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頁數 : << 1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2004)
洪尚秀电影精彩的地方是在故事的细节处,每个细微的动作和对白,琐碎细致得如同真实的生活里正在发生的一样,丝毫不差、纤细毕露地再现情感生活的空隙。喜欢上洪尚秀电影的人,会发现并嫌弃其他电影的剧本“太过笼统”。细节,就是洪尚秀的拿手好戏。
情感生活的空隙和哀愁,游移不定以及无法真正依靠,一贯是洪尚秀的电影主题。但不是为观众造梦的浪漫爱情片。他善于通过生活细节来解构浪漫、剥开爱情的华衣,让我们看到内在的矛盾与贫瘠,每一针每一线男女的相处细节,似乎总是会让我们明白一点:人们为什么不可能相爱,相爱只是幻相,人人都自私,谈恋爱就是这么一回事。
不仔细举例说出细节就无法领悟其电影的出色。洪尚秀的电影,若单看剧情简介肯定觉得只是老套爱情故事的桥段。譬如《男人的未来是女人》的剧情简介:「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三角关系。多年后,两个男人碰面,他们决定再去见久无联络的女人。当年的回忆穿插在他们去寻找女人的路途中。女人首先认识男人甲,分手后又跟了他的朋友男人乙谈恋爱,但因一些事不谅解而被抛弃。阔别多年三人又聚在一起,但他们都不能确定,她是不是他们的未来。」
且撇开老套剧情,留意观察人物的动作和对白:
例一
男人乙想见回女人,但心有愧疚不敢面对她,硬硬要男人甲陪他去,壮胆。百般游说,终于说服甲陪同。但两人抵达目的地时,乙却叫甲回去,他想要自己单独去见女人、独占女人。
例二
男人甲开始时一直拒绝男人乙的建议,甲说他不想要重见女人,他对乙这么表明态度。但见到女人后,甲却乘乙不在时,私下对女人说:“是我自己想要来找你的。”
例三
两个男人在等女人时,边喝酒边比较。乙对甲说:“从前我和她都喜欢在一起喝鸡酒。”这边才话落,那边厢女人出现,并说:“走吧。我讨厌鸡酒的味道。”
例四
回忆在倒叙。女人拒绝男人甲的做爱热情,扭扭捏捏,矜持地恼骂甲不尊重她。两人的关系里甲较主动,这暗示甲喜欢女人多过女人喜欢甲。女人当然没有向甲明说。但跟男人乙谈恋爱时,女人却一反消极被动,她大方利落地宽衣解带在乙面前,甚至还温驯地让乙替她洗涤私处。惯被宠坏的乙过后却自私将她抛弃。一此一彼,一冷一热,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对待,态度的落差。
例五
开始不愿跟男人甲做爱的女人随后改变主意,但甲紧张,早泄了,女人一脸丝丝的不满意,假装不经意地质问。男人甲反过来嫌她脚毛太浓没有剃掉。稀落对答后一阵无话可说,两人顿时陷入尴尬的沉默。
例六
现在。男人乙见到女人后,一开始时又哭又跪地请求原谅。女人终于被软化,男人乙重新征服女人。隔晨,两人相携走在街道上,乙又恢复自私,一言不合将女人抛下,独自离去。
从以上的动作和对白的细节里我们了解到:那些“恋爱”中的人们总是前言不对后语,想要又不要,忽冷忽热,欲擒故纵,不诚实,狡猾善变,爱说谎,自我辩白或自我掩饰,投机取巧,朝秦暮楚。因此注定游移不定的爱情面目,不可能坚贞的,华而不实的,云诡波谲的,虚伪的,自私的。唉,也是人性的弱点。相处之际,人性弱点一一向彼此展示,遮蔽了爱意,伤害与背叛显现,谁转过身,背向对方,激烈弃绝而去,或避重就轻,随便挑选,逐渐趋向平淡乏味。。
参阅: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56852/
[ 點閱次數:8345 ]
《海邊的女人》(2006)
最近又發現一名讓我喜歡的導演——洪尚秀,第一次接觸就覺得他的主題風格相當接近法國新浪潮“解構浪漫”大師侯麥。
