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章砚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頁數 : << 1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38 >>
五、手机语境:人的延伸还是工具?
手机是通讯的工具,这是最开始的认知。
手机是一种新媒介,这是现在最新的认知。
从工具发展到媒介,是手机功能不断增加和手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
通过手机,人们可以进行人际沟通,可以发布短信进行小众传播、组织传播,可以上网读新闻接收大众传播,更可以利用手机上网在网络世界写微博、发推特,向全世界传播个人讯息。手机像一块人体身上长出来的器官,从事着之前人类所无法从事的任务。况且,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进行着的。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尝试以当时各种不同种类的媒介(电、光、声、文字、影像、物质),对人类生活、人类社会、人类心理的影响,赋予媒介新的定义——此定义也将重新定义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传播性的本质存在。
手机,目前也正在以完成麦克卢汉的预言似的姿态,在人类社会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类。
如上所述,马来西亚华社从上至下都在使用手机,作为他们的身体一部分,他们是怎样活在手机的语境中?
首先,“物质焦虑”是共同的现象。所谓物质焦虑,是对手机存在或遗忘、错置或落失的焦虑。人们出门不忘检查有否携带手机,身上总有个存放手机的部位,一旦手机遗失或被偷将会显得大为懊恼和烦忧,甚至为此难过和心情郁闷好一段时期。其次,“功能焦虑”,对手机偶尔失灵显得暴躁不已,而且会和朋友竞比手机的功能,为此深感耿耿于怀或自鸣得意者也有之。另外还有身份焦虑,因为使用手机的名贵品牌差异而感到的身份认同或地位悬殊,这些都使到手机的价值不仅只是一部工具,而真正被赋予了人的某些意义。
至于这些意义是怎样被赋予的呢?人们为什么会因为失去手机而显得烦躁懊恼不已?因为,现代生活中的马来西亚华人,手机几乎成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法,也是他们的联系人资料库存,甚至可能还有他们珍贵的照片等等。不见了手机,意味着一切联系必须重新建立,失去的联络资料必须重新找回。如果说社会的人是通过一层层的关系网而建立的,失去了联系人的资料,正如自己的社会关系缺了一角,能不焦躁么?
无论如何,这仅只是最表层的意义。让我们来看看手机继承电报和电话的传统,并因为短信和互联网而拓展开来的功能。
人们使用手机通话,几乎没有地方的阻隔,也因为如此,在一些嘈杂的场合接听手机,就是一种充满着“噪音”的沟通方式。由于手机的收费,每个人都想节省费用而尽量缩短谈话时间,人与人的沟通都在讲求“时效”、“速度”、“效益”,手机的号码显示也一早告知对方是谁而省却了称呼和问候,人际沟通的温暖沁润被冷漠直接取代,这就造成了“情感焦虑”,而这是现代人不知不觉掉入的泥淖,除了情侣之间的絮絮情话绵长不绝之外,不再有人利用电话来作感情的沟通,甚至现代人逐渐失去了和人情感沟通的技巧,的确可悲。
短信的使用频率已经和通话等量齐观,在马来西亚的年轻人中,短信的使用率是比通电话更多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于使用手机语言,这种语言也跟网络聊天语言相辅相成,甚至严重影响正统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学习,例如年轻人不重称呼、没有逻辑、乱套标点符号的文句,基本上反映了本地中文教育的不够完善,而这也是手机带来的“语言焦虑”。
网络上有骇客行为,手机的使用只要稍一不慎,即有可能被滥用和误用,或存心玩弄。其中短信的欺骗行为是最普遍的。本地报章经常报道一些妇女或年轻人收到引诱短信,受骗上当而损失钱财。这一类短信利用人类的贪心心理,佯称对方中大奖但需要先付上一笔手续费,许多人就这样被骗。可是另一种佯冒的短信,骗的不是钱财,可能也不是存心要搞破坏,却无意间在两人之间造成歧见或误解,以致情人分手、朋友决裂、夫妻分离、兄弟反目等等的沟通失败。这些,可能全都因为他们太过依赖手机短信,太过相信手机短信,殊不知,手机的另一端,可能不是对方,也可能对方的意思,经过手机的文字,被错误的理解了。
这些,或许可归类为“理解焦虑”吧。
手机如果真的长在人体上,任何“癌变”,都将扭曲它原本正常的功能,导致它的主人因而需要更多的抗癌因子。当这些癌细胞不断扩散,影响人的其他部位,也正是手机在人类社会、人类的生存本质上扮演更大角色的时候。我们这里叙述的癌变,或许是这一代人的恶梦,但是生物的优生学理论证明,通过基因突变,后代能够逐渐适应并克服上一代的病变。未来的世界,人类必然能够驾驭作为新媒介的手机,因为改革技术和创新工艺,还是掌握在人类伟大的发明脑袋里,而人类神秘深邃的心灵世界,还有待未来更多更深的开发。
六、政治控制还是控制政治?
