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49 >>

關注人物精神的cult風格——這才是cult之精髓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4-09 13:19:53
Bookmark and Share

《伍德傳》1994年美國電影

哇,贊,好萊塢鬼才導演Tim Burton居然在傳記電影這個題材裡註入其一貫風格標誌:黑色幽默,對邊緣人物的注目,以及對體制的嘲諷。更難得的是,傳記電影所要所應該傳達的,而偏偏許多傳記片導演卻只能做到畫形畫不到神的——某種屬於人物的內在精神,某種可引發深刻內省的,生存困境的心理挫敗與自我安慰,現實與夢想的反差對比等等,都栩栩如生地拍出。

Tim Burton的作品當中,我看過《荒唐小混蛋奇遇記》(1985)《蝙蝠俠》(1989)《剪刀手愛德華》(1990)《蝙蝠俠歸來》(1992)《火星人玩轉地球》(1996)《斷頭谷》(1999)《決戰猩球》(2001)《大魚》(2003)《查理和巧克力工廠》(2005)《殭屍新娘》(2005)《理髮師陶德》(2007),但並沒有太喜歡。不過我很喜歡這部《伍德傳》(1994)。不像他之前影片嫌之過分誇張的cult風格,《伍德傳》的cult味更為雋永,更具內觀性。總括而言,這部影片的藝術性最高。

這份cult風格由於對角色人物的關注,因而更具精神滲透性,更具內在層次。

很多cult片導演都太喜歡玩弄敘事技巧,太愛炫卻又意涵深度不足,傾向概念化和形式主義,也因此忽略了——“人”的靈魂,才是觸及觀照者心靈深處的要素,才是藝術的內涵所在。也由於是傳記電影,所以這一次Tim Burton不僅僅流於故事的表面,敘事焦點集中於對人物的夢想,意志和精神的關注,因此反而成功挖掘出了人物靈魂內在的精,氣,神。

尤其在最後一幕,當蘭道飾演的老演員回過身,對著鏡頭凝視。這一幕最是雋永,感覺像是人之將死,其“視”也“真”。這回眸,像是凝練著對過往一生的無限回顧,緬懷以及茫然。那是人的體溫將陷入僵冷之前,最後一刻的餘溫。這正是傳記電影關注所在。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9879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這是一部關於奮鬥的個人自傳電影,伍德是好萊塢電影史上一位酷愛男扮女裝且醉心電影製作的傳奇人物,他一度被稱爲“爛片之王”。

滿懷理想的伍德一心只想拍部成功的作品,但從未受過訓練的他,只能拍出些次級影片。

1951年,心怀大志的艾德•伍德(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飾)終於等來機會上演一出自導自演的電影,但是,這個計劃不久就夭折了。

艾德並沒有氣餒,而是接著又一個一個的找投資商,找演員,甚至連他的女友也被拉進劇組參加演出。每次總是準備工作進行得大半時,電影合同最終還是沒有拿到,夢想一次次的破滅,女友也離他而去。
我們的艾德雖然自此住進了醫院一陣子,但受盡挫折的他還是不放棄自己的追夢之旅:還是到處跑著找投資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員加入自己的劇組,在電影院裡被觀眾的臭雞蛋爛番茄打得抱頭鼠竄。

直到結識了曾經紅過一時的吸血鬼演員貝拉魯格西。自此,他相信這將為他帶來好的契機。不料,染有毒癮的魯格西卻只是一個過了氣的演員,晚年生活潦倒淒涼,一心想在臨死以前重溫電影夢。

幕後製作:
美國電影史上有一個熱情有餘、才華不足的導演,拍攝了好幾部影史的最大爛片。本片是該影人的傳記,並且模擬伍德影片的廉價風格。

戴普扮演的伍德抓住了人物的精髓,但蘭道扮演的30年代吸血鬼之王魯勾西更是出神入化,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影片並沒有醜化伍德,他的無能自有其魅力。 1994年還有一部關於伍德的影片,是一部紀錄片,堪稱本片的姐妹片。可見搞藝術不怕失敗,能拍大爛片也是一種天才,怕就怕平庸。平庸(而不是弱智)才是藝術的死敵。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1840 ]

