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门︱ If frown is shown then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6 >>
那天随意在十七区找了间照相馆拍照,无意中发现老板橱窗里放了好几架不同款式的尼康单反相机。
现在数码相机横行天下,那些单反相机都已经变成古董了。陪伴古董的,是几盒胶卷菲林,疏疏落落的排在一旁。彷佛深宫怨妃,旁边一定会伴随着老宫女一样,美丽的单反相机曾经风光,如今却和菲林寂寞的躺在橱窗封尘。
我多嘴问了老板老相机要价多少。不聊还好,一聊起单反相机,老板滔滔不绝说了一堆。从镜头到机身,如数家珍(否则他也不会开照相馆了。)于是我问他,既然对相机那么钟情,怎么还卖掉私家货。他听了神色一黯,道:“儿子们都不玩相机,我老了。留着也是浪费,就决定全卖了。”
诚然,相馆的营运模式近几年来颠覆得很厉害。那些暗房冲洗照片技术,如今都乏人问津了。曾经我对暗房充满兴趣,觉得那里是一个还原美丽的地方,而这个还原工作却必须在暗处进行,多神秘而孤独的职业啊。而且再美丽的照片,第一个欣赏的一定不是摄影者或被摄影者,而是洗照片的人。想到这里便觉得他们似乎掌握了某些事物本质似的。
但那些暗房岁月都成为过去式了。
老板指着墙壁上一些照片,向我解释哪张照片出于哪台相机,用什么镜头等等。照片固然是美,但连同店面一起,都显得有些旧了。我从橱窗拿出其中一台老相机把玩。往右扳菲林卷时候发出的细碎轮齿声实在教人怀念。(现在的数码相机其实都听不到那么怀旧的声音了。)快门咔嚓落下的声音也很教人唏嘘。数码相机虽然有模拟快门声,但总觉得缺少什么实在感似的。
也许,在时间长河里流失的种种,数码与科技未必就能补救得回来。正如开始有些老的老板,和他的老相机们。他们所失去的美好,大概永远像洗坏的底片一样,只能在回忆里唏嘘了。
[ 點閱次數:27050 ]
某夜随手翻书,读到这么一则往事:1981年于梵蒂冈举行的一项宇宙论科学研讨会,霍金首次发表了他关于无边界宇宙的思想。会议后,教皇于岗多佛堡接见了与会者。在接见霍金的时候,发生一件让人始料不及的事情。按照传统,教徒会在此场合向教皇行跪礼。但当霍金的轮椅来到教皇面前时,教皇竟主动走向前,并跪在霍金前,以便能够与轮椅上萎顿的霍金平视,便于说话。
当时教皇这一跪震惊了众人。信徒们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谁也料想不到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场面。
当时我远在赤道,尚在襁褓,不能辩物。如今事隔多年,读到这一段我仍然感到好奇,当时教皇这一跪,心中想法如何?但这其中曲折,恐怕无人能够知道了。但霍金兼具双重身份—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以及严重残障人士,教皇这一跪或许也兼具双重意义: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残障人士的尊重。因此这一跪虽然震惊了与会者,但天主教徒们其实并不需要感到屈辱。也许教皇这一跪,心中并不觉得他屈膝于人,反而是代表着他本身的亲和力。为了和眼前的特别人物(残障人士,著名科学家)平视,一跪反而容易得多。
科学和宗教本来就不该是对立的。 双方各为人类付出极大贡献。但早期科学家和教会之间的冲突也不少。如继承哥白尼日心说的伽利略,因为致力于宣扬日心说而当时被教会视为异端,就是一个例子。伽利略最终在1633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强迫在写有“我悔恨我的过失,宣传了地球运动的邪说的“悔罪书”上签字,并被判刑入狱。(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是霍金喜欢的科学家)时隔近三百五十年,教廷终于宣布承认对伽利略的压制是错误的。如今在1981年教皇接见霍金之时,宗教与科学这种紧张关系早已经已经消弭。科学和宗教,也有了平视对方的一天。教皇这一跪,对与会教徒而言也许是一个震撼,但对我而言,也许是一种象征友好的关系。如果伽利略能够看到这一幕,未知他会做何感想?月球远在众人头上运行,地球绕过太阳一圈又一圈。当年伽利略对天体轨道所做的精密计算,至今仍然在准确无误的跑着。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已经到达黑洞的地步,而强子对撞机在阿尔卑斯山脉底下进行着能找出构成宇宙基本物质的粒子实验,地球表面也早已经经历无数事情,这一跪再也不是他老人家入狱当时所能想象的了。