马来西亚是民主政治的社会,手机的使用是基于社会需求的一种商业行为,也遵守着市场的规则,以市场竞争的生态和势头发展着。但是,由于手机传播的广泛性和个人性,及其与人际传播的结合而产生的较大影响力,政府非常重视手机短信的传播,特别是有关政治的短信和抹黑政治人物的留言信息,随着手机传播的扩散,可能对政治局势带来一定的影响。
不像菲律宾的大选,由于手机短信的流传以致大大影响了政府的选票;马来西亚的华裔受教育程度较高,特别是使用手机的大众,由于政治参与意愿(年轻一族)、政治意见立场(具政治背景者)的区别,不容易形成统一强大的舆论或政治诉求,以致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集中影响马来西亚的政局。
手机短信的抹黑言论、造谣流言,在补选期间尤为多见,特别针对该补选候选人。除此之外,每当一个课题被媒体炒热时,随之而来的手机信息也是满天飞,槟城州首席部长同时也是全国反对党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就因为处理周内棘手的种族和民生问题而屡次在手机短信里被政敌抹黑污蔑。
手机作为移动通信和流动网络平台的超强功能电子工具,已经从这个世代开端,发展到下一个世代在媒介中领袖群伦的地位。它特殊的功能(移动、易携、多媒体、上网便利)和传播特点(人际传播结合大众、组织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是商界、企业界、科技领域的新贵,也是政治权力竞逐的利器。
至于,要说到手机的使用,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华社有控制政治的影响力,还言之过早;种种过去的个案和新闻显示,只有结合其他媒体或在平面和网络媒介的推动下,手机的政治效果才可能产生出一点端倪,不过,以负面的使用为多,包括滥发手机匿名短信、黑心诬蔑的中伤谣言、向政治对手的抹黑攻击等等。
手机现在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可是难保将来它不会成为一种主要手段和平台,让政治人物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媒介。
继黑莓手机、苹果iPhone后,微软也推出WP7手机加入4G时代移动通信的战围,手机上网已是势不可止,且势头越来越炽烈,未来局势的发展,在马来西亚特有的国情下,政治控制媒体的发展已有先例,只是能否挡得住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利益的巨大诱惑,到底将来手机的使用是控制着政治还是被政治控制,目前还未有定论,不过两者互相影响且关系纠结是可预见的。
结语:机不可失
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后工业、后科技时代,曾经有历史学家认为人类的大历史已经到了终点。
网络的出现却给予了人类一个新视角。
网络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拥有浩瀚的空间,无边无界,但是就在弹指间可以去到任何节点。
人类的传播活动也因此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传播的本质有了一定根本上的重新界定,有学者提出“泛传播”的理论;去中心化和边缘就是中心、个体的重视和个性化的发展,是尼采“上帝已死”宣言后,人类的又一次“人本位”的高峰。
手机的发明和出现,历经数代的进化,将来影响人类的文明,影响人类的思想,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
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在这样一个秩序井然却又隐藏着混沌动力的时代,掌握先机,认真对待手机使用、研究移动通信的传播,对华人社会的影响,甚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必然、必须和必要的。
因为,机不可失。
参考文献:
书籍: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北京
报章/ 杂志:
南洋商报《资讯》副刊
星洲日报《活力副刊》资讯科技版
eRing手机玩乐志
[ 點閱次數:10444 ]
二、谁在用手机?