類似侯麥,洪尚秀勝在非常細膩真實的人物動作與對白當中呈現人性的細微複雜面貌以及他們詭譎投機犬儒偽善的本質/世界觀/意識形態。所以,分析洪尚秀要從這裡著手,仔細分析每個人物的動作和對白。 。 。
如果看不到細節處,自然會覺得劇情是很瑣碎普通的男女情感故事而已,卻忽略了對白裡的人生哲理,以及自人們處於日常生活偶現的情感-道德弔詭裡看到人性的詭譎面貌。
這就是洪尚秀的功力所在,老套情節,然而故事的細節卻非常豐富細膩,我尤其喜歡角色們總是暗藏玄機的對話。
不過,相比侯麥的理性,洪尚秀的作品則比侯麥多了一份很濃稠的愁緒,較具感性,但不濫情,是一種分析條理的知性與壓抑中滲透出的感性哀傷。
情感生活的哀愁和無法真正依靠,一貫是洪尚秀的電影主題。有關愛情,但不是為觀眾造夢的浪漫愛情片。他善於通過生活細節來解構浪漫、剝開愛情的華衣,讓我們看到內在的矛盾與貧瘠,每一針每一線男女的相處細節,似乎總是會讓我們明白一點:人們為什麼不可能相愛,相愛只是幻相,人人都自私,談戀愛就是這麼一回事。
從劇本設計的人物動作和對白的細節裡我們了解到:人們總是前言不對後語,想要又不要,忽冷忽熱,欲擒故縱,不誠實,狡猾善變,愛說謊,自我辯白或自我掩飾,投機取巧,朝秦暮楚。因此註定游移不定的愛情面目,不可能堅貞的,華而不實的,雲詭波譎的,虛偽的,自私的。唉,也是人性的弱點。相處之際,人性弱點一一向彼此展示,遮蔽了愛意,傷害與背叛顯現,誰轉過身,背向對方,激烈棄絕而去,或避重就輕,隨便挑選,逐漸趨向平淡乏味。 。
另外,經由《江原道之力》(1998), 《男人的未來是女人》(2004), 《海邊的女人》(2006)可歸納出一點:影像敘事結構分成前後半部,前半部畫面明亮爽淨,平淡閑逸,場景多是白天;後半部畫面幽暗冷肅,令人感到窒息,場景多是夜晚。
平淡之中,還原生活俗世相,
無奇以外,尚需人性細心嚼。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300259/
[ 點閱次數:11371 ]
思考命題:俗世情感的不可依靠,人性深處的自私自利
1. 人間四季:冬天的故事 (1992) 法國, Eric Rohmer
冬天的故事,关于完美。这个影片的最初两分种,就是“完美爱情”的两分种广告,海滩边的两个人,美得,好得,象是不应当分开一样。但是他们很快就失散了。五年过去,菲莉丝的生活能够独立,感情却总在徘徊,她下定决心跟马桑走,却只走了一天又回头,她需要路易的安慰,但得到了安慰之后又吝啬地不付出。她说她,只爱夏何洛,女儿的生父。“只能与令人疯狂的人生活”。这几乎是个注定的空空等候了。但是侯麦却让他们在公共汽车上再相遇。没有变化。爱情还是爱情。
2. 呐喊與細語 (1972) 瑞典, Ingmar Bergman
艾格尼丝身患不治之症,自知一病不起,对人人恐惧的死亡早已习以为常,抱着全然无所谓的态度。她所能做的是对往昔的回忆,她现在全部理解了母亲当初的想法。她的两个姐妹前来照顾她,但两人却充满厌恶和恐惧;在三个姐妹之间,隔膜已深,都有各自的问题,而又彼此难于沟通。艾格尼丝在身心的折磨下默默离开人世。《呼喊与细语》被认为是伯格曼最令人深省的电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性深处的痛苦、自私和无奈。影片的每一段落均以一个女人面无表情的脸部特写开始,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以其独特方式冷峻地传达出人与人之间肉体与灵魂的隔膜。
3. 不羈的天空 (1991) 美國, Gus Van Sant
麦克(瑞凡•菲尼克斯)和斯考特(基努•里维斯)同为沦落街头的男妓,然而因为相差巨大的家庭背景,“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他们并非表面般“心照不宣”。时常昏厥的麦克脑海中一直充满着有关童年的破碎片段,爱达荷的诗意田园也常常入他梦境,他一心想找回离家出走多年的母亲,将斯考特视为唯一可以依赖的知己和爱人,但最后还是遭受被遗弃的命运。斯考特本是波特兰市长的儿子,“自甘堕落”只为体会放荡青春的快感,他清楚地知道,虽然现在陪着麦克一路从波特兰到西雅图,又从爱达荷到意大利,麦克却成不了他最终的温暖归宿,最后他还是要回归的,是虚伪的令人窒息的正常体制。