回顧2009年3月,企鵝最愛影片  ◎  劉富良
企鵝的心腹,偏愛名單 2009-04-03 10:43:49
Bookmark and Share

觀片量:49部

1. 《 沙漠中的西蒙 》1965西班牙,Luis Bunuel 布鈕爾

本片是布努艾爾的宗教三部曲之一,贏得1965年威尼斯影展的評審團大獎。

主角西蒙是一個留著大鬍子的禁慾主義者,他為了跟上帝靠得近一點,遠離人世隱遁到荒蕪人煙的沙漠中。他站到沙漠的柱子頂上祈禱贖罪,一站就是幾十年。諷刺大師布努艾爾將宗教的精神注重和世俗的精神漠視對比得體無完膚。當西蒙在柱子上表演“奇蹟”時,底下的觀眾就像看馬戲似的評頭論足,例如當他為一個小偷接上被砍下的雙手時,群眾的評價是“還不賴”;而小偷用他的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的孩子一記耳光。後來西蒙還經歷了重重世俗的考驗,魔鬼撒旦還三次化裝成各式人物來引誘他,但都被他用堅韌的意志克服。其實魔鬼就是他自己的心魔。最後魔鬼把西蒙從圓柱上移到現代都市的一家迪斯科舞廳,並告知他從今開始只能在舞廳中修行直至終老。

http://www.mtime.com/movie/27141/

2. 《 十二宮 》2007美國,David Fincher 大衛芬奇

大衛芬奇回复《七宗罪》風格的《十二宮》(Zodiac)改編自羅伯特·格雷史密斯的暢銷紀實文學《解秘十二宮:美國惡魔的身份之謎》。講述上世紀一個被稱為“十二宮殺手”的神秘罪犯在洛杉磯製造了一系列血案,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可怕、最難以捉摸的連環殺手之一。

夜幕籠罩下的舊金山嚮來缺乏白天的自信,飄散著血腥味攪拌著驚惶不安的隱痛,糾纏了市民整整十二個年頭。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個自稱“十二宮”的殺人瘋狂,快活地操持著玩命遊戲,殺一個人,寄一封信,“善意”地為警方留下線索,而後靜觀一場只見貓兒不見老鼠的非典型性追捕。面對如此怪異桀驁的狂徒,愚鈍的警方已然應對乏力,倒是《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羅伯特(傑克·格蘭恩哈爾飾)和保羅(小羅伯特·唐尼飾)看出了案件的端倪,在偵探大衛(馬克·普法洛飾)和搭檔比爾(安東尼·愛德華飾)的傾力幫助下,他們與“十二宮”展開了一場大腦與性命的雙重比拼……

http://www.mtime.com/movie/48909/

3. 《 僵屍和魔鬼列車 》1991芬蘭,Mika Kaurismaki 郭利斯馬基

http://www.mtime.com/movie/98558/

4. 《 我父我主 》2007以色列,David Volky

猶太牧師的兒子,從來都安靜的在父親懷中聆聽教義,有時會天真地問:幾時可以去死海?在孩子眼中,死海好玩,因為有魚,可以浮沉。父親終於把兒子帶到夢想地。時間一到,父親連忙領信徒到山上默禱,冷不防有小孩拾到兒子的鞋,兒子卻不見踪影——假如伯格曼電影反思宗教如同啟示錄,導演首部作品更加如進靈山,以生於斯長於斯的過來人身份,道盡犧牲與救贖的真情假意。如詩般敘事,建構靈性氛圍,反省阿伯拉罕以撒的故事。

本片獲得2007年以色列電影學院獎四項提名;2007年翠貝卡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

http://www.mtime.com/movie/65555/

5. 《 懷疑 》2008美國,John Patrick Shanley

1964年,紐約的一所天主學校,一名修女懷疑神父與一名黑人學生有不正當關係,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關於信仰、道德以及權威的爭辯。

http://www.mtime.com/movie/66554/

特別關注:
《 進口/出口 》2007奧地利,尤里西•塞德尔

影片維持導演冷眼旁觀的特色,以雙線交叉的結構,刻畫一名烏克蘭單親媽媽為了更好的生計,決定到奧地利討生活;而原籍奧地利的男子,在國內反而苦無出路,最後去了烏克蘭營生。安靜呈現了孤獨、貧窮、色情、死亡,以及全球化下愈形嚴重的外來人口問題,又狠、又冷、又準。

http://www.mtime.com/movie/52924/

註明:影片資料來自時光網站

[ 點閱次數:11497 ]

