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國際研討會專題之七  ◎  有人出版社
研討會專題 2005-09-02 19:07:53
Bookmark and Share

学生七问:马华文学与现代性国际研讨会衍生出来的问题
◎ 纪录:范其煌、萧雯韵
◎ 提问:拉曼中文系学生
◎ 回答:張依蘋

生:什么是纯文学?

要求一个东西纯,这纯度得有所定义,在特定意涵的脈絡下,才能定义何謂纯文學。如果有人的血统是混血儿,你要求他纯,他充其量只能是纯的混血儿。論到纯文学,需讓文学安放在应有的根本,角色,和位置,这东西不是平面或固定的,而是具有发展性的事物。

按照藝術哲學家蘇珊蘭格的美学角度,文學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凡有机体都会成长、都会改变。我相信纯文学需要參照现代文学一起谈。我对现代文学的定义是阶段性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现代文学就是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我们的时代,有我们的时代的文学,这跟宋代的、唐代的都不一樣。在我們认知的定义裡,现代文学就是活在现代的人的文学。

纯文学可以延伸出很多讨论空间。我们现在已进入很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者說,消费的年代。如果文学的纯度被影响的话,可能的元素除了政治就是商业机制。譬如出书是为了可以卖,那已經变成很典型的资本主义结构的机制,文学也不能倖免。当文学变成商品,它需要市场,就得顺着顾客导向。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可能就不纯,因为文学的动机不纯了。

如果回到五四阶段,周作人先生喊出的‘人的文学’口号,所谓文学就是很真实、很诚恳地面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经验书写的文字紀录。当然,文学作品是透过完备的艺术形式构成,不是凡文字就是文学作品。(換句話說﹐王菲在‘2046’裡哭就是藝術表演,在狗仔隊追訪時哭就不算藝術。)那不纯的文学呢?我们暂时把大众文学放在里邊。大众文学之为文学大众,原因大多數人的品味。在商业社会的基调裡,大多數人的選擇﹐不见得都对焦文学本来的位置。这样,文学的主体性就被商业机制消掉了,文学变成客体,主体被消费的形式取代。

纯文学是一种唯美文学吗?

唯美文学是纯文学其中一种。唯美文学的典型人物是愛爾蘭的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中国文学传统里的徐志摩也可归类为唯美文学一派代表人物。唯美文学就是“把人生文学化,把文学人生化”。我们看到的徐志摩确实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的一个文学家、艺术家。

生:马华文学的作品是否一定要有关于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才算马华文学呢?

我宁可马华文学作为还在发展的一种开放事物。基本上,我们可以认同,马华文学绝大部分作品是马来西亚华人所写的文学作品。

那么,是不是表示只要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华人,不管他的作品里有没有所谓的本土性,都算是马华文学?

如果你要一个简短答案,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他們都是在文化意义上,作为马来西亚人的身份所发出的情感符号。

如果一个留台马来西亚作家的作品受了台湾文学很大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作品和台湾文学没有差异,就因为他们是马来西亚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应该归类为马华文学?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留台马来西亚作家作品,都有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将来地球会不会出现一个馬華文學作者,他所写的文学作品完全没有马来西亚风土人情,到时我们再試試解答这个问题。

生:什么是大中国核心思想下的海外华人文学?

这可以归类马华文学的中国性议题。这个部分很多人在做,包括钟怡雯在内的学者作家,都曾论述马华文学作品的‘中国性’。这课题可以跟所谓断奶论一起谈。我们受‘中国性’ 的部份滋养,是不是到一個階段必须断奶?开始跟‘中国性’说再见,然后,‘再生’属于马来西亚华人本身──自生自足的──主体性的文学?马来西亚土地上的馬華文学没有办法摆脱的命运是,我们必然是‘再生’的,等于说,我们还在使用这种文字,但我们试图在文学内容建立和典型的中国文学有別的文学体系。

什麼是馬華文學‘残缺的中国性’?

从文化中国的角度,马来西亚处在边陲位置。目前中心是海峡两岸,他们那边还在讨论、还在较量,所以跟我们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要在马华文学里提出‘残缺的中国性’这种说法,我们或必面對一个事实──我们的祖先确实从中国来到马来西亚,我们的文化身份有其斷裂性。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到中国,你会发现,在中国土地上,我们的身份是外国人。就是说,如果你还强调中国性,它一定是残缺的、斷裂的。

生:如何定義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学?