[ 點閱次數:27530 ]
忍
刃口再鈍
終究是把刀
世情有腐敗之可能
就有打磨之必要
你再有心
終究只能有心
事事有用心之可能
就有傷心之必要
著
他們在林間叫囂
回中國,找一座虛構的梁山
我們終究被迫落草
把莫須有的指責戴在頭上
做外來者
或寄居者
丧
話說當年,十字軍東征
不文明的掠奪一切
如今,貪官兩把口
文明的把一切掠奪
且莫說權益
恐怕明天
連破衣都沒有了
家
用寶蓋兒蓋著
遮遮掩掩的
養豬
痛
這個社會的部首,
原來是
病字旁
腹部被種族主義捅一刀
儘管及時收手
傷害永遠還在
漂
我撐船南來
用三代汗水
灌溉這片土地
換來的
是一張被歧視的票根
泊
不想說得那麼白
反正淚是白流了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王修捷‧2011.02.27
[ 點閱次數:27235 ]
忘了什么时候开始,记忆中的铃铛声已经远离我们了。许久前曾有那么一个卖冰淇淋的阿伯,踏着三轮车摇着铃铛从巷口闯进小孩们的欲望世界里。的玲玲的铃声宣告着七彩冰淇淋的到来。
你还记得冰淇淋老伯的模样。因为日晒雨淋,他显得黝黑消瘦,当他枯枝般的手拿出巧克力冰淇淋的时候你曾以为它们是一体的。而当你选好了冰淇淋,他会迅速而珍重的把很小的盖子盖上,让箱子里的冷空气减少与外界热空气对流的机会,好让可怜的冰淇淋能保存久一些。
那时你并不晓得,这就是生活的哲学了。小小一个动作里蕴含着你所不懂的事物。就像怎么看也不觉得富有的冰淇淋老伯(尽管你羡慕他箱子里的“财富”),每天小心的和生活巨流对抗,堵塞通货膨胀的缺口。是的,当时你不懂得这些,你纯粹只是觉得他看起来好老好可怜,但是哪里可怜,九岁的你却又说不上来了。而当小小的铁盖被打开,你对老伯怜悯式的注意力就会迅速被扯进欢乐的冰淇淋堆。这就是所谓的童真。童真容不下太多忧伤。尽管我们当时都以为自己懂得了只有大人才懂的,真正的忧伤(比如以为冰淇淋不小心掉在地上,就觉得世界灰了。)但其实我们幼稚得可怜。
但铃铛声却是欢快的。摇铃的人欢快,是因为期待闻声而至的小孩。闻铃声的人欢快,是因为一箱子梦想的到来。而后来你再大一些,才知道,铃铛之所以能发出声响,是因为它里头的铁舌撞击内壁能够使空气振动。当振动达到每秒16次以上,你就听到了铃铛声,可是每秒38000次以外,你的耳膜就听不到铃铛声了。但你还不能明白数学上的意义其实代表什么。如今回想,这就是伤心的隐喻了。接受伤心的幅度取决于你对生活,或人世间悲伤本质的认识。超过或少于那种悲伤认知,都会使你无法和伤心引起共鸣。就像童年的你,不会知道冰淇淋老伯的沧桑。那是你认知以外的复杂感情。它不属于一个小孩所该懂的。就像每秒超过38000次的振动,你是听不到的。
但后来的后来,铃铛声真的从巷子口外消失了。听说辛苦贩卖冰淇淋的老伯后来逝世了,也有人说他离开了你居住的地方,到别的地方继续摇他的铃铛和时间竞争,在太阳下努力保护不断流泪的冰淇淋。而你,这时候是稍微长大了。总会在母亲从冰箱拿出雪糕,挖出一块放到你杯子里的时候,才隐约想起某些被遗忘的片段。而当汤匙敲响了杯子边缘,你才若有所悟。你怀念的,也许不是失去的味道,而是久违的铃声。又或许,你怀念的也不是久违的铃声。你怀念的,是一种失去的感觉:的铃的铃的铃,好猛烈的太阳,好沧桑的老伯,而他不再来了。
[ 點閱次數:27789 ]
我喜欢在旧式茶室喝茶的感觉。茶室越旧越好,但千万别脏。最好里头有圆形的云石桌子,和已经泛黄的风扇。最好有一些老茶客,在里头哈拉,一幅太平盛世的光景。
总觉得这样的地方,终究会有些好食物,倘若没有,有杯好茶喝也是好的。喝茶不一定得在高级餐厅,或茶坊之类的地方喝。小镇的茶室往往会给你一种怀旧的味道(这正是大马某间连锁餐厅辛苦为你打造的气氛),而这种氛围在城市里是多么难得。它甚至变成一种商品了。
某次回乡,适逢大雨,被困在茶室里。茶室里的茶客似乎也不急着走,结果我也按捺着心情观雨。雨把街景冲洗得一片白茫茫,对街的店也变得朦朦胧胧的,像记忆的团快,一团把我围着。我想起父亲如和带我出来喝茶溜达,但我没来得及赚钱陪他喝茶,他就走了。
也许我终究也会当上父亲。于是当老茶室都倒闭了以后,我别无选择的带儿子到冰冷的麦当劳,点一杯冒泡的汽水,让汉堡取代冒烟的包子,让现代化取代他纯朴的童真吗?
