想躲在一個無人的黑洞裡,將我的秘密用蓋子隔絕起來,我不要任何人來打擾我。(未完)
[ 點閱次數:6623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