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目前的定義是马来文的文學作品,这是我們国家文学架构过程里,很值得思考的面向。我们現在面对的国家文学,一个建构中的文学体系,里面出现一种兩難。这兩難如何跨越?就看我们不同种族新生代之间如何互动,看产生的结果可不可能调整结构,进一步发展这个空间。如果马来西亚国家文学只是马来文书写的文学,馬來西亞人永遠面对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分享非馬來文书写的馬來西亞文学遺產。可能的方法是通过翻译,把華文书写的作品翻译成马来文。

那这还算是马华文学吗?

你可以说这是马华文学的异族兄弟姐妹。翻译的过程是增加和减少的过程。没有作品可以从一种文字跨到另一种文字,而又完整再现。它只能是以不同的文字再创作一回。

再创作的翻译文学还是马华文学吗?

你不要忘记本来用华文书写的作品还在。我們以為,现阶段国家文学还在進展。当国家文学还不能以非马来文书写的时候,恐怕这就是国家文学裡的马华文学过渡期的居所。

生:如何分別无国界纯文学与 三位一体马华文学?

文学作品本身,它不须考虑写的是无国界纯文学或所谓三位一体马华文学,它只需要很真实、很诚恳地按照生活经验、情感状况,去书写感知的一切就好。至于界定文学是纯文学或三位一体马华文学,是评论家的事。在评论界,所谓无国界纯文学、三位一体马华文学、在台湾的马华文学、或在中国的马华文学、或者是本土性文学,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和所谓三位一体马华文学并存。我们需要多种声音,这是‘众生喧哗’的时代,不只文学作品需要多元化的声音、不同的自由度,在学者做评论的学术界,也需要更多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才能让马华文学的发展更有生命力、更加蓬勃,也將激发更多可能。

现代性是不是等于批判传统?

现代性不等于批判传统,但现代性一定包括批判传统的成份。我们需要知道过去才能展望未来。

生:马华文学如果要更上一层楼,是否要脱离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甚至脱离文字本身?

这已經不是从天而降的東西,這是我们看不看到,要不要面对,都存在的东西。它如果已经从没有变成有,我们不能把它从有变成没有。马华文学要更上一层楼,需要超越本土性、现代性、中国性框架,这是视野命题。我们都知道,马华文学作为华文的文学作品,它與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甚至其他地方的海外华人作品都有关系。马华文学从中国文学脱胎而出,发展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变成新的生命体。同时,就如我们面对马来文学或印度文学,在马来西亚,国家文学包括組成國民總體的土著的文學、马来人的文学、印度人的文学,以及华人的文学,这四類分法又可以统合在国家文学命题之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未比较成熟地对国家文学达到共识的阶段。

马华文化对马华文学的定义正在讨论的阶段。同学提出马华文学的不明确性,确实,马华文学還處在不明確階段。那么,也不要因为不明确而感到混乱、不安全或忐忑。因為,不明确也顯示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以再去努力的方向、和一种自由。所以,基本上是好事。

马华文学需具備可以超越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的视野。但是它又不必脱离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这是微妙而美好的共生关系。在这意义上,我们从评论的一个角度来看,马华文学要更上层楼,也許最终要把它按放世界文学的视角期待。那当然就和宇宙有关系。我们知道,追求知识到最后,是去追问宇宙万物的事。如果文学是人的文学,这个人的知识成长到某个阶段,一定会继续追问宇宙万物的奥秘。

生:文学与电影?