4. 生活的發現 (2002) 韓國, 洪尚秀
失意落魄的演员金俊淳(金相庆饰)遭遇人生低谷,朋友邀他去春川散心。也因此,他结识了秀婷(芮智媛饰),她对金俊淳心仪已久,为彼此结识感到高兴,他们的关系迅速进了一步。但是俊淳对她却没有更多的好感,赶着离开了春川。中途在火车上,他邂逅了少妇孙娅(秋相美饰),双方谈得相当投机。孙娅认识他,但俊淳一下子记不起在哪见过她。俊淳想着能进一步突破,尾随孙娅到了她家附近,并且再次约得对方出来。当他大表爱意,想着能和对方长久相好之时,上天却开了一个玩笑。
5. 在魔鬼知道你死前 (2007) 美國, Sidney Lumet
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安迪(菲利普•霍夫曼 饰)最近因为投资失败,手上资金不足,竟打算与弟弟汉克(伊桑•霍克
饰)一起到郊外打劫一家珠宝店。而店主正是安迪兄弟的亲生父母。两人计划好后,以为自己已选择了恰当的时机下手,怎料途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以外。他们的家庭表面上和睦美满,但实际上家人都各怀鬼胎……
注:資料來自時光網
[ 點閱次數:9358 ]
在看《春之雪》以前,先看了導演行定勳的前作《在世界中心呼喚愛》,領略了後者的敘事鬆散、缺乏深刻內在的描寫與心理張力,只覺得失望,雷聲大雨點小,所以對《春之雪》不復抱太大希望,雖然我本身是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迷。
《春之雪》其實拍得比《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好,也比我預料的好多了(多虧了妻夫木聰的表演,這點倒出乎我意料),但作為三島的小說迷,究竟還是覺得有所欠缺。原因在哪?
首先,日本的愛情電影一直具有某種特色,這特色幾乎就是日本愛情電影的標誌,也就是其logo。日本的愛情電影當中有大量產品皆有一項共同點,也就是其產品之標準製造模式——“唯美純愛式”的愛情故事模式,皆強調極致的耽溺、偏執、淒美、痴迷;女主角的性格塑造總是被設型為那種對愛情即單純又固執、清澀之中缺乏深省的情懷。這“標準”情懷在日本少女漫畫裡是相當普遍的,或者我們可說它們如出一格,某種定型Stereotype,這些都是為了人們對浪漫故事的需要。
《春之雪》秉承日本純愛電影的一脈相通,將三島的小說改編得“浪漫”化,但三島的小說重點從來不是描寫浪漫的愛情故事,“解構浪漫”才較接近其小說精神,或更貼切地說,三島的小說無不致力於描寫“淒美的殘酷”,大抵是三島的世界觀——愛之殘酷,感性之殘酷,意誌之殘酷,信念之殘酷,死亡之殘酷,人生之殘酷,更尤其是——耽溺之殘酷與美之殘酷!
讀三島的小說從來是一種痛苦的修煉,為什麼痛苦?因為三島的小說總是充滿靈欲兩極拉扯的心理張力,那種拔河的緊繃張力狀態源自心理的矛盾——其小說人物總是致力於強使極致的理性(靈)去壓抑、征服、駕馭非理性的慾望/情感/情緒(欲),但騷動張狂的非理性豈甘於被壓抑?極致的壓抑必隨著極致的釋放,甚至爆發。愈是用種種冷酷的理性意識與意志力去抵制原始的非理性,乃至修煉成一顆極致冷酷的心,愈是用虛偽冷傲的外在表型去掩蓋包藏真摯熾熱的內在,愈是難禁愈是強禁,以致抵達精神上“虐”之境界(S/M)(因此其主角總是骨子裡帶有禁慾主義的、偏執狂的人格)——這就是“三島的精神”,也是某種悲劇精神。
皆懷有一顆冷酷的心——下自陰險狡詐的女僕,上達道貌岸然滿口道理的尼姑,說穿了,他們不過是皆修煉成了一顆冷酷的心!他們自虐也他虐!