改变终究会发生,旧事物终究会消失。也许,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 點閱次數:22597 ]
今天要说两宗车祸。两宗车祸都相当离奇。但互相之间没有关系。
第一宗,是我朋友某次在南北大道驾车时发生的,他事后向我发誓,驾驶时候没有打瞌睡,很专注。可是他竟然撞车了。
撞车也不是什么怪异事件。怪是怪在他完全不知道撞上了什么。换言之。车祸发生前的惊险时刻没有出现在他身上。很多人在撞车前都会看到自己怎么撞,撞上什么。是对方危险驾驶?是自己判断错误?但他都没有那种感觉。
他无端端就撞了。很不明不白的撞了。
撞车后他下车查看车子伤势。整个车头都凹进去了,水箱破裂,车子没办法驾驶了。这时候他想知道,在驾驶中途没有被发现的被撞物到底是什么。就算驾驶中没看到,下车后也会看到吧?
结果,让他惊出一身冷汗的是,车祸现场什么也没有。没有血迹,没有被撞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撞的是车,是动物?或者是墙壁?车子就像无端端撞上空气一样。问题是,如果是撞上空气,怎么会让整个车头都坍塌了?三更半夜站在车祸现场,面对看不见的被撞物,那种感觉相当恐怖。我朋友当时也算相当可怜了。
第二宗车祸,发生在我前室友的姐夫身上。他姐夫是一个很虔诚的宗教徒,有逢庙就拜的习惯。
有一次他在北马驾驶,迷路到某间古老的泰国庙前。基于习惯,他下车拜佛。庙里迎接他的是个老和尚。老和尚当时没头没脑的跟他说了一些话,并交给他一个佛牌,嘱咐他戴在身上。他大概抓到老和尚的意思是,他即将有攸关生命的大祸,带上佛牌,会保他一命。
他虽然不是完全不信,但也不把它放在心上。反正也听不太明白。佛牌被他随手挂在车上。
后来过没多久,他果真遇上了恐怖的车祸。车子在和罗里激烈对撞中被毁得完全不成形。可是他却毫发无伤的走下车子。当时赶来现场的警察都很惊讶。其中一个还对他说,你很幸运!这种程度的车祸,很多人都会当场死亡。
他当然也不敢托大,到医院验伤,处理车祸之后的繁琐事情,直至确定自己完全没事后,才突然想起了老和尚的话。
于是他再度回到那个小庙。这回并不容易找。因为小庙其实是在某个不起眼的岔口转进去,上回因迷路而来,这回专程拜访反而不容易找到。
后来还是找到了。一进门,发现老和尚圆寂了。问了旁边的和尚,才明白了那天老和尚告诉他的话。那时候老和尚用泰语告诉他,他即将有生命危险。而老和尚和他非常有缘,才会在冥冥中遇到他。老和尚自称自己阳寿将尽,会替他挡这一劫。
他听了其他和尚的话以后,问起老和尚何时圆寂。时间不前不后,刚好就是他出车祸那一刻。换言之,车一撞的霎那,老和尚就静坐圆寂了。
你相信老和尚真的帮他挡了死劫了吗?
我不知道你信或不信。但当事人信得不得了,并认为这是他长期敬佛的回报。往后他也持续了他习惯,逢佛庙便拜。而那个圆寂的老和尚,成为了他心头一个强力的信仰。
[ 點閱次數:17880 ]
个一人过不只--反过来看会比较好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