文学与电影都是艺术表现手法。当我们问文学是否已死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文学从来不死,也不能死。因为,文学发展到后来已不只是文字,甚至可以一种非文字形式存在。这里就有一个名词呼之欲出,就是“电影”。一部电影开拍之前,必须有剧本。如果没有剧本,就必须像王家卫那样,有个愛思考的脑袋。所以张曼玉、梁朝伟整天等着王家卫的脑袋感觉到什么就拍什么,这就是电影的文学形式。电影这種形式,可以达到文字因局限不能達到的地方。比方说,它可以整个具体视觉效果,颜色、音乐都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是移动的空间。文学是文字艺术,电影却是结合时空的艺术。电影的时空是立体的,文学作品在没有读者参与時,基本上的时空撑不起来,就暂时是平面的。当然,通过读者的介入后,它的时空也會立体化,整个过程比较细致,也不直接。相对地,电影可以提供直观的艺术效果给观众,所以有更强壯的号召力、更高的流行性。

可是将文字拍成电影就好像有一个框架局限着观众的想象,想象力就会变得没那么的灵活…

凡事都有两面,一张纸削得再薄,始终還是有两面。同理,每一件事物有它的优弱点,电影和文字也一样。文字不能傳达的,电影可以抵达。而电影抵达之后,又會制約文字能提供的想象空间。這也是兩難。
說到想像,我們真希望未來有馬來西亞人拍一部叫‘2063’的電影。想一想吧。

在我们的时代以及我们至少看得见的未来,电影大概還是没有办法,也不需要取代文字艺术。谈到这里,我们可以試試作一个小小结论,就是文学不死。

(原載28/08/2005星洲日報新新時代)

[ 點閱次數:56219 ]

7 則回應

1."现代文学就是活在现代的人的文学"
這一句好玩.

2.文學的動機不純,文學就不純了?
這想法也很好玩.

3.唯美文学就是“把人生文学化,把文学人生
化”好玩的句子.

4."马华文学绝大部分作品是马来西亚华人所
写的文学作品。"
這句話如問張瑞星,他會問:那用英文寫的呢?
若問莊華興,他也會問:用馬來文寫的呢?
有一點好玩啦!

5."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留台马来西亚作家作品,
都有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将来地球会不会
出现一个馬華文學作者,他所写的文学作
品完全没有马来西亚风土人情"
這就更好玩了:陳大為的"治洪前書"
李永平的"海東青"等
張草的系列科幻作品
都有"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嗎?好玩.
(當然啦,其他作品還是有,但並非"都有")

6."中國性"vs"斷奶論"?也是好玩的議題.

懶墮玩了,各位看官們,可以一邊看這篇訪問稿一邊玩下,俺累了,想去睡覺,不奉陪了.要不然就玩玩沒了.
路人乙 [訪客] 2005-09-03 @ 01:50
"马华文学需具備可以超越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的视野。但是它又不必脱离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这是微妙而美好的共生关系。在这意义上,我们从评论的一个角度来看,马华文学要更上层楼,也許最终要把它按放世界文学的视角期待。那当然就和宇宙有关系。我们知道,追求知识到最后,是去追问宇宙万物的事。如果文学是人的文学,这个人的知识成长到某个阶段,一定会继续追问宇宙万物的奥秘。"

对于已有“超越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的视野”这方面的作品,有没有人可以提供一下参考?追问“宇宙万物的事”,我们在这方面又有哪些的叫特出的人才或作品呢?

诚如何乃建先生的作品,算不算个代表?

马华文学断奶不断好像不是问题,是养分不足导致贫血,对吗?所以旅台的马华作家作品有了以众不同的魅力。对于以上两方面如果有了更特出见解,是否本土马华文坛才更有竞争力?或纯粹的更有观赏性?

一般公认,美国电影的科学与逻辑基础是很难被东方电影界所超越,东方电影的强项在于内敛的形而上方面。在于文学方面,在大马的我们好像也走不出这个框框,对吗?

还望各方高人指点。
问题少女 [訪客] · http://不知为不知 2005-09-06 @ 15:23
"马华文学需具備可以超越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的视野。但是它又不必脱离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这是微妙而美好的共生关系。"

從以上的文字解讀來看,這段話的語意是充滿著矛盾性的.所以俺就是覺得被訪者的話處處充斥著令人發噱的原因.這應該也是黃錦樹談"超越"所招引出來的"災害"之一.俺是沒讀/聽過黃錦樹關於"超越馬華文學"的論述,但從他個人的論述背景和目的,以及他平時的論述理路,由此可以稍為清談一下有關於"超越"的問題.

