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章砚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38 >>

前次专访编排成版(Suzuki & Emiko)  ◎  天洋
访谈来访 2014-03-25 04:02:41
Bookmark and Share

专访文字见《专访喝彩Suzuki程嘉敏和Emiko邓宇雯》///"Go!Theatre"排版中。。。

 

[ 點閱次數:16505 ]

诗人与超人  ◎  天洋
诗就是诗 2014-02-06 06:59:29
Bookmark and Share

诗人不写诗
就像超人不会飞
还是超人

飞与不飞
是时间的问题
也不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如果没有灾难
需要会飞的超人吗
乖乖上班 和女友谈恋爱
偶尔到电话亭避雨
这种生活
一样惬意

天空上俯视的诗人
只有诗能解释双翼的快活
平凡在地的世人不懂
继续研究不懈
时间与空间相对关系
感伤地惜叹:
不会飞的超人多可惜啊

诗人笔下开出的花语,沉默中
超人懂得

不写诗,诗不出来
是时间的问题
时间也不是问题

2014.2.2清晨六时

[ 點閱次數:16385 ]

《那些年学院的二三事》  ◎  天洋
小说无言 2014-01-11 01:35:38
Bookmark and Share

一、安哥黄的死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真是个傻子。
那一年,安哥黄突然出事了。他在睡梦中从床上摔下来,头部擦伤鲜血直流,人却昏迷过去,第二天早上学校职员勇伸见他迟迟没有返校,上门查看,打开房门一看,吓一大跳,安哥黄卧倒在地,地上一摊鲜血,他马上被救护车送入最靠近的国大医院紧急部门,学院上下一片震惊。
安哥黄掌管学院的财政大权和宿舍校园钥匙,自从他出事后,院长经常眉头深锁,学院也出现一些小混乱,但大体上还算撑得过去。安哥黄是学院的老臣子,自院长从北马南下创办学院开始至今,他一直跟随在旁,熟悉学院的大小事务,对我们每一届毕业生都了若指掌,没准时缴学费的同学经常都被他点名催交,他人长得瘦小,可说骨瘦如柴,常穿一件宽松花衬衫,戴一副金色边框眼镜,嘴上的胡髭总不刮干净,样貌有点猥琐,乍看十分像日本成人电影里的咸湿佬,可是对待学生亲如子女,且性格随和幽默还喜欢偶尔讲个冷笑话,我们学生和他十分熟络,当然,每次申领费用都必须由他经手,少不了有些巴结讨好的成分。无论如何,总的来说,他实实在在的是好人一个,据说他年轻时还是个文艺青年,喜欢吟风弄月;后来我整理他遗留下的书册,发现他还有剪报的习惯,把报章上的好文章剪下黏黏贴贴在一个大本子上,当中还包括我曾经见报的文字,他曾说过十分欣赏我的创作,所以我对他感觉格外亲切。
可是那天早上,他无缘无故出事了,没有人知道肇事的原因。事后许多议论纷纷,大家勉强理出一些头绪:想是他夜晚起身,不慎绊脚跌倒,头撞正床角,失去知觉昏迷,伤口处却血流如注,直到第二天早上始被撞门而入的人发现。也有另个说法:说他夜里血压升高感觉不适,起身摸索欲服药却头晕倒地,撞伤流血就此昏迷不醒。这些说法从理论上都可以成立,适其时我们也不想那么多,最重要是救回安哥黄的一条性命,再慢慢等他康复。