妻夫木聰很準確地表演出以上所說的精神,他瘦削凌厲的臉部輪廓線,深邃炯懾的眼神,單薄偏噘的嘴唇,以及清冷孤傲的氣質,恰好符合三島小說的人物。這只能說是選角上的成功吧!而小說之細膩?心理描寫之深刻?存在之狀態?這些內涵經已被抽掉了,剩下戲劇性的骨架,為了煽情目的(使故事Sentimental化),顯出純愛情懷(Romance的正面需要),雖然不失精彩吸引,雖然隱約暗藏冷酷的陰影,但那陰影究竟是稀釋了,僅僅是一抹淺淺的影子。
建議三島小說迷尚可去看另外一部影片:篠原哲雄的《慾望》,雖不是改編自三島小說(原著是小池真理子的《慾望的迷宮》),但小池真理子本身是三島小說迷,她對三島精神之理解大致上還算中肯,而篠原哲雄也還算拍得“形神俱在”。
8.3
春之雪(2005)
影評(2)
收藏(84)
[ 點閱次數:9339 ]
《晚春》(1949)小津安二郎的中期作品,也是他作品中情感最凝练的一部,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我觉得,他向来平淡叙事,那些瑣碎生活裏的人事和情懷,但这次音乐丰富多了,主角臉部特写鏡頭多了,花树因风摇晃叶影婆娑的空镜头也相当的多。。。
後期他在處理空鏡頭方面,已經養成一種風格,即在情節段落之間像幻燈片一般連續放一連串風景分鏡頭,而配樂同時響起。一般空鏡頭是為了提供故事背景,但小津的空鏡頭,卻能夠烘托情境,有一種淡雅適然的寫意作用。
不止是日本,小津現今已被世界影壇公認爲大師,我想是因爲他的電影裏含有對生命與時光的體會,從無奈到淡泊,從一些瑣碎細微的日常生活与时光流逝之細節流淌,我們看見了生命的歷程.
有一个关键,为什么小津的故事经常重复女儿不愿出嫁这么一个环节?
补充:
我发现有这么一个女儿不愿出嫁环节的影片,有晚春 (1949),麦秋 (1951),东京物语 (1953)(媳妇不愿再嫁),秋日和
(1960),秋刀鱼的味道 (1962)。
拍晚春 (1949)时,小津已46岁。
我猜测晚春 (1949),是开启这个共同环节的作品,也开启他后期作品风格更一贯化以及更趋向平淡的趋势。
不过,晚春 (1949)以前即二战前的作品,我目前只看了3,4部,因此还不敢确认。。
害怕无女伴膝而孤独确是一个因素,可能因此形成小津的情意结吧。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298337/
附錄:
剧情
纪子与丧偶的父亲相伴,情愿错过婚期;父亲不愿耽误女儿的终身幸福,谎称自己要再娶。纪子信以为真,终于决定嫁人。婚期日近,父女俩最后一次结伴旅行去到京都。回来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冷清的家中只剩下父亲一个人。
更多>>
幕后/花絮
此片是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津的作品一贯格调淡雅隽永,看后使人感到回味无穷。而小津最具代表性的低位摄影法、黄金分割置景法、超现实主义的黑白对比等独特的艺术特征都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该片主题仍是以小津一直所关注的写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为主线,影片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他通过对平凡生活的描写,来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歌颂人的善良本性。此片被列为当年十大最佳影片的第一位
[ 點閱次數:9115 ]
原創影評:
《獨生子》(1936)是小津安二郎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在繼承默片的風格之後,《獨生子》是一個過度期的作品,是一個分水嶺。《獨生子》後,小津拍了《父親在世時》(1942),明顯改變,也開啟了他後半期的一套敘事格式,進而發展更臻完整。
