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依旧︱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身为一个没有马来朋友的华裔子弟(
虽然曾经和友族当过七八年的同事,而且还有一两位挺谈得来的,但是毕竟跟做朋友是两码子事,就像阿龙所说的,得靠缘分),我对本地马来电影的认识非常有限。以前只认识一位P
•
南利,零零散散地看过一些他主演的黑白影片;现在则听说是青春喜剧和恐怖片蔚为主流,可这些情节粗糙又商业味浓郁的电影实在引不起我的兴趣,即使是去年广告打得震天价响的《金山公主》,我也只是看过预告片段,始终提不起劲进电影院捧场。所以,《Sepet》可说是这些年来自己头一回在电影院观赏的马来影片。
当然,在一些谈论这部电影的文章里,有人认为《Sepet》应该定位为一部真正的马来西亚影片,理由是演员中有不少华人,对白也华巫英三语再夹杂粤语和福建话,最耐人寻味的是,主题曲竟然是许冠杰所唱的抒情旧曲(
暗喻我国社会深受香港通俗文化的影响?)。但是,单靠这些表层的条件,其实不足以让我们得出上述的结论,我倒认为《Sepet》仍然是以马来人为本位去诠释两种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的作品,只是导演对华裔社会和华族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思想也比较开通,得以从比较实际和宽容的立场去演绎一段异族恋。
我不否认《Sepet》是相当有诚意又挺好看的电影,是拍得有趣兼温馨感人的爱情喜剧
(还是悲剧?),不然我也不会在看过后即发短信息给几个死党,向他们大力推荐。不过这毕竟是以马来人的眼光和观念为主导的作品,因此当导演试图通过一连串的镜头和言语努力去解释她所了解和认同的“一见钟情”“缘分”“宿命”(这三个经常被人滥用的词语本身有深厚渊远的文化涵义,我不确定在马来文和马来文化是否有能对等翻译的词语和相近的典故,即使有,可能也有本质上的差异
)时,终归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过于一厢情愿,无法说服身为华裔的我。
我也不认为男主角阿龙是个单纯又专一的浪漫青年,倒不是为了他去卖翻版激光视盘(
当然我感到好奇,为什么一定要安排他干这一行,难道只是为了方便他与女主角胡姬能够顺理成章地相逢,借着一片翻版激光视盘,把金童和玉女牵引在一起?),他对原来的女友的虚与委蛇,他的重色轻友,他愿意奉子成婚的伪道德观,在在表明他不单纯和不浪漫的一面,这不是念几首泰戈尔的诗就能够掩盖的。
导演最后让阿龙死于交通意外,在处理手法上显得有些避重就轻(
还是因为她力不从心?),他出事后胡姬还能与他通电话的“灵异”场面就更牵强了,我只好将这一幕解读为阿龙对胡姬的爱是至死不渝的隐喻,不然就是胡姬自己的幻觉了。
“命里有时终归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许整部电影可以用这一句挺宿命的歌词来总结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当这样的主题是由友族的艺术工作者来呈现时,两者之间不管是重叠还是不相容的部分,都值得我们细细思索和玩味。
2005年3月27日完稿
[ 點閱次數:6693 ]
[ 點閱次數:5796 ]
从热浪岛归来,不时想起的是那蔚蓝澄净的海水和细滑白晰的沙滩,然而印象最深刻、最为怀念的,却是岛上的松鼠和海风。
岛上的松鼠长得挺健壮,不像我在十七区偶尔在路上碰见的松鼠那样瘦巴巴的,让人误以为是老鼠过街,猜想个中的原因不外有三:一,生活环境比较好 —— 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饮用的是天然的山泉;二,运动量充足—— 这里有一大片的青翠树林充当它们的运动场和游乐园;三,食物丰富 —— 食物的主要来源虽然是大自然,但这些小可爱应该也挺喜欢人类的食物,当作是正餐以外的点心。一天吃上五六回,不太可能还是一副林黛玉的身材。
想要享用人类的点心,先决的条件自然是敢接近他们。当我和几位同事坐在树下边闲聊边享用茶点时,见者有份,树上的那位长尾巴的小朋友轻轻巧巧地凑前来,骨碌碌的大眼睛毫无惧色,显然是阅人无数的老手了。
贵客登门,我们不敢怠慢,先献上鱼皮花生,它捧起来咬了几口就放下,不晓得是不喜欢花生的味道还是咬不破那一层硬壳;再献上印度朋友的传统小吃,即带点辣味的姆鲁古,它只嗅了嗅就别过头去;最后是请它吃瓜拉登嘉楼的道地点心 ---- 牛油小面包,总算引得它胃口大开,在我们面前以前腿握住面包,后腿直立,弓着背大快朵颐。
礼尚往来,小家伙也施展它的看家本领让我们观赏:在屋顶和枝叶间来回跳跃,那是空中飞人的特技;吃东西时头下脚上地悬挂在树干上,那是忍者倒挂金钩的本事;在柱子和栏杆上行停自如,如履平地,那是蜘蛛侠才有的能耐了。
说到这座海岛上的风,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虽说四面环海,那里有风的时候不多,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闷热的,偶尔风来,捎来的是海上的微微凉意,风势不强,往往也来去匆匆,不会对我们有所依恋。