可是我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的粗心大意和不够细心,连一点点闲暇的时间也没能把它贯注在安哥黄身上,以致他孑然一身郁郁而终。那是他动完颈椎手术全身瘫痪后,被送到旧巴生路快乐花园附近一所教会疗养中心大约一周后,我突然接到他离世的消息,当时心中就涌起一股悔意。明明前几天在床边探望他时,他一个劲儿的哆嗦着嘴唇、脸容几近扭曲、呼吸急促偶尔被痰卡住、眼泛泪光的哀求神色,我们好不容易弄明白了,他要把自己的藏书捐给图书馆,让我这个当时的图书馆助理给好好处理,然后一再向他保证学院的事务都有专人协助院长,叫他不必挂心安静养病,最后他终于放心的闭上眼睛,急剧起伏的胸膛也平复下来,我们临走之前,不忘帮他擦擦嘴脸,披上单薄的被单,再熄了房间的灯。我记得自己还瞥了一眼,安哥黄似乎安详地睡去,他床脚一旁的小桌上放着一个小本子和铅笔,让来访者写下他们的寄语和勉励的话。退出房间后,里面只剩下黑暗,和他混浊的呼吸声。我完全没料到那是最后一次见到他活着的眼神,现在回想起来,那眼神里仿佛藏着说不出的孤单和郁结。可能在那一刹那,还有三分的坚决和一分的不舍。手术后,由于喉部开了个洞口,他必须戴着一个引痰管,避免口水倒流入气管,无法发音说话,有时急欲表达却又“咯咯咯”只能发出些微毫无意义的声响,一脸着急的满头大汗。我们都替他难过,劝他少说话,靠着我们比手划脚、察看他的神色来会意,有时也会说中他的心事,那时他就会疲累地露出笑容轻轻的点头。医生说他有块颈椎移了位必须动手术,而且手术复杂会有手尾,几经周折终于落实在国大医院7楼的专科就医,由该专科医院的医师操刀。为了应付高昂的手术费,院长还预支了一笔庞大的费用,我当时就想:院长还真是有情有义啊。后来再想,这会不会对之后学院财政出现问题有些影响呢。不得而知。但对于我较后因为学院面临的重大危机时,所担任的角色被我以后觉得像傻子以及之后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我的精神紧张和濒临崩溃以及在学院暴力对待学生一事,我至今仍耿耿于怀,一切事情,仿佛应该是从安哥黄出事这件事情开始。不管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我仍然觉得内疚,如果当时肯付出时间陪伴安哥黄,在他的病榻旁讲讲笑话、讲述学院日常发生的事、甚或唱些什么有的没的歌曲,让他觉得不会孤单一人,让他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意愿,或许他就能够撑过那一段难挨的岁月,慢慢的康复起来。手术的治疗是容易的,虽然有风险但几个小时可以就这样过去了;可是艰苦难挨的反而是康复期间,由于全身瘫痪又口不能言,大小便和一日三餐吃药都需要人服侍,安哥黄一个人面对的痛苦和郁闷,怎会是我们那时侯所能够体会得了的呀。可恨的是,我竟然那么毫不在意的就忽略了他的感受,而让他就这样撒手离去了。他的死,不能不说是我们先放弃了他,而他终究也无可奈何的不想再连累别人,放下心头大石后,溘然而逝。从此以后,学院就少了一个熟悉的人影,院长少了得力助手,一切猝不及防,山雨来临风满楼。
多年以后,每当路过学院附近珍珠花园那排商店前面的小路时,我总会不期然的想起,安哥黄一个人在善美海鲜火锅店旁的一间不知名小店,点了两三碟小菜送着一小碗白饭,桌上还有一瓶啤酒和一樽小杯,他在自斟自饮,我从走廊经过往内望见他时那一个昏黄街灯下的夜晚,凄清的夜凉如水,我永远都会记得的,他孤独的身影在偌大的粉红色餐布遮盖的餐桌下显得格外渺小。院长住在学院,他住在学院附近的宿舍,他俩从来不曾结伴一起吃饭或喝茶,他给我的理由是要避嫌,“不知道在一起吃饭能讲些什么”。可是啊,他就这样跟了院长一辈子,还是孤家寡人,连吃一顿晚餐也是这般孤独境地。或许,那一杯小酌,足以伴他渡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吧。他的遗体火化后,送回去家乡槟岛安放,我至今仍未到他灵前致意,连他出殡那日,我也刻意的不出席。那些时日,我想我已经到了临界点了。

二、女将们的进驻

[ 點閱次數:15732 ]