《獨生子》作為過度期的作品,雖然題材方面依然是親子倫理關係,平凡家庭的日常生活,但是和後期作品比較,可以歸納出一些差異:
1. 簡約對白 vs 瑣碎對白
和後期比較起來, 《獨生子》的對白寡,力求純淨和精練。自這部以後,對白逐漸瑣碎化,較嘮叨,日常對應的往來增多,也更細緻。
2. 豐沛配樂 vs 節約配樂
和對白相反,
《獨生子》的配樂的使用是相當頻繁出現的,經常鳴響渲染以催情緒的投入。到《父親在世時》時,已經改成在情節的段落,或者重要畫面才響起,目的作為敘事上的起承轉合,顯得節制多了,如此一來,情節也變得更平淡。
3. 風景鏡頭
《獨生子》一開始即有小津的招牌,風景空鏡頭,但是和後期比較,還是顯得單一。後期他在處理空鏡頭方面,已經養成一種風格,即在情節段落之間像幻燈片一般連續放一連串風景分鏡頭,而配樂同時響起。一般空鏡頭是為了提供故事背景,但小津的空鏡頭,卻能夠烘托情境,有一種淡雅適然的寫意作用。
附錄:
剧情
故事始于乡间螺丝工场,在那儿工作的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送到东京上学。十年过去,母亲首次往东京探望亲儿,以为他出人头地,却发现他才不过是与妻儿住在破房子里的夜校穷教师。母亲难掩失望,却还庆幸儿子是个好人。儿子却说:“但愿我没来过东京”……
幕后/花絮
该片导演是日本的电影巨匠,被称为“最有良心”的导演小津安二郎,他尤其是以“家庭”电影而著称,这是他第一次深刻地追求生活的悲哀的值得纪念的一部有声电影。小津一直坚持走默片路线,这部片子是他走向有声片道路的过渡作品,保留了他许多作为小津形式主义艺术固定下的一些东西,如极力控制声音简练台词;喜欢用石油桶、晾在竹杆上的衣服等有道具的场景进行过渡。此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
8.0
独生子 (1936)
影评(1)
收藏(13)
回复(0) |引用(0)|收藏(0)|推荐给朋友|推荐到群组|1次阅读|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632817/
[ 點閱次數:9092 ]
(Master of Narrative Details: Eric Rohmer)
《人间四季:夏天的故事》
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侯麥,而不是杜魯福或高達。侯麥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也是我最不敢輕易寫的導演,因為其精深處非三言兩語可道盡。侯麥的影片充滿思考質疑空間,合理之處卻又同時弔詭得很。侯麥的敘事主題,總是圍繞著日常細節裡,平凡人物的情感弱點和道德意識之糾葛。
·侯麥的電影,勝在非常細膩真實的人物動作與對白當中呈現人性的細微複雜面貌,以及他們詭譎投機犬儒偽善的本質/觀點/意識形態——透視人們是如何擅於偽裝慾望,如何不經意撒謊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如何自欺欺人而不自覺,如何堅持耽溺在虛妄的信念之中並以此生活,如何前言不對後語卻又面不改色,如何投機取巧佔盡便宜後再為自己的言行狡辯掩飾,如何這邊廂人說鬼話那邊廂鬼說人話,如何搬弄欲擒故縱想要又不要種種心理策略。 。所以分析侯麥,要從這裡著手,仔細分析每個人物的動作和對白。
·幾乎所有侯麥的電影,都是愛情故事。然而不是讓觀眾造夢的浪漫故事,而是從人物浪漫相遇相戀過後的相處矛盾當中,看見真實的人性——浪漫的華衣被剝下,浪漫被解構,進一步赤裸裸地曝露出人們的自私本質。
·如果看不到細節處,自然會覺得劇情是很瑣碎普通的男女情感故事而已,卻忽略了對白裡的人生哲理,以及自人們處於日常生活偶現的情感-道德矛盾困境裡看到人性的詭譎面目。 (侯麥的電影《六個道德系列》也是因為這種情形,所以比新浪潮其他大師如高達還要遲被肯定,直到拍了《綠光》(獲1986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侯麥電影精彩的地方是在故事的細節處,每個細緻入微的動作和對白,瑣碎細緻得如同真實的生活裡正在發生的一樣,絲毫不差、纖細畢露地再現情感生活的空隙。喜歡上侯麥式電影的人,會發現並嫌棄其他電影的劇本太過籠統粗糙、太過做戲、太過像演講台詞。