手机使用户的年龄层正在降低,这是马来西亚华社的普遍现象。
年轻人对手机趋之若鹜,经常更换新款手机,手机资讯成了日常谈话的重点,购物广场手机专卖店林立,手机维修保养、周边饰物、衍生产品的产业蓬勃发展,年轻人对手机已经不只是一种熟悉,而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心理。
问题是:这一类的年轻人,年龄划分在哪里?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在政府的一个委员会上公布国内手机用户达到3100万名,而根据2010年最新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是2千800余万,可见使用手机者不仅在用一部手机。使用两部或两部以上手机者,对生意人或生活富裕者来说是司空见惯的。我国实施了手机号码登记措施,凡购买新机号者必须以身份证号码登记,预付卡或后付配套一律如此。这项措施为了管制滥用手机的非法活动或欺诈行为,也方便警方的查案工作。
回到问题,哪一年龄阶层的年轻人,受手机影响最大?国内有一部独立短片,名为“手鸡”,描述一名女中学生为了购买名牌手机而不惜卖淫(这里俗称 “做鸡”),结果染上性病而轻生。
中学生对手机的追逐已经不是鲜有的事,尤其是手机价格已经大众化,人手一机已不是问题;虽然校方至今仍在实施手机禁令,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课,可是父母的纵容和实际的需要,手机成为现代人习惯的联络工具,中学生(13-18岁)是目前手机市场的最大客户,已经是毋用置疑了。
马来西亚华社,全民在用手机,上至高官商贾,下至贩夫走卒;小孩子懂事开始,就接触了手机,即使没有用手机打电话或上网、拍照,也会吵着父母要玩手机上的游戏。华社一般生活水平在贫穷线以上的人口占大多数,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部手机。手机对华社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只是因为使用者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年龄特征、性别心理等等的分别,而致使影响各有差异。
三、手机市场:竞争和商机
手机产业在马来西亚方兴未艾,许多华裔子弟从学校出来,在手机店工作,无论是售货员、促销员或维修人员,大有人在。在马来西亚,手机业从上游的制造生产到下游的零售推销,各大厂商和公司都在出尽法宝占据地盘,而政府也在吸引外资进入大马投资设厂,财势雄厚的国际手机厂商当然成为目标。国内的手机通信服务商如明讯、Digi和Celcom等也是竞争激烈,提供诱人配套,和附送上网配套、手机赠品等销售策略,抢占市场。
由于通讯公司涉及的业务庞大多元,例如明讯不只是国内移动通信业的龙头老大,也拥有电视台的股份和涉足娱乐事业、体育事业,整合行销的手法经常出现在一些商品的推广和促销,例如年前的贺岁片“大日子”,由本地华裔班底制作,获得明讯和私人收费电视Astro华丽台的赞助,在电视上强打广告,并配合明讯排山倒海的产品促销手段做宣传,以致取得有史以来本地华语片的最高票房。
大日子的电影海报:下方罗列众多的赞助企业
手机功能越趋复杂和多样化,使到各种手机软体的开发和市场的需求日渐增加,这都是一块肥猪肉,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抢得头彩就是占有先机,许多企业或新晋科技公司都瞄准这一市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媒体也在内容上大肆报道手机的消息,包括手机新款、手机饰物、手机软件等等,出现专门以手机为内容报道的杂志,娱乐与潮流杂志中特别开辟版位让手机铃声和彩信商刊登广告资讯等等。
报纸的手机专题报道和手机资讯专页
手机的使用,不仅是一种传播现象,它涉及庞大的商机,也是一种商业行为;研究这个现象,涉及的领域将扩大至社会人文、科技工业、商业竞争和艺术文化心理等。商业因素的无孔不入,使到手机在私人沟通、人际传播的功能之外,还扮演了组织传播、大众媒介的角色,也成为广告商另一个宣传平台。彩信和手机铃声的下载,体育娱乐、时事动态的新闻简讯订购,是本地手机使用者的另一项选择。平时透过手机买卖彩票、万字(俗称买字花),或者通过手机赌博下注,更是每逢热闹课题如大选、党选或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在本地华人社会盛行一时。
手机正在逐渐进入现代生活水平提高的马来西亚华人生活的核心,一机在手,通行天下。
手机杂志封面(左)内页的各种手机服务广告(右),手机资讯无孔不入。
四、手机传播:符号与解读
进入3G和智能手机的时代,手机传播的形式因为结合了互联网的功能,正在变得更加多元、效果更加强大。
首先是语言的使用。年轻一代倾向于“轻”文学,不再重视大部头的作品,报纸上稍微长一点的文章就跳过不读。媒体为了吸引年轻读者,内容的选择都以轻巧短小为主,配以大量色彩缤纷、或者帅哥美女的图照。本地教育工作者曾就学生的作文充斥大量不规范的“手机语言”,如英语缩写tq,btw,Gd morning,fren 2 u等等,还有口语化和方言式的华语:酱的话、做么、哇唠、犀利、靠、很炫咧等等,而为文在报章上发表评论。