不过,当海风的线条轻轻滑过我的脸颊和身体时,不羁的它总在提醒我:要好好地体会那种暂时放下一切的自在滋味。
我怀念的,正是那种滋味。
2005年4月18日完稿
[ 點閱次數:5655 ]
就我的记忆所及,我大概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看漫画,屈指一算,前后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看过的漫画没有上万也有七八千,算得上是个标准的漫画迷。
漫画是文字和图画的合成品,一般上它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在一本漫画里,图画的篇幅大概占70到80个百分比,剩下的20到30个百分比的文字中大部分都是书中人物的对白,旁白和说明不多。当然,有些漫画的图文比例却是比较特殊的,例如田中政志的《傻仔龙GON》系列漫画,主人公是一只高两尺左右的迷你暴龙,其他的配角都是野生动物,几乎没有万物之灵出场的份儿。作者的画风非常细腻写实,为了贯彻这种风格,他毅然采用整本书一句对白和旁述都不放的表现手法,完全只靠画面来交代故事内容,居然照样能把情节处理得条理分明,令人大开眼界。
另一方面,有些漫画家或是知识渊博,或是满腹巧思奇想,忍不住想跟读者分享和切磋,便在作品中侃侃而谈,大大地增加了文字所占的篇幅,可说是比较健谈雄辩的作者。前者的例子是士郎正宗,他在《仙术超攻壳》这部单行本里“秀”出他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后者的例子是冨樫义博,借着《灵异E接触》三部曲,充分地展现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细致的推理能力。
[ 點閱次數:7552 ]
在一些漫画人口较多的国家,漫画对当地的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小畑健的《棋灵王》在日本大受欢迎,致使日本的围棋爱好者增加了七十万;台湾的青少年围棋赛的参赛者也提高了35个百分比。弘兼宪史的《政治最前线》中的主人公加治隆介凭着清廉正直兼大公无私的形象,深获日本的新世代国会议员的认同,进而提出了“向加治隆介学习”的主张。由此可见,漫画的魅力和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
谈起日本漫画,如果不提及“漫画之神”手塚治虫(1928-1989),那就好像研究我国的近代历史而漏掉国父那么不可思议。他之所以被尊称为“神”,我认为不是因为他创作了大量的漫画杰作,也不是因为他或间接或直接地栽培了不少漫画大师(
包括石森章太郎、藤子不二雄、鸟山明、士郎正宗、赤塚不二夫等
),而是他的作品充滿著愛與勇氣、理想與正義,對人類的關懷、對生命的禮讚,借助一部部题材丰富多变的漫画表现出来,深深地感动和启发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手塚治虫较为人知的作品应是《怪医秦博士》(另一个译名是《怪医黑杰克》)、《原子小金刚》、《森林大帝》(
内容与迪士尼的动画片《狮子王》相似,因此后者曾被批评有模仿和套用之嫌)、《大都会》等,然而这位漫画大师的真正代表作却是他后期编绘的巨著《火鸟》。《火鸟》由多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借着一只永远不死的火凤凰连贯全书,探讨人类的本性在面对“获得永恒的生命”这种终极的诱惑时所展现的伟大和丑陋、卑微,可说是一部情感真挚、内涵深邃、格局宏大的漫画经典。
由于受到手塚治虫的影响,日本的漫画家在科幻类漫画方面交出了非常辉煌的成绩。信手拈来的例子就有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士郎正宗的《攻壳机动队》、木城幸人的《铳梦》、贞本义行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星野之宣的《星尘之旅》、石森章太郎的《蒙面超人》,还有前文提过的《灵异E接触》,都可说是这一类漫画的代表作。
漫画的广袤世界就像是一座无边无际的海洋,遨游其上者不仅能获得无穷的乐趣,更能从中汲得知识和体悟待人处事的智慧。如果你也想当弄朝儿,却不知从何处下手,这里就列出各类漫画的一些杰作,以供参考:运动消遣类-小畑健的《棋灵王》、千叶徹弥的《天才小钓手》与《小拳王》;职场类
- 弘兼宪史的《课长岛耕作》;历史演义类 -陈某的《火凤燎原》与《刺秦》、李志清的《孙子兵法》和森秀树的《墨攻》;武侠类 -
郑问的《阿鼻剑》、松田隆智的《刚拳儿》;格斗类 - 冨樫义博的《幽游白书》、鸟山明的《七龙珠》;幽默搞笑类
-高桥留美子的《福星小子》;灵异类 -藤田和日郎的《魔力小马》、小畑健的《死亡笔记》;政治类 -弘兼宪史的《政治最前线》。
[ 點閱次數:5698 ]
诗人,漫画迷,幻想家。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