·侯麥的偉大,不在於電影語言形式的創新(這點是杜魯福或高達的成就),而在於劇本的細緻內涵,通過細緻鋪敘每個人物的對話和行為,從而非常“間接而巧妙”地揭示(這層揭示毋寧也是以相當隱藏的方式)人們暗藏內裡的心理動機之弔詭。所以每次看侯麥的電影都很疲累,因為要做到細微的觀察,非常耗費精力。
·侯麥的電影相當具文學性,這也是他令我喜歡的原因。 (我喜歡文學喜歡讀小說,其實比較起小說的精緻細膩,2個小時的影片一般上敘事較粗略,但侯麥卻成功地將小說的細緻融入電影了。)
1969 1986 1996
《慕德家的一夜》 《绿光》 《夏天的故事》
更多资料可浏览:
http://www.mtime.com/person/896874/
网友蓝卡的另一篇更完整影评:
“在探究爱情本质的过程中,侯麦几乎把三角恋的各种形式都表现出来。在《沙滩上的宝莲》中,我们可以看到侯麦如同书写小说一般组接自己的电影画面。将一个人在爱情中的双向性过程和交往中的随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侯麦:人间奇遇》
http://www.mtime.com/group/lesfilems/discussion/149586/
摘录网友精彩影评片断:
1。梳子:
“怎么样的心情下才能看侯麦呢?浮躁的生活中,容得下电影开头十多分钟的沉默,老电影无法鲜亮的色彩,平淡的人们,连爱情表达也平淡,那样的隔世之感。没有视觉冲击,没有音效震撼,偏还长!然而片中的对白都无法忽略,那不是为台词而台词的弱智编剧们能写出来的。因为角色们细密而琐碎的对话,影象上毫不出色的人们都有了真正的生活、个性和灵魂。 ”
源自:http://www.mtime.com/my/xiayucn/blog/570209/
2。小鬼阿布:
“在侯麦的电影里,男人和女人主要谈论的话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并且该如何在我们的社会(至少是欧洲社会)来给它们做出明确的解释。影片中的人物通常面临着人际关系方面道德上的困扰,并且相互之间面临着必须正视他们自己的感受、他们的怀疑、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忠诚。”
源自:http://www.mtime.com/my/wuzhili/blog/296775/
3。minuet:
“几部影片情节同样简单,都描写陷入感情的纠葛,困顿迷茫,不知所终,一番挣扎后柳暗花明,重拾生活。如果非要总结出一个主题的话,那可以表述为“响应心灵召唤,追求自我归宿”。剧中人物都曾在爱情上迷失,彷徨了一大圈最后回归自我,找回自己的家园。将“道德故事”更名为“回归故事”也许恰当一点。”
源自:http://www.mtime.com/my/677504/blog/811335/
附录
侯麦的生平:发布者:Mtime
法国导演,是法国新浪潮中最细致入微也是水平最稳的影人。原是一位文学教授和电影评论家,曾主持《电影笔记》的编辑工作长达七年。电影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对白多,如同室内剧,镜头简洁,讽刺但不刻薄。题材来源于当代社会的感情纠葛和心理涌动,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
1950年开始拍摄短片。1963年参加影片《六位导演眼中的巴黎》的拍摄,导演了该片的第4个插曲《星形广场》(1965)。从1962年起不断拍片,其中包括三组系列:第一系列是《六个道德故事》(1962-1972),第二个系列是《喜剧与谚语》(1981-1987),第三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1989-1998)。