其次,多媒体功能的开发,网络视频分享网站的便利,使到一些私密或色情影片在学生群中流传,以致引起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担心。这些猥亵视频或不雅照片,大部分利用手机拍下,或用针孔摄录机偷拍,虽然画面不清晰,但其意识大胆令学子和孩童暴露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久而久之,社会风气因此而败坏。手机原本是个人非常私密的通讯用具,过早使用手机的儿童,因为家长没有好好的监督和引导,经受不良图片或视频的影响,长大后的身心发展难免有所缺失。
手机短信已经是一种工具,被视为传播个人议程和散播特定意图的消息媒介。大马的政治领袖经常遭受手机短信的抹黑,而每当政治课题炒得火热时,匿名短信满天飞,时局紧张时,更是民心惶惶的引火线。
最后,“打手机”在大马城市人身上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它隐含的意义,包括“手机通话”“手机游戏”“手机上网”“手机短信”。人人成为“拇指族”,在公车上、地铁上、餐厅的饭桌上、街边的候车亭、等在路旁的司机座位上,只要一有空,人们就会下意识的摸出手机把玩。
手机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身体附着物,与人沟通的不可替代中介,和自我意识肯定的外在投射物。
[ 點閱次數:10412 ]
前言:人机合一
现代人和手机密不可分。注意,笔者不是说现代人的生活和手机密不可分,因为手机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生活。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和使用的普遍及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影响“现代人生活”的范畴。我们甚至可以说,手机铸造了现代人。现代人的生存不能没有手机。现代人的精神心灵不能缺乏手机。现代人正在被手机赋予意义。
“人机合一”的意思,既包括手机功能和角色的扩大,也反映了人类的某种灵性在萎缩和机械化,被手机功能取代。
讨论手机的影响,特别是它的使用对马来西亚华社造成什么影响,和讨论诸如“手机正在改变人类”“手机刺激经济转型”“手机是传播的革命”等命题一样,都是针对特定的社会、产业、领域来研究,才显示出其独特和实用的价值。
本文尝试从传播的本质——沟通互动和信息交流,来一探手机使用对华社各方面的影响:个人身份、社会地位、语言习惯、文化教育和政治社会课题。
本文的一个重要前提,即把手机所有可能达致的最大效果,加诸在讨论对象身上,以带出极可能发生的最大化影响。尽管现实世界仍未发生,不过预言示警总比文过饰非好,即使预言落空,也可能是它帮助了人类看清弱点,纠正过错。本文的思维是基于个人的观察和体验,由于缺乏坚实数据和调查的佐证,乃至作出定性的断言而非定量的分析,这是笔者必须交代清楚的。
一、手机的发展沿革
在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前,要先说说手机的前身;电报和电话。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的电报机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人类长距离即时通讯的梦于是实现。
1875年6月2日,贝尔的同事沃特听到另一个房间那头的声音:“沃特,快来帮我啊!”当时贝尔被实验中不小心溅到大腿上的硫酸弄疼得大叫。而这句话通过正在试验的电话传到了沃特耳中,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
电报和电话的相继发明,先后解决了人类单向和双向的长距离沟通,从密码式的信息进步成直接收听的声音,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让即时联系成为可能。可是,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科学发展,也只能将这种联系囿限于电缆连接的地区。
随着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提升,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和后来赫兹的证明,以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发明人员的努力,1973年4月的一天,纽约街头一名男子掏出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开始通话。这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汀库伯,当时还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
