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章砚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五、手机语境:人的延伸还是工具?
手机是通讯的工具,这是最开始的认知。
手机是一种新媒介,这是现在最新的认知。
从工具发展到媒介,是手机功能不断增加和手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
通过手机,人们可以进行人际沟通,可以发布短信进行小众传播、组织传播,可以上网读新闻接收大众传播,更可以利用手机上网在网络世界写微博、发推特,向全世界传播个人讯息。手机像一块人体身上长出来的器官,从事着之前人类所无法从事的任务。况且,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进行着的。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尝试以当时各种不同种类的媒介(电、光、声、文字、影像、物质),对人类生活、人类社会、人类心理的影响,赋予媒介新的定义——此定义也将重新定义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传播性的本质存在。
手机,目前也正在以完成麦克卢汉的预言似的姿态,在人类社会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类。
如上所述,马来西亚华社从上至下都在使用手机,作为他们的身体一部分,他们是怎样活在手机的语境中?
首先,“物质焦虑”是共同的现象。所谓物质焦虑,是对手机存在或遗忘、错置或落失的焦虑。人们出门不忘检查有否携带手机,身上总有个存放手机的部位,一旦手机遗失或被偷将会显得大为懊恼和烦忧,甚至为此难过和心情郁闷好一段时期。其次,“功能焦虑”,对手机偶尔失灵显得暴躁不已,而且会和朋友竞比手机的功能,为此深感耿耿于怀或自鸣得意者也有之。另外还有身份焦虑,因为使用手机的名贵品牌差异而感到的身份认同或地位悬殊,这些都使到手机的价值不仅只是一部工具,而真正被赋予了人的某些意义。
至于这些意义是怎样被赋予的呢?人们为什么会因为失去手机而显得烦躁懊恼不已?因为,现代生活中的马来西亚华人,手机几乎成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法,也是他们的联系人资料库存,甚至可能还有他们珍贵的照片等等。不见了手机,意味着一切联系必须重新建立,失去的联络资料必须重新找回。如果说社会的人是通过一层层的关系网而建立的,失去了联系人的资料,正如自己的社会关系缺了一角,能不焦躁么?
无论如何,这仅只是最表层的意义。让我们来看看手机继承电报和电话的传统,并因为短信和互联网而拓展开来的功能。
人们使用手机通话,几乎没有地方的阻隔,也因为如此,在一些嘈杂的场合接听手机,就是一种充满着“噪音”的沟通方式。由于手机的收费,每个人都想节省费用而尽量缩短谈话时间,人与人的沟通都在讲求“时效”、“速度”、“效益”,手机的号码显示也一早告知对方是谁而省却了称呼和问候,人际沟通的温暖沁润被冷漠直接取代,这就造成了“情感焦虑”,而这是现代人不知不觉掉入的泥淖,除了情侣之间的絮絮情话绵长不绝之外,不再有人利用电话来作感情的沟通,甚至现代人逐渐失去了和人情感沟通的技巧,的确可悲。
短信的使用频率已经和通话等量齐观,在马来西亚的年轻人中,短信的使用率是比通电话更多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于使用手机语言,这种语言也跟网络聊天语言相辅相成,甚至严重影响正统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学习,例如年轻人不重称呼、没有逻辑、乱套标点符号的文句,基本上反映了本地中文教育的不够完善,而这也是手机带来的“语言焦虑”。
网络上有骇客行为,手机的使用只要稍一不慎,即有可能被滥用和误用,或存心玩弄。其中短信的欺骗行为是最普遍的。本地报章经常报道一些妇女或年轻人收到引诱短信,受骗上当而损失钱财。这一类短信利用人类的贪心心理,佯称对方中大奖但需要先付上一笔手续费,许多人就这样被骗。可是另一种佯冒的短信,骗的不是钱财,可能也不是存心要搞破坏,却无意间在两人之间造成歧见或误解,以致情人分手、朋友决裂、夫妻分离、兄弟反目等等的沟通失败。这些,可能全都因为他们太过依赖手机短信,太过相信手机短信,殊不知,手机的另一端,可能不是对方,也可能对方的意思,经过手机的文字,被错误的理解了。
这些,或许可归类为“理解焦虑”吧。
手机如果真的长在人体上,任何“癌变”,都将扭曲它原本正常的功能,导致它的主人因而需要更多的抗癌因子。当这些癌细胞不断扩散,影响人的其他部位,也正是手机在人类社会、人类的生存本质上扮演更大角色的时候。我们这里叙述的癌变,或许是这一代人的恶梦,但是生物的优生学理论证明,通过基因突变,后代能够逐渐适应并克服上一代的病变。未来的世界,人类必然能够驾驭作为新媒介的手机,因为改革技术和创新工艺,还是掌握在人类伟大的发明脑袋里,而人类神秘深邃的心灵世界,还有待未来更多更深的开发。
六、政治控制还是控制政治?