同志亦凡人:利益,肉體和性,虛擬網絡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31 11:35:35
Bookmark and Share

《男國少年夢》美國電影2006

一個男人,兩個室友,以及一名年長而謎樣的男客之間的情慾糾葛...這是一名同志男子的真誠告解,也是同志圈內慾望之網裡的男男情迷。性可以隨便花錢買到,而愛則要你付出代價。一切皆以利益為考量。

本來以為《男國少年夢》會和大部分煽情的浪漫愛情電影一樣,最後輕易地編織一個美滿結局,那種白雪公主終於等到了王子深情一吻而醒過來,從此過著單純幸福的生活,就那樣甜蜜地結束,讓觀眾可以自我催眠在對真愛的幻想(Illusion of Love)與渴望裡。

抱歉,這部電影將打破你的美夢,結局其實是這樣的:之前所有情節都是一個化名叫X的男妓,在網絡上發表的浪漫愛情故事。網絡裡,他是渴望真愛的純情男孩,拒絕同志圈的濫交文化,像個天使;但其實在現實裡,他原來是一個廉價的Whore(賤妓),一個銅幣就可讓他輕易出賣自己。最後一刻才揭穿,所謂幸福結局原來到頭來不過是虛擬,以滿足人們對浪漫故事的渴望。

不過,相信很多人都沒仔細留意到最後一幕的弔詭:叫X的男妓的放下電腦,迎向他的顧客,這時他的內心獨白道出“天父,原諒我,這世界沒有幾個人能做到聖母瑪麗亞,我也只是個凡人。”

儲錢罐象徵著同志圈的文化以利益(視哪裡有利可圖)為主。也是人性普遍使然:利益,肉體和性,電腦網絡世界裡的虛擬聯繫,是人們普遍焦點所在。

同志亦凡人啊,哪裡最少代價,他就傾向哪裡,像水往低流的道理。

同志亦凡人啊,傾向平庸,因為愛需要擇善固執,沒幾個人可做到相濡以沫,那太難太考驗人了。

凡人的價值觀就是:愛你愛到失去自我為啥,我打發無聊才最實際,滿足自己的私慾最要緊,說愛你不過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說愛你不過當你是寂寞的消遣物品,說穿了,都是以自己的本位和利益出發,以此為考量。真愛,恐怕只存在於永恆的浪漫故事裏。

from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762591/

[ 點閱次數:12243 ]

現代都市人情慾的心理癥結之診斷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25 02:23:26
Bookmark and Share

《短巴士》(Shortbus,2006)並不是一般只注重渲染性行為的情色電影,它其實更類似都市關係劇情片,它的敘事主題所關注的,其實是美國現代都市人的種種心理症狀:情慾障礙(影片中的心理輔導師妻子),親密關係的恐懼症(SM癖好女同志),性慾解放/沉淪者(公開雜交主義的夫婦),憂鬱症(男同志),生活焦慮症,自我封閉的偷窺狂等等。性愛世界並非總是樂園所在,它牽涉到人性深處,人們錯綜複雜的心理,因著心理配合的種種不協調,則完美性愛的夢想將包含缺陷的陰影。

羨慕那對可以自在地在宴會上公開集體雜交的夫婦,如此豪無顧忌的,放鬆的,狂野的,忘我的,摒除雜念的,完全解放的,投入享受的,搭配完美的。然而,或許過猶不及,完美性愛的理想國並不存在,與其求索啊求索,不如順其自然,彼此坦誠地聆聽心靈真實的節奏,彼此學習如何相互協調達至平衡點,如此才能身心配合氣行順暢。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3000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在紐約這個充滿各色人種的大蘋果之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或性問題,性愛治療師蘇菲和丈夫的性生活充滿挫敗;詹姆斯雖然有個忠實可愛的男友,卻依然揮不去內心底層的寂寞,男女、男男、女女、藝術、音樂和政治,他們都來到“性愛巴士”俱樂部,展開一段段心靈與肉慾的極限探險。

本片中的性愛場面均真槍實彈,毫不保留,在戛納、多倫多、倫敦各大影展中放映,令觀眾瞠目結舌。

影片《性愛巴士》跟隨著紐約城裡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出現在現代都市中一個名叫短巴士的雙性戀地下沙龍里,描繪了關於他們在性和愛之間遇到喜劇或者是災難。