电磁波的发现,成为“有线电通信”向“无线电通信”过渡的转折,也是整个“移动通信”的发源点。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手机是踩着电报和电话的肩膀诞生的,没有前人的努力,无线通信无从谈起。
手机作为移动通信的工具,正式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
从那时起,手机经过技术不断的革新,如今已经进入第三代手机时代(3G),即第一代的模拟式(Analog)移动电话系统、第二代的数字式(Digital)移动电话系统和第三代(Third Generation, 3G)移动通信系统。3G能够兼容2G,同时提高系统容量和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并支持多媒体的功能。
197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做好了准备。
1980年美国发展了为人熟知的AMPS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是第一代手机通信的模拟式技术。
1992年,欧洲成立了GSM(Global Servic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目前仍是全球最普及的系统,在第二代的数字式移动电话系统中,于2004年全球用户就累积破10亿户。
从外形上来说,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可以商用的移动电话诞生。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样本里,重量达3公斤。
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1987年,重量约750克,相比今日仅重几十克的手机,仍然像一块大砖头。
此后,手机越来越轻,越变越薄,随着科技发展,各式各样的功能日新月异,手机技术一日千里,各大厂商推出新款式和个性化功能,手机的生产已经不是一门产业,甚至和传播、文化、政治经济攸关重大。
手机开展短信的功能,移动通讯进入通话和无声并存的时代。
进入3G时代,彩屏手机出现,装上摄像头的手机,可以照相、录影、录音、播放音乐、观看视频,接上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
手机摄影的像素越来越高,照片越来越清晰;录影时间可以延得更长,记忆容量越来越大,如今更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导航功能;手机成了个人的百宝箱,出门可以不带身份证,但是绝对不能不带手机。
手机上网,是新时代的一个里程碑。虽然目前手机上网用户在马来西亚仍未普遍,但是其在传播学上的意义和影响,将是革命性的。正如中国匡文波所说:“手机的通信功能将渐渐被淡化,新闻传播、娱乐游戏、移动虚拟社区、信息服务等附加功能不断增加,继手机上网、手机游戏后,手机小说、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电影等新业务都已出现。通过手机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手机像是一张大网,正在整合众媒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二战后的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因冷战而发展的电脑技术促成互联网的诞生,数字化技术革新了媒介的面貌,流动通信技术结合卫星科技使移动通信媒体结合了各种优势,这些特点都展现在一部小巧轻便的手机上。
所谓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手机从个人通信的工具,摇身一变成为新媒体中举足轻重的信息终端,正在“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跨越”(匡文波语)。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序言,第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北京。
---------------------------------------------------------------
此文是笔者的论文功课,若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待续)
[ 點閱次數:10907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