过年在面书po一po  ◎  天洋
杂文拉杂, 朋友 2014-01-03 02:48:03
Bookmark and Share

过年?没什么感觉。31日晚早早下吉隆坡

走了一圈(从雪华堂经占美回教堂走去

Sogo,再绕独立广场外围经过武吉安曼山

脚、国家回教堂回到雪华堂外的小路取车,

徒步),来得太早,回家时才九点半,等不

及倒数Turun,人就累了。唉。不复当年勇。

在Sogo侧街见到街角有个熟悉身影走向独

立广场方向,是背包穿黑衣的黎家响,距离

有点远,没有出声喊他,只是想:啊,和我

一样的完全吉隆坡子民,我们始终还是常

常在市区某时某地遇见的,当然少不了这

个重要时刻。是啊,在这城市每个蜕变时刻

,我都想亲眼见证她的变化和不变。沿着端

姑阿都拉曼路朝市区走,就在歌梨城戏院

古典建筑圆柱的走廊上,瞥见唐国斌散着

一头飘逸长发行色匆匆走在马路边缘,迎

面而来往Sogo方向疾行。我没想打扰自己

和他的兴致,趁他经过身边时,闲闲的喊了

一声“唐国斌”头也不回的自顾自往前走,

不晓得他有没听见有没回头,或者以为自

己撞鬼无端端被喊自己名字吓一跳,我就

直直地走前去,头也没回,是呵,有些东西

已经与我无关,有些场景已经离我远去,有

些人物我已陌生,有些状况我已措手不及,

有些事件,已经不需要我的笔尖;但是,无

论如何,有些名字和面孔,我永远不会忘记

。一路走下去,我的心都是暖热热的,我知

道,因为这个国家,因为这些岁月,我们的

心还是一起跳动的。欢迎降临,2014。

[ 點閱次數:17044 ]

马桶与马桶盖:论人的媒介性——以面子书为例(续完)  ◎  天洋
论文论艺 2013-09-18 07:52:31
Bookmark and Share

 

Y 朋友:面子书的社交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社交网站的使用者目的是为了保持线下的真实交往关系(注2

 

换句话说,现实世界里的仇人,在社交媒体上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谈的知心好友。社交媒体上的关系是以现实中的关系维持着的。

 

因此,它可能深化现实中的关系,或恶化原有的关系,但一切都是在原有的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也即是说,原本相互敌视的双方,在知晓对方身份后,不可能在社交媒体的网络虚拟空间以好朋友的形式交往,互相称兄道弟。

 

在现实生活中反目成仇的朋友,也不可能在面子书上继续将心比心,尽管他们仍然把对方留在朋友的名单内,但事实上他们可以完全已经不再是朋友。

 

不管认不认识,交心或仇视,要和一个人在面子书上交往互动,唯一的管道是“加”他为朋友,或让他“加”为朋友。面子书,原本就是一个扩大社交圈子的交友网站。

 

当面子书蓬勃发展日趋复杂时,他使用的“朋友”设置没变,唯用户对这“朋友”的定义,开始有不同的观点和操作方法,衍生出“另类朋友”。

 

“另类朋友”不是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朋友,他可能只是你想亲近的偶像或你想结识的异性,或你想从中获得某些信息的某个对象而已。

 

“加为朋友”因此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因为它反映出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性格”的需求。

 

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媒介行为,它在面子书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而且反映了人的一定的媒介性格,让我们用媒体性第一属性“设置选择论”中的“二元对立中的多元性”来阐述此媒介性格中凸显的几个现象,并对比社会化中的相关元素。

 

 

一、“加朋友”动机的形成

 

“加朋友”的动机背后可能有复杂的心理因素,但是因为其操作过程的简单直接,因此也包含了随机而无深层心理机制的行为结果。

 

越简单的操作程序,其产生背后的动机越是多样化且难以预测。人类行为的产生有些是随机的,有些是带着某种动机和目的的,有些则在考虑衡量了后果和利害关系后才付诸实行的。面子书上“加朋友”的行为,到底出自于何种心理,笔者为此特地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详[ 附录一 ]