索菲亞是一個性心理諮詢專家卻從未體驗過性高潮,這麼多年以來她都在向自己的丈夫假裝。她遇到了薩文,一位女性皮繩愉虐狂,後者開始竭力幫助她。索菲亞的客戶中有一對男同性戀情侶詹姆斯和傑米,向她講述他們的性關係。詹姆斯提議與傑斯一起展開三角戀情,傑米顯得有些勉強。詹姆斯似乎正在執行秘密計劃。他的行為恰好被偷窺癖,一個名叫凱勒伯的人一一目睹。所有的人物最終都匯集在短巴士沙龍里,一次關於藝術、音樂、政治和性瘋狂的連結。

影片為美國在後911時代所面臨的獨特壓力之下,紐約城充斥著精神上的疑問和肉慾帶來的快樂以及心靈上的需求,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即採取新的和解策略。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2323 ]

或許這就是人們說的,這是個很輕的年代吧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23 02:57:45
Bookmark and Share

講述四個中年女人的生活危機的都市關係劇情片《金錢朋友》(2006)有一幕讓我相當喜歡。其實美國一些電影的劇本非常出色,精彩之處是在於密密麻麻的生活細節之描寫。後來查之,才知道原來導演兼編劇是《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其中一位編劇,難怪。

那一幕是這樣的,中年婦女甲去購物中心,排隊付賬時人龍很長,她冷漠地有耐性地等候,終於輪到她了,這時卻從旁冒出一位高大威猛的年輕男子上前來插隊,搶在她前頭付賬。她頓時覺得憤怒,怎麼可以這樣?她環視四周,但四周冷漠表情的人群紛紛別過臉視而不見,而收銀員也不當一回事地如常“操作”。於是她當場向該名年輕男子責問,說明:“Now should be my turn.”。男子死不承認。他們爭執不休。後面的人群漸漸發出不耐煩的聲音。這時收銀員終於出聲了。你們猜那位收銀員說什麼?他竟然說:“這位女士,請你規矩地排在後面,不要找碴!”天啊,這是什麼世界什麼道理?她心裡這麼哭喊。

但她堅持不放棄真理,繼續理論。然後經理出面了,她按捺脾氣,再度向經理說明情況。她以為經理應該會明辨是非,但經理卻不聽她一個人的說辭,呼喚守衛請她馬上離開現場。

為了什麼我喜歡這幕劇情?因為它讓我感慨,心裡頭有一絲悲哀緩緩滲出。

或許這就是人們說的,這是個很輕的年代吧。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3787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此片審視四個女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她們的性生活。隨著她們人到中年,她們之間的友誼同樣受到了經濟問題的考驗。折射出我們被金錢腐蝕的生活……

奧利維亞,簡,克里斯汀和弗蘭尼是四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姐妹淘,可生活際遇卻相去甚遠。

除去獨身的奧利維亞,其餘的三個朋友有的是名劇作家,有的繼承了大筆遺產,有的是明星御用服裝設計師,都成家立業,有名有利。只有奧利維亞不但丟了教書的飯碗,靠幫人打掃房子維生,私生活也是一片混亂,沒著沒落。奧利維亞暗自羨慕朋友體面的生活,可名利也無法阻止中年危機入侵生活:身為明星御用服裝設計師的簡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她開始拒絕洗頭,整天頂著一頭油膩膩的雞窩到處和人吵架;名劇作家克里斯汀和丈夫-也是合著夥伴-失去往日的默契,他們只能靠裝修房子來重塑默契,卻沒想到關係更是摧枯拉朽的走向破裂;和丈夫從內到外都堪稱完美配對的弗蘭尼靠著龐大的遺產富足的生活,可安逸至極就生出了無端的憂慮……

