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文字的審慎 ◎張依蘋
考慮再三﹐似乎還是應該寫一篇短文﹐澄清‘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國際研討會’迴響文章對拙作‘搜尋者與再搜尋者﹕馬華文學與現代性進程的一種類型’ 的誤解﹐以及﹐提供另一種看法。
其一﹐選擇黃錦樹﹑陳大為和鍾怡雯三位六字輩學者創作者為研究個案﹐並非將他們置放‘唯一’ 的位置(正如學者何啟良在現場言簡意骸提醒的﹕旅台文學當然是馬華文學其中一個重要的部份﹐但我們多看其他類型的馬華文學作品也是同樣重要的) ﹐就像第二天會議結束前﹐張景雲先生語重心長提點﹕‘言筌集’ 的解讀﹐就當作其中一個60年代詩集的case study。
其二﹐研討會上宣讀的是演講稿﹐並非論文的定稿﹐這在學術研討會是相當普遍的。筆者在研討會上提供的稿件首頁開端也聲明﹕‘本文僅為論文初稿﹐請暫勿引用’。論文之附上註腳﹐是為了論文出版的用途。好的觀眾可以從演講稿的脈絡得知論文的重點。論文的重點也不會是在註腳的部份。
從美學的角度分析文學作品﹐面對的是作為藝術形式的文學作品﹐不為唬人﹐也不必頌人﹐是就藝術符號進行有條理而嚴肅的詮釋。迴響(1)回應者也許還沒看完﹐或看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比較淺的簡單回應﹐對自己是危險的﹐也可能誤導後輩。但凡藝術工作者都在嘗試建構自己的藝術形式﹐好的藝術作品的內部都是自給自足的﹐這點應無疑義。
在台大唸中文研究所的第一年﹐選修了何寄澎教授開的‘台灣文學專題研究’ 。第二年﹐我又選修何教授的另一門課﹐‘現代散文研究’ 。同樣是何老師的課﹐上完第一年的課﹐大部份同學感到苦不堪言﹐因為﹐我們一整個學期接近一半的時間都葬送在‘研讀’ 發生於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的﹐那些意識形態淹沒文學性的筆戰文章上。(陳映真﹑余光中這些優秀的前輩寫手都被波及﹐而曾經受傷﹐吾人不可不慎。)第二年上‘現代散文研究’ ﹐感覺卻完全不一樣。我們直接進入文學作品的情感﹐深度分析個別作家的風格與貢獻﹐每次下課時﹐雖然肚子已經很餓﹐天色也慢慢轉黑﹐卻因課上豐富的文學嚮宴﹐意猶未盡﹐在各自回家必經的文學院迴廊上﹐歡喜地親切交談。
從台灣鄉土文學論戰這一頁歷史來看﹐貼標籤或意氣的文字對文學的發展不止無益﹐竟是有害的。因為﹐論戰期間製造了一大塊混亂視聽﹑非文學的‘文學史’ 。即便不是文學性的文字﹐一旦進入文學史﹐卻無以迴避﹐後輩學生竟因而被逼卡在烏煙瘴氣達半個學期﹐只剩一半時間呼吸真正的文學作品。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曉﹐有益於新生代文學發展和傳承的﹐大約不會是沒有根據文本進行論述的那些週邊文字。我們當然不希望﹐未來大學生上‘馬華文學’之前﹐竟得先上‘馬華文人相輕史’ 。籌辦﹑研討﹑參與‘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國際研討會’ 的﹐包括非馬來西亞藉的訪問學者舛谷銳教授﹐都是對馬華文學有心之人﹐馬華文學尚且地荒人稀﹐有心人需要成為彼此文字的良心。
清嘉慶﹐道光項生自序憶雲詞﹐曰﹕‘不為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雖然﹐明清之際的顧炎武在《日知錄》裡疾呼‘不作無益之文章’﹐在清朝﹐文章無益顯然還是常態。或許﹐我輩文字工作者最終只能謙卑但求文章無害。
[ 點閱次數:59358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
全站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