 

各种各样动机的产生,只说明了一个道理:面子书是一个由“朋友群”构成的世界,朋友越多,越能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这些需求有些是心理上的,比如渴望被人看见、听见和关注,人有我也有的羊群心理,你朋友也是我朋友的同侪心理,或者朋友多代表受欢迎的炫耀心理。另外有些需求是信息式的,比如渴望获知他人的信息,希望得到更多其他人的分享(不论是文章、歌曲、游戏或电影),或借以传播自己的信息和思想,不管是纯粹出自个人分享或有商业目的。当然,这些需求当中主要是其实用性,可以通过“加朋友”把友人加进自己的网络社交圈子,随时随地可在线上聊天、互动、发短信息、约会或介绍其他朋友。

 

当他们介绍其他朋友时,又引起了另一轮的“加朋友”动机,所以面子书上的“朋友群”如雪球越滚越大,面子书也深谙此理,所以它摆脱了以往另行“搜寻朋友”的点击进入功能界面的束缚,虽然还保留在“朋友”页面的搜寻功能中,但是另外在主页的右边兰位会随机出现“你可能认识的人”,在旁附有“加为朋友”的按键,更主动出击宣传“搜寻朋友”的apps功能程式。

 

这一切,显示了面子书在“加朋友”上的策略运用,从勾起动机到实际操作上,不只是弹指之间的动作便利,也是弹指之间的念头转动迅即。

 

 

二、被加朋友的确认

 

被加朋友的人是如何确认要把对方加为朋友而肯定他提出的要求呢?为此,在前述的问卷调查中,可得到相关的各种方式分析。[附录二]

 

有趣的是,这种确认方式与现实中与一个人交朋友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第一,同已认识的友人“交朋友”这种行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既已是朋友,又怎么再结交认识?在逻辑上是一个博论,但在面子书上确实可能。因为面子书是把自己的社交圈子搬到网络上来,所以现实中的友人要再经过“加朋友”及被确认后,才使到其网络身份与友人的网络身份“结为朋友”,各自出现在对方的朋友群名单中。这种现象,姑且称之为“二度结交”,其意义在于,加人和被加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完全是一种媒介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媒介性的社会行为。“二度结交”的发生,只会在社交媒体出现,它的特殊属性,也只在面子书这种社交媒体凸显。

 

第二,同不认识的人也能结交为朋友,这就更蔚为奇谈了。我们作听之下,可能摸不着头脑,之前说已认识的友人不可能“再度”结为朋友,那么陌生人总也可以结交朋友吧?当然,现实生活中这是可能的,更是一般常有的现象;但是结交为朋友是有一个过程的,既便是一个初相识的点头之交,也有一个交换姓名或互递名片的过程,更何况莫逆之交生死之交的朋友,像刘关张桃园结义般壮烈或像金庸小说中段誉与乔峯的饮酒相惜,过程可能惊心动魄或细水长流。面子书上交友的程序,只需按点击“加为朋友”或发送“加入”邀请,加上对方的确认,一来一往仅在弹指间,就像交换名片一样,现实里双方互相认识知道名字,面子书上则是大家互相确认对方加为朋友。

 

与陌生人在面子书上交为朋友的过程,姑且称为“陌生结交”,也充分显示出其媒介行为的特质。现实生活中,结交一个朋友从观察他的外貌服饰、言谈举止、风度神态等等开始,若要深交则进一步了解他的个人背景、喜好涵养、信仰观念等;面子书上交友和确认友人的方式,可以从对方和自己的共同朋友(mutual friend)、喜欢事物(like)、个人头像、相关照片、个人信息或简介(如有开放)个人涂鸦墙上的帖子和动态,决定是否成为朋友。

 

双方所得到的“交友印像”,完全是通过面子书的特有设置和信息流动而获得。因此,“陌生结交”作为一种媒介行为,也显示了网络世界中人的媒介性无处不在,而其产生的背景和滋生的园地,正是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

 

 