一句話評論
影片感人,但深度略顯不足。——《達拉斯新聞早報》

有趣而機敏,對女性友情的沉浮變遷獨具慧眼。——《邁阿密先驅報》

帶著歡鬧、傷痛和對生活的感知,《老友有錢》足夠觸動神經。——《滾石雜誌》

觀察犀利,筆觸聰明,但影片結尾有些膚淺,和影片人物的生活一樣。——《今日美國》

在主演了2005年最差的兩部電影《絕地威龍》和《流言蜚語》之後,詹妮弗·安妮斯頓終於靠本片打響翻身仗。——《紐約郵報》

幕後製作
【女性主義題材導演】
本片是女導演妮可·哈羅芬瑟執導的第三部長片,她擅於把握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她的電影作品一直對女性之間的複雜關係給予了莫大關注。 1996年的《良緣知己》是她的長片處女作,由安·海切和凱瑟琳·基納主演的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老友之間的滑稽友情,影片在聖丹斯電影節上獲評委會大獎提名;2002年的《美麗與動人》再次由凱瑟琳·基納擔綱,影片敏銳的表現了女性對形體的關注和困惑,獲獨立精神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兩項提名。

妮可·哈羅芬瑟出生於紐約,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專修電影,除了這三部電影,她還曾執導電視連續劇《慾望都市》和《六尺風雲》中的劇集。

[ 點閱次數:11836 ]

真實生活,情誼的需索與功利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19 10:46:17
Bookmark and Share

《氣泡Bubble 》美國電影2005

真實生活的場景,鄉間的無聊時光,稀落對白三兩句,情誼終於露出功利的猙獰面目與心機,一切皆因唯物的需要、攝取與消耗。

Steven Soderbergh的作品我看過性,謊言,錄像帶(1989)卡夫卡(1991)正面全裸(2002)飛向太空2002 (2002)愛神(2004)氣泡(2005)。

除了間中拍的一些商業片,Steven Soderbergh的敘事焦點,幾乎都是在圍繞著現代人際關係之間真正溝通交流的隔閡,或曰情感障礙,滿腹心事無從傾訴的鬱結,即使是對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是極度缺乏心靈深處的交流。冷漠,表面交往,性隨處可得;而心靈的安慰呢,卻是徒得惘然。因此內心逐漸枯槁,因此需要諮詢心理醫生。

而這部《氣泡》,也是延伸這項主題,只是這回的特點是其敘事手法。全片幾乎通用仿紀錄片手法,尤其是人物的對白,稀落,疙瘩,貼近真實,拉雜,絲毫不添鹽加醋。而影像乾澀,沉緩,令人窒息,壓抑,有一種粗顆粒的質感。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546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故事發生在美國一個極普通的小城,瑪爾塔是個除了胖,沒有任何特點的女孩,她照顧父親,在一個塑膠娃娃工具工廠上班,規律的生活中唯一的異性朋友就是男孩凱洛。年輕漂亮的羅絲是工廠里新來的女工,凱洛被她吸引,和瑪爾塔漸行漸遠。一天,羅絲被發現死在家中,警察經過調查發現兇手是最後離開羅絲家的瑪爾塔。

一句話評論
Another Steven Soderbergh Experience

生平
索德伯格1963年1月14日出生於喬治亞州,在路易斯安那州長大。他父親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讀高中時,他加盟大學電影班,開始用一些二手設備製作16毫米短片,高中畢業後,他來到好萊塢,成為一個自由編輯。索德伯格在好萊塢的時間是短暫的,很快他重返家鄉,繼續他的短片製作和劇本創作,他的一部關於搖滾樂的記錄片,為他贏得了一個機會去執導一部標準長度的音樂片,而這部影片一舉榮獲了1986年度格萊美獎的提名。

初次成功後,26歲的索德伯格拍攝了《性,謊言,錄像帶》,該片獲得了巨大了成功,在1989年戛納電影節上,他成為電影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這部探索社會性心理的影片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也使此片的導演成為世界影壇的金童子之一。

1993年到1995年他又陸續拍攝了兩部影片,但結果都很糟。 1998年,索德伯格拍攝了《戰略高手》(Out of Sight),這是他繼1989年成功後,又一部受到極好評價的影片,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這部影片是根據埃爾莫爾·倫納德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它忠實地保留了小說的原創精神,生動地展現了喬治-克魯尼和珍妮弗-洛佩茲之間的情感變化。接下來,他拍攝了《菩提樹下》(The Limey),影片講述一個曾經是騙子的人(特倫斯·斯坦普飾)為不明不白死去的女兒復仇的故事。 2000年他因導演《永不妥協》再次受到廣泛喝采,該片由朱莉婭·羅伯茨主演,主題是揭露一樁環境醜聞,影片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近乎狂熱的追捧。近年來的作品包括大腕雲集的“羅漢”(《十一羅漢》、《十二羅漢》、《十三羅漢》)系列。 2008年,索德伯格攜演技高手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奉獻了氣勢磅礴的《切·格瓦拉》,分兩部《阿根廷》和《游擊隊》上映,好評不斷。