9.2/10
埃里克·侯麦
影评(4)
收藏(79)
回复(0) |引用(0)|收藏(0)|推荐给朋友|推荐到群组|1次阅读|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921126/
[ 點閱次數:9389 ]
向來不輕易動筆,性格的緣故,生性慵懶,精神渙散,恍惚度日,心無大志。寫詩是例外,目前已創作了500百餘首詩。寫詩是因為內心有股情緒要發洩出來,不自主,著了魔,不得不寫。寫詩這過程似乎和我的潛意識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切入正題。先後觀看了三部山下敦弘的電影,按接觸的順序是:賴皮之宿(2004),琳達琳達(2005),瘋子方舟(2003)。
日本新一代導演如中島哲也、內田賢治,也喜歡,但更喜歡山下敦弘,為什麼?大抵是因為荒謬情境。我喜歡賈木許的電影,自然也。 。 。
我嘗試分幾點來說,首先,山下敦弘的電影相當貼近生活,或曰他的電影情節幾乎就是還原生活,真實且細微。類似的生活感也體現在台灣的蔡明亮,韓國的洪尚秀的作品裡。
看多了肥皂劇一般的劇情片的豐富精彩的情節,覺得太甜膩了,和真實的生活似乎無關,和深刻也無交集,情節太類型,人物刻畫方面富含情感得簡直簡單,人性似乎總是充滿偉大豐富的情感與愛,好人得簡單,壞人得簡單,愛得簡單,心心相印得簡單,人與事和解體諒得簡單,真實生活真實人性的枝枝節節被拔掉,以免觀眾嫌悶。
劇情化的結果,事件與情感被壓縮處理了,而苦澀的雜質被過濾,因此變得總是充滿密密麻麻的一大堆高潮與濃情蜜意推湧著你的心窩。一切在造夢的前提下都被加工了,時間與一些真實原本的東西被抽掉了被省略了。
然而,讓我們反問:現實生活裡哪來如此密集濃稠的情節與愛,以及溫暖與感動?現實事件之間哪來如此像萬花筒一般閃掠的快節奏,以及不停地豐富多彩?
要分析其電影主題指向的荒謬情境可從人物性格塑造和事件著手,歸納重複的共同點。主角常是木衲的,拘謹的,情感怯懦的,生性慵懶的,精神渙散的,恍惚度日的,心無大志的,不積極的,邋遢的,無精打采的,生疏的,淡漠的。 。 。
對白常是簡短而嘎然頓止的,總是感到無話可說,或找話來說的尷尬,或空泛對應,或淺嚐輒止,或無以為繼,或稀疏錯落,或顯得荒謬無意義。 。 。
這一刻音樂喧嘩響起,卻又隨時可以即刻不合理地被打住被錯置,恰好映襯其電影一再描寫的情節:不如人意的事件與人生,不是你想怎樣計劃怎樣就會怎樣的事件與人生,這讓我想起一句古諺“如果你想要上帝發笑,那麼告訴他你的長遠計劃。”,而這一連串的不如人意的事件構築了影片的冷幽默感。 。 。
面對如此現實的殘酷反撥與理想的落差,因此人物總是充滿了挫敗感與無力感,精神頹廢地過活,不慎重行事的,無確定人生目標的,隨便就可以的,不認真的,無所謂的,馬馬虎虎的,喪失核心的。 。 。
因此我們一再看到電影裡他們錯愕的表情,惘然的表情,尷尬的表情,怔忡的表情,傻住的表情。 。 。大量的此類荒謬表情。 。 。
以及人物之間似乎總是無法善於表達溝通的,顯得鬆弛的,淡淡的,收住的,四兩撥千斤的,稀釋的,貧瘠的,似有還無的,親密與陌生之間游移的,虛無縹緲的,無法給予精神安慰力量的,無可奈何的,莫能救贖的(瘋子方舟英文片名No One’sArk)——情感(比如說,在推銷貨品的片尾情節裡,女主角終於情緒失控需要發洩,哭了,但男主角也沒立即安慰,徒自手足無措地愣在一旁,等女子哭夠了,也沒深談緣由,若無其事地一起上路)。 。 。
至於畫面,經常反復出現渺小身影的兩人緩緩走在路上的遠景長鏡頭,配搭慵懶迷幻格調的音樂,這點讓我想起賈木許的《天堂陌影》和《神秘列車》。 。 。
好了,就此打住,淺談就罷。 。 。
http://www.mtime.com/person/1128029/
9.3
山下敦弘
影评(3)
收藏(4)
[ 點閱次數:9111 ]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