三、面子书交友行为的媒介性格

 

从“加为朋友”和“确认朋友”这两点上来谈,面子书的交友行为,也显示了二元对立和多元性的设置选择化过程。在我们之前谈论的这一个媒介性第一属性里,把某人“加朋友”是一种选择,不把某人“加朋友”也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通过在面子书上的一个点击即可完成,其媒介行为的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加”与“不加”的二元对立,当中如何包含了多元性呢?“加”,你可以选择加哪个人,把谁加入你的朋友群中,还可以将他纳入你自设的朋友群标签组,例如方仲明是你的同事,你可以将他列入“工作伙伴”组中,但他同时也是你的学长,你也可以将他列入“同学”组中,甚至你可以增设一个标签,将所有喜欢利物浦球队的朋友,列入“红军迷”组中,包括方仲明可能也是红军迷,但你刚加他为朋友时并不知晓,日后知道了也可以把他纳入。

 

这是“加”的多元。“不加”同样有其多元性。我们知道,“不加”或一个人不是面子书上的朋友,有许多可能。第一,原本就是朋友,即使看到有共同朋友,也可以选择不加。但是不加并不表示就此拒绝,或把他排除出去,他还是会出现在“你可能认识的人”栏位中,你只是选择不加他而已。何况,可能有一天,你会心血来潮把他加为朋友,或者他“加”你为朋友时,就改变原来的状态。

 

同样的,在被加为朋友时,也有两种选择:确认,或不确认、而后者还有两种情况,一是马上拒绝(Ignore),二是置之不理。让要求继续处于待处理(pending)的状态。这种情形的结果跟不确认一样,对方仍然还不是你的朋友。

 

由此可见,在面子书上的交友情况,是根据已经设置好的机制,进行加朋友、确认朋友的选择。而当中的两种对立情况又会出现多种可能。

 

这种媒介性格的形成,建基在媒介环境的特殊属性上,就面子书而言,二元对立的多元性,是由于其功能设置的特色所产生的一种媒介性格,因此,面子书使用者便拥有此媒介性,也会以这种媒介性入到其他的媒介使用中。

 

 

Y 观景小结:

 

一个人的媒介性,应该理解为其在媒介环境中使用媒介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在人类被媒介化的过程中,媒介性是愈发显得清晰和可衡量性的。正如社会发展过程中,人被社会代的进程,可以其受教育的程度、宗教信仰的选择、家庭背景的因素,量化地得出其“社会性”中的构成因子,进而分析研究个人在社会的行为、角色与关系等。因此,笔者尝试举出媒介性的属性,并与之对应的媒介性格核心价值,姑勿论其量化的可行性,先得出其一个约略的轮廓面貌,以利日后的讨论研究。

 

媒介性第一属性“设置选择化”得益面子书的设置机制研究,其特点在于此属性建基在一个“设置”的机制上,但却表现出选择的自由意志,因此也就展现出多元的差异色彩。由此可以 “设置”的可行性及永续性必然是本身机制里的生生不息的进化原动力,而这水源泉的起始关键,当然就是“选择”。

 

设置是为了让人作出选择,且能有效地选择、多方面地选择、非常方便地作出选择。这是设置的功能,这功能的奇妙之处正如五线谱之音乐符,因为有了五条线的架构设置,人类遂产生了美妙的音乐。

 

设置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依附在某些物质上。而我们称之为媒介。人类在使用设置、生活在设置中或自行设置时,也就是在使用媒介、体验媒介、创造媒介。

 

因此,人类能够独立于媒介之外乎?不能也,故人必有其媒介性。

 

 

延伸探讨

 

1.传播行为的设置选择论

2.教育行为的设置选择论

3.宗教信仰的设置选择论

 

4.经济活动的设置选择论

 

========================================================================前文:马桶与马桶盖:论人的媒介性——以面子书为例

[ 點閱次數:22884 ]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38 >>

润章砚台

与文字为舞的作者,靠文字吃饭的伙伴,看文字入睡的病患。

POET TO BE SELL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18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