我想黃氏談"超越",其實應該是不脫離湯一介談道家的哲學思想一樣,那是屬於一種"內在的超越",此一"超越即內在又外在".注意,這句話並非詭辭.即是說所有的超越都是奠基於自我的內在屬性.因為"超越"並非"天外飛仙",橫空出世的.而須先有所"本",精礪而出時,令人已不見其本,而跨出了框框和界線,形成了大家共同的資產.但並不是說它的"屬性"或"本"就不在了,而是如根鬚之於土內,樹高萬丈,根盤十里.當然,如果文章爾爾,即使空話西遊,還是難出寸土之外,而只能老死在本土之上,那就更甭談超不超越的問題了.

關於黃氏最近掘及"超越"的問題,暫且撇開"存在目的論"不談,就其創作理念,某方面而言,是一種期許,但超越本身,要配合創作的表現,技巧,特色等等技藝問題,不是說要超越就立刻可以超越的;也不是說跳脫馬來西亞本土書寫就叫超越,要不然這種"超越"就太容易了.只要大家在創作題材上不去涉及到本土,那每個人都成了"飛仙"啦?

既要"超越",則對文學技藝的磨礪是必須的,外加觸及的題材必須深闊,當然不必如上訪者所陳述:"上連宇宙"之類的空話.其實從老人的眼睛去觸摸歲月的皺紋,或從小孩的話語去傾聽世界純真的訊息,或從一個鄉村的沒落去探索人類的足跡,每一個沉思的方向,都是一種跨越的姿勢,看自己如何去處理自己所熟悉的題材而已.但創作如烹飪,不但材料要備齊,技術,時間的拿捏,都必須恰到好處,這只能靠經驗,非一般教習所能為了.而創作,則必須回歸到基本功--語言.若書寫能力不好,縱使再偉大的題材擱之在胸,也會被蹧踏掉.其實這方面是馬華文學最大的問題.

此外,談"超越",不是說你得了國外的文學獎就叫做超越了.其實對文學獎瞭解的人,都知道文學獎本身具有一種"創作的內在機制",在台灣那些不斷收集文學獎勳章和獎金的得獎常勝軍最瞭解這創作機制的運作了.他們往往可以針對不同的文學獎項創作不同特色的作品,因此這些人最多只能成為文匠,倒也可惜了他們一身的才華.其實對文學獎有過省思的人,應該會同意,文學創作獎只是一個提供磨筆試煉的場域,對新銳而言,它無疑是一個機會,但也同時是一個陷阱.若老死在文學創作獎裏頭,則你最多只是贏得俗世名聲,然而你的作品卻永遠難以自我"超越"了(推薦獎例外).

回過頭來談黃錦樹.黃氏這些年來從台灣文學借來了許多議題,然後當著手榴彈一樣丟到馬華文壇上,丟得一些人"雞飛狗跳".不論是"經典缺席"(最近他對此看法有點修正)"斷奶論"或"中國性"等,當然,他山之石,還是可以用來補馬華文壇的缺角,但這樣議題的拋出,在馬華文學上還是可以有辯論的餘地,我想黃氏拋出這議題的原意應該也是如此,可是馬華文壇上可辯之人寥寥無幾(這可能涉及到學識修養的問題),而結果卻走入了兩個途徑:一是支持者對這些議題不經思考全單照收,二是反對者刀劍盡出,以致辯論陷入非理性的泥沼,而造成議題的指向被磨滅掉了.這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

其實,我一直覺得,馬華文學創作者不須妄自菲薄,少數幾位的創作者還是相當優秀的,他/她們的文學技藝其實也並不輸黃錦樹和陳大為等人,甚至做為一種反面思考,他們也可以指出黃,陳等人的作品是一種"台灣化的馬華文學",此謂台灣化的馬華文學最主要是表現於語言的書寫上,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窺見是吸著台灣現代文學的奶水長大的,這與中國當代文學漢語系統的表現是迥然有別.這似乎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而台灣的現代文學源頭,則可以追溯到五四文學上去--而後演繹為一種比較趨向典雅和純正的中文.致於馬華作者其實不須預設學習的對象,中國,台灣,香港,歐美的書都垂手可得,再加上本土馬來語,只要通過語言書寫的試煉,為何不能創造出自己的聲音?