除了做導演外,索德伯格也常為其他導演擔當製片人和編劇的角色。他為格雷格·莫托拉的影片《日行者》(The Daytrippers)(1996年)和加里·羅斯的影片《Pleasantville》擔任過製片人;為戴維·戈爾和斯科特·麥吉的影片《縫合》(Suture)(1994年)做過執行製片,1998年,他還與人合作編寫了驚險影片《看誰在尖叫》等片的劇本。

發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11264 ]

誰真明了我的喵喵喵?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15 11:22:09
Bookmark and Share

我看《貓女俠》(catwoman,2004)的幾篇影評/影話,切皮不到肉,負面評語一面倒,倒想講講幾句本身所看到的。

影片我是看了,還蠻投入,有幾分喜歡。這點很重要。大抵角色人格和我的個性某程度上相疊合了。自喻為貓,乃人格上的類比。貓,相較狗,或其他動物,它極具個性、夠自我,對他者有時愛理不理神出鬼沒,偶爾又極親暱嬌柔,陰晴不定的傢伙,慵懶冷靜疏離地有時,騷動狂野情緒化又有時--月亮女神黛安娜的化身。就因為太自我,它孤獨,它蔑視世俗體制虛偽規條,我行我素,亦正亦邪,行事不循公法,待人不奉假禮,此真烈性情勢必迫得抓破世人假面而被“正義”聲討。

時下世人流行用美容護膚品包裝一張臉,充場面,塗塗抹抹,掩飾掩藏,誰理會真我之貴?這是個崇尚表面的年代,廣告詞工具書口才術人際關係心理學充斥市場。劇情最後揭穿美容品是假的,長久使用將導致臉孔繃硬淡漠(麻木不仁?),我們用來包裝臉麵包裝人際關係的模式其實虛假不耐。

貓女郎戮破此假象,不過依貓之孤傲脾性,自不屑隨便把正義虛榮掛在身上。獨來時睥睨紅塵俗世,自亦獨攬皎潔月光而去,縱躍於棟棟高樓險廈。

當然這部電影包含商業電影一般遭詬病之處:節奏一味快、角色刻板公式化、心理層次的刻劃不夠、感情戲平面單薄。

但我最覺得遺憾的有兩項:其一為床戲意識保守。試想一想,貓的狂野與激情烈性,自我防衛強的傢伙,又豈止甘於被征服的角色,床上對手戲該有看頭才對,卻輕抹閃過,淪為床後男主角摸摸肩背爪痕一個畫面就帶過。反正意思你明的啦,不需我畫公仔畫出牆,大家尷尬,還要捱電檢啦。

其二,由哈麗貝莉這性感尤物主演的貓女郎徒自只會扭扭腰擺擺臀,可她無法更形而上體現貓族的魔魅獨特氣質,而且姿態還不夠曼柔妖冶,目光還不夠凌厲炯懾。當然,這是我對角色演繹的“神氣”之要求。

不過對鏡頭的運轉我覺得滿意,並不僅僅停留在敘事層次,還蠻有心思的大量鏡頭,行雲流水般細緻描寫出場景的空間感:大都市鋼骨森林、街道幽巷、烏雲夜空、魔幻碩巨圓月、辦公室、工廠、排水道、殘舊公寓等。

另外,我蠻欣賞其中兩幕迷魅般的畫面銜接方式:男女主角打籃球對手戲,以及貓女郎對男警官的挑逗戲。以不同拍攝角度切換的零碎畫面,經節奏感極強的動態性剪接手法銜接,再配以Rock and Roll搖滾樂,呈現的是一種氛圍,這滿足我對科幻/驚悚/災難/動作片的視覺動感之敏感度(除了針對主題內容劇本深度之外),也是一種觀影之癖。

還不賴。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973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懦弱害羞的美術設計師佩翠(哈莉貝瑞飾)在美容化妝品公司替蘿倫(沙朗斯通飾)打工。佩翠發現公司的商業秘密而被謀殺,她獲得貓神的協助,不但重生更化身成為身手敏捷、擁有超感官的貓女郎,不斷追尋兇手的下落,同時亦與警察湯姆展開一段『人貓戀』。