马来西亚是民主政治的社会,手机的使用是基于社会需求的一种商业行为,也遵守着市场的规则,以市场竞争的生态和势头发展着。但是,由于手机传播的广泛性和个人性,及其与人际传播的结合而产生的较大影响力,政府非常重视手机短信的传播,特别是有关政治的短信和抹黑政治人物的留言信息,随着手机传播的扩散,可能对政治局势带来一定的影响。
不像菲律宾的大选,由于手机短信的流传以致大大影响了政府的选票;马来西亚的华裔受教育程度较高,特别是使用手机的大众,由于政治参与意愿(年轻一族)、政治意见立场(具政治背景者)的区别,不容易形成统一强大的舆论或政治诉求,以致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集中影响马来西亚的政局。
手机短信的抹黑言论、造谣流言,在补选期间尤为多见,特别针对该补选候选人。除此之外,每当一个课题被媒体炒热时,随之而来的手机信息也是满天飞,槟城州首席部长同时也是全国反对党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就因为处理周内棘手的种族和民生问题而屡次在手机短信里被政敌抹黑污蔑。
手机作为移动通信和流动网络平台的超强功能电子工具,已经从这个世代开端,发展到下一个世代在媒介中领袖群伦的地位。它特殊的功能(移动、易携、多媒体、上网便利)和传播特点(人际传播结合大众、组织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是商界、企业界、科技领域的新贵,也是政治权力竞逐的利器。
至于,要说到手机的使用,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华社有控制政治的影响力,还言之过早;种种过去的个案和新闻显示,只有结合其他媒体或在平面和网络媒介的推动下,手机的政治效果才可能产生出一点端倪,不过,以负面的使用为多,包括滥发手机匿名短信、黑心诬蔑的中伤谣言、向政治对手的抹黑攻击等等。
手机现在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可是难保将来它不会成为一种主要手段和平台,让政治人物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媒介。
继黑莓手机、苹果iPhone后,微软也推出WP7手机加入4G时代移动通信的战围,手机上网已是势不可止,且势头越来越炽烈,未来局势的发展,在马来西亚特有的国情下,政治控制媒体的发展已有先例,只是能否挡得住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利益的巨大诱惑,到底将来手机的使用是控制着政治还是被政治控制,目前还未有定论,不过两者互相影响且关系纠结是可预见的。
结语:机不可失
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后工业、后科技时代,曾经有历史学家认为人类的大历史已经到了终点。
网络的出现却给予了人类一个新视角。
网络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拥有浩瀚的空间,无边无界,但是就在弹指间可以去到任何节点。
人类的传播活动也因此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传播的本质有了一定根本上的重新界定,有学者提出“泛传播”的理论;去中心化和边缘就是中心、个体的重视和个性化的发展,是尼采“上帝已死”宣言后,人类的又一次“人本位”的高峰。
手机的发明和出现,历经数代的进化,将来影响人类的文明,影响人类的思想,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
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在这样一个秩序井然却又隐藏着混沌动力的时代,掌握先机,认真对待手机使用、研究移动通信的传播,对华人社会的影响,甚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必然、必须和必要的。
因为,机不可失。
参考文献:
书籍: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北京
报章/ 杂志:
南洋商报《资讯》副刊
星洲日报《活力副刊》资讯科技版
eRing手机玩乐志
[ 點閱次數:10445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