只是回歸到現實性的問題,馬華文學缺少可以發表的場域,缺少推動文學的風氣.兩個文藝副刊就撐起馬華文學?而且報方也並不重視馬華文學的創作.在台灣,主編副刊者,盡皆名家和報館的高職,他們的影響力,創造和主動性都很強.(而且大多數都是詩人,因為詩人可以看懂詩的好壞,當然也可鑑識出散文或小說的特質,不會魚目混珠.而小說家當主編,面對詩稿就可能有點束手無策了)但在馬來西亞,好像阿狗阿貓都可以當文藝版的主編了.夫復何言?

累了,後面還有幾個問題,下次再談啦!
路人假 [訪客] 2005-09-07 @ 04:15
好的文學作品,即使寫得很本土,或現代性,作品本身自然會超脫於這些框架,而成為普世認同的佳作.如馬奎斯,奈波爾,柯慈,辛姆波恩卡(W. Szymborska),米勒斯(C. Milosx),德瑞克.沃克特(Derek Walcott)等這些諾貝爾文學家,不論其小說或詩,都是由自己內在的家園土壤出發的,但是他們的作品卻已各別超越了哥倫比亞,千里達,波蘭,捷克,聖露西亞島等國界,而成為世界性的作品.這種"超越",也就是"即內在又外在"的例子了.所以做為一個思想成熟的創作人,大可不必去管那些評論者在論述時所設下的框框,那是他家的事,何必與之"共舞"呢?最重要的,還是能不能寫出好的作品來,並讓你的作品說話.

四年前,台灣的一些學者,如龔鵬程等突然揭起"世界華文文學"的旗號.其背後目的無非是以此做為抵禦台灣"本土"文學的擴張.雖然也曾辦了一兩個研討會,但看來似乎成不了甚麼氣候.至於中國大陸在這方面已行之多年,更辦了很多屆的相關研討會議,但大多落入聚會的形式化,成果並不彰顯.然而,即使世界華文文學這大框架成形了,毫無疑問的,仍然有中心與邊緣問題的存在,只是這問題被圍在這框架裏頭而已.也就是說,主體的認知性還是不會就此被泯滅掉.即使你寫的東西不具有馬華本土性,在身份的認定上,你的作品還是會被歸類為馬華文學的.

這裡,回歸到馬華文學的認知上.這涉及了一個主體認識論的問題.關於這問題,如果稍有讀過拉崗(Lacan)的"鏡像理論"者,應該會有所瞭解.故不在此贅言.就簡單的概括一句,你身份認知的建構,其實是由別人所形成的.如你叫李七屎,當別人叫起你的名字時,你回應一聲"在",你即以此李七屎之名而存在,然後他者在於你的外在形象,如膚髮的顏色,語言,在居地,文化習性等等,建構出你的特質,然後給你編碼:"馬華文學".即使你否定這樣的編碼,展現出你的"抵抗詩學",仍然是無效的.黃錦樹,陳大為,鍾怡雯等人在台灣的處境即是可供討論的議題,他們若想稱他們的作品為"台灣文學",則本土派則完全不認同,而認定他們的創作成品為馬華文學.即使如李永平,儘已歸化為台灣公民,作品的馬華色彩全被抹去,但他的定位仍舊還是很"模糊".因此,踏實一點,少狂妄無知的去喊一些沒有營養又毫無實際效用的口號(即使要搞文學革命,也要有一定的學識,在理論和作品的實踐上配合進行,如胡適談八不主義,陳獨秀談三大主義,都是在某個文化氛圍的認知和高度視野上來論述的,並非空口喊爽)

總歸一句,做為一名創作者,就老老實實將自己的本事做好,寫出好的作品.管他斷奶不斷奶的,本土性或不本土性,中國性或不中國性.文史春秋,由得他人去評斷好了.

路人真 [訪客] 2005-09-07 @ 13:19
路人真,糾正一個錯字,波蘭詩人C.Milosz。
糾正 [訪客] 2005-09-09 @ 19:02
你說的也有道理.
半導體 [訪客] 2005-09-12 @ 11:25
录了下来当课业参考
谢谢
ymoon [會員] 2007-09-03 @ 14:33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有人部落

馬華文學後浪潮。眾聲喧嘩,一個張揚的居所。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33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