幕後花絮
“貓女”這一角色從開始在漫畫中誕生,在以往的銀幕上,1992年的那部《蝙蝠俠歸來》中米歇爾·菲佛的貓女給人們的印象最為深刻。自此,一個身著緊身皮衣,頭戴面具的性感貓女的形象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然而這部斥巨資打造的新版《貓女》卻遭到了劣評,《紐約時報》直接點名批評女主角菲柏絲的扮演者哈里-貝瑞,稱“她的表演出力不討好,倒似乎是盡全力勸說美國電影藝術學院,改主意收回曾經頒給她的小金人。”另外有的媒體批評“此片特技、服裝、描述未來的場景均陳腐而老套。”“華納兄弟這次投資一億美元讓一個女郎戴上面具示人的冒險失敗了。”據稱影片失敗的原因除了哈里·貝瑞身穿的SM緊身衣外,還包括大反派莎朗·斯通的惡劣表演。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1201 ]

《Fight Club》——現代消費主義引發的精神萎縮和價值失落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11 21:01:13
Bookmark and Share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1999美國電影

“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大戰爭,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戰爭只是心靈之戰,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編制巨大夢想,但是不會實現,那是我們漸漸面對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不!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而你只是平凡眾生的其中一個!”

此段警句來自劇中的一幕旁白。這一句,簡直就像直達心坎的當頭棒喝,道出了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深切感觸。

《七宗罪》和《戰栗空間》的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這部《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算是商業片,犯罪片之流,然而骨子裡卻是相當嚴肅的,它之所以觸動我的心弦,主要是因為它所探討的,是現代資本社會昌盛氾濫的消費主義所造成的精神萎縮與價值失落。

尤其喜歡其中兩幕情節:其一是,Edward Norton在飽受欺凌剝削後,怒向惡上司還以顏色。另一幕是不久他辭掉工作,和Brad Pitt組織搏擊俱樂部,內心終於獲得釋放。除下鬧鐘的發條,卸下角色的束縛,不必向誰交待,不必看誰的臉色做人,不必理會流言是非,不必鎮日小心翼翼阿諛迎合那些奸惡之徒;終於可以做回自己,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終於一天的時間完全是屬於自己的,終於自己不再為五斗米而折腰做牛(善良地任勞任怨還要被人笑你蠢鈍)做馬(被人騎在身上任意驅使)還是做狗(喪失自尊出賣人格對上哈巴乞求對下吆喝欺淩)做猴(賣弄幽默取悅他人以博龍顔大悅),噢,這種感覺真好!

注:大衛芬奇的作品我看過異形3 (1992)七宗罪(1995)搏擊俱樂部(1999)戰栗空間(2002)本傑明·巴頓奇事(2008)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814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這部具強烈芬奇色彩、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喜劇一反好萊塢商業片模式,映像狂放,手法天馬行空,情景怪誕核突,可謂一部視覺傑作。

傑克(愛德華諾頓飾演)原是白領嬉皮,擔任某汽車公司的車禍調查員,過著中產獨身生活。但他患有失眠症並且危機意識嚴重,他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於是不斷參加各式絕症頑疾人的互助會,在別人的痛苦中謀取寬慰。

一次在某個互助會上,傑克遇到女煙槍瑪拉(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二人之間產生了微妙感覺。在一次街頭大戰中,傑克與賣肥皂的商人泰勒(布萊德皮特飾演)成了好友,二人一同創建了“搏擊俱樂部”:一個供雙方不戴護具互毆的俱樂部,旨在發洩情緒。某夜,泰勒在傑克的公寓中把瑪拉給“上”了,傑克非常妒忌。同時俱樂部也成了全國性的地下組織,成員視泰勒為教父,以剃光頭為標誌。傑克對於這種現況及泰勒的瘋狂模樣越來越無法忍受,他決定疏遠泰勒。但是,此時的“搏擊俱樂部”成員卻發起全國性的暴動,他們炸毀了不少建築物——這一切都是傑克始料未及的,事情正漸漸向著瘋狂混亂發展……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2478 ]

頁數 : << 1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49 >>